□王 娜 谭力文 [武汉大学 武汉 430072]
平台产业研究进展
——基于SCP范式的分析
□王 娜 谭力文 [武汉大学 武汉 430072]
同传统的产业相比,平台产业有其独有的特性。本文在分析平台产业特性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组织理论传统的SCP分析框架,对当前平台竞争、平台差异化、平台产业进入壁垒以及平台一体化和市场势力对产业绩效以及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情况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各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依据SCP范式提出了当前平台产业进一步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平台产业; 研究进展; 展望
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一种交易方式:这种交易除了买卖双方以外,还有一个第三方(平台)。平台(第三方)通过一定的价格策略向产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提供服务,促成交易并从中获取收益(报酬)。这种市场形态被称为“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TSMs),而将各组用户联结起来的产品或服务称为平台。[1]同传统的产业相比,平台是一种新的产业形式。在传统产业的价值链(Value Chain)中,价值一般视为是从左边移向右边的:企业的左边是成本,右边是收益。在平台产业中,成本和收益同时来自于左边和右边,因为平台在各边中有不同的用户组。而且,平台产业中不同用户组之间还存在着很强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实际中表现为同平台交易的一边参与者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接入该平台的另一边参与者的数量和规模。平台产业的这些特征使其表现出很多同传统产业不一致的地方。
目前,对平台产业的关注仍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而且许多对平台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双边市场分析的基础之上,专门针对平台产业的分析较少,且集中于市场微观结构的分析。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收集平台产业的国内相关文献,仅有一篇——《平台产业研究现状及展望》,该文发表于《经济学动态》2008年12月。但这篇文章仅分析了平台竞争、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对平台产业绩效的影响。而从当前双边市场的研究文献来看,平台产业中企业的行为更趋向多元化。因此本文也按照传统研究产业组织的经典传统理论的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SCP范式对近年来平台产业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平台产业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对平台产业市场结构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垄断平台、寡头垄断平台、双寡头垄断平台以及竞争平台等几个方面。由于现实中,平台产业更多地表现出竞争性特征,因此本文主要选取竞争性平台对产业绩效影响这个角度,将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平台的竞争主要包括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外部竞争主要是指两个或者更多个平台之间的竞争,而内部竞争则是指同一平台内部交易主体之间的竞争。
(一)平台外部竞争对绩效的影响
最早分析双边市场中平台竞争的文献是Rochet和Tirole。他们分析了专有(proprietary)平台间的竞争(赢利性平台)和联合所有(associations)平台间的竞争(非赢利性平台)两种情况。他们的研究表明,在相同假设前提下,赢利性和非赢利性平台的价格结构(price structure)是相同的,因为两者的目标都是在给定总价格下,实现交易量(volume)的最大化,两者间的区别表现在价格水平(price level)上。而对于联合所有的平台,它们对买方和卖方收取的价格取决于下游(downstream)市场中的竞争情况(包括内部和外部竞争)[2]。
Reisinger建立了一个双边间具有负网络外部性①的平台竞争模型。他考察了平台为吸引双边用户而相互竞争的情况,研究表明由于平台定价并不能将这种负的外部性内部化(internalize),当竞争达到均衡时,广告量可能相比于社会最优(socially optimal)时的水平过高。而一个更高的外部性参数(externality parameter)可能提高平台的利润,因为竞争会变得更激烈。同时,他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为最终用户相互竞争的情况下,平台的利润会更高②。Galeotti和Moraga-González也分析了平台为吸引广告商和用户而相互竞争的情形,他们的研究表明,当信息市场由竞争的中间人(intermadiaries)运营时,企业(卖方)和消费者(买方)试图从参与中获取剩余(surplus)的行为将导致协调摩擦的出现,最终将导致市场失灵[3]。
Hagiu分析了平台间是伯特兰(Bertrand)竞争③的情况。他的分析表明,当平台在向买方收费时,可以给卖方设定价格的能力,即是平台具有价格承诺(commit to the price)的能力。在竞争的情况下,当对用户价格的信用承诺不可行时,主导平台(dominant platform)的均衡通常是可持续的(sustainable),但仅存在于多归属(multihoming)被允许的情况下。而挑战者唯一可行的定价战略是尽其所能的吸引开发商(卖方)然后从用户(买方)那里获取收益,但这并不能提高社会福利[5]。同时,Hagiu进一步指出竞争平台的承诺将使排他性均衡(exclusive equilibrium)—— 一种卖方仅注册于一个平台的情况,有更少的存在可能性,但对于多归属均衡—— 卖方同时支持两个平台的情况没有影响[6]。
Jullien考察了两边具有排他性(两边单归属)的平台竞争,并主要分析了一个平台活跃(active)而其他的平台承受竞争压力时的均衡。他的分析表明,这里的竞争将使交叉补贴(cross-subsidy)在涉及分而治之(divide and conquer)范围的竞争战略产生恶化的趋势。因为后向集中(ex-post concentration)可能发生,竞争可能使市场相比于等方性(isotropic)的标准网络效应形成一个更大的范围④。
Armstrong建立了一个基于会员外部性的平台竞争模型,深入分析了三种类型的平台竞争:垄断的平台,双边单归属的竞争性平台和一边单归属而另一边多归属平台的定价结构,并指出:当平台的两边均为单归属时,竞争相对激烈的一边成为平台争取的重点,平台从竞争相对不激烈的一边获取利润;在平台一边单归属另一边多归属的情况下,单归属的一边以竞争性瓶颈的形式成为平台的竞争重点,而多归属一边则成为平台的获利边[7]。
Economides和Katsamakas分析了专有(proprietary)平台和开放来源(open-source)平台⑤的竞争结构以及企业定价、销售量、赢利性和社会福利问题,并以软件产业为例进行实例分析。他们的研究表明,当平台是专有时,平台的均衡价格,提供给应用软件的价格,以及为其设定的接入费用(access fee)都可能低于边际成本。相对而言,开放来源平台的赢利性可能更高[8]。
Armstrong和Wright分析了平台竞争会带来竞争性瓶颈的原因,他们认为在两边都是多归属的平台竞争下,竞争均衡时多归属只可能存在于一边,同时单归属的一边以平台竞争的瓶颈出现。他们同时指出独占性契约可以使得领先平台圈定市场的两边,从而在平台竞争中占优[9]。
我国学者李泉,陈宏民也从技术标准平台的角度,应用双边市场理论对比分析了商业专用型标准与开放型标准下,企业分别在不同市场的竞争均衡以及兼容性选择。他们的研究表明,当两种技术不兼容时,商业专用型技术标准下的企业内部化市场间交叉网络外部性,提供的价格更低,市场份额和获得利润更大;兼容时,产业整体利润上升,对社会福利提高有利⑥[10]。
而同样是研究专有和开放平台问题,Hagiu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认为,由于专有平台通过垄断定价可以创造自重亏损(deadweight losses),更准确地说由于它为了最大化利润而设定的价格,它们部分地内部化了双边间正的间接网络效应和直接竞争效应,使得专有平台比开放平台更有效率⑦。
此外,Chakravorti和Roson比较分析了双寡头垄断竞争(duopolistic competition)和卡特尔(cartel)两种情况下达到市场均衡时的社会福利问题。他们发现,平台竞争确实提高了消费者和商家的福利[11]。Rysman也认为竞争的福利要优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情况[12]。Evans指出平台获得超额利润的大小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竞争的程度;2)先进入者的优势;3)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4)平台的盈利属性。在非盈利平台下,平台的价格结构不允许参与者获得超额利润。比如支付卡协会,主要存在于银行业中[13]。
(二)平台内部竞争对绩效的影响
平台内部竞争主要是指平台的一边或者另一边之间的竞争对平台的影响。相对于平台间的竞争分析而言,对这一类问题的关注还比较少。YooChoudhary和Mukhopadhyay指出,在B2B电子市场中,当参与者中的一边面对更多的竞争者时,市场价值会下降[14]。Roson在分析双边市场中一边决定价格均衡的平台竞争情况时指出,正常的市场中这样一种竞争一直存在,即是如果购买者希望发现更多的潜在销售者,他们会受到购买者竞争对手带来的负面影响[15]。Armstrong分析了平台组内存在竞争时的均衡情况,他指出同垄断的零售商(卖方)相比,平台内互补产品的竞争通常意味着更低的卖方价格和利润。因此,如果平台允许零售竞争,它将从卖方市场获取更少的盈利,而从消费者边(买方)获取更多的收益[7]。
从目前平台竞争对产业绩效影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界更多地关注平台间竞争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学者们针对平台的所有权性质,平台双边间的网络外部性情况,平台的收费方式以及平台双边参与者的特性对平台竞争的绩效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由于主要依据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即是在一定假设的前提下,分析不同竞争模式的均衡结果,进而分析这种竞争方式对平台绩效的影响,因此,得出的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并没有如针对传统产业的分析取得的结论那样清晰明确。主要的原因是,在平台产业中,平台所面临的市场两边参与者之间交叉网络外部性对其竞争的影响很大,这就导致在平台产业,产业的集中情况对绩效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表明学界对平台产业的关注和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对平台差异化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横向(水平)差异化和纵向(垂直)差异化两种情况。垂直差异化是指平台通过选择特殊的服务水平使相互之间区别开来,其中消费者对更高或更低质量平台的选择取决于收益和相对的质量需求。水平差异化是指平台通过选择独有的特性或价格来吸引特定的用户群,从而使相互之间区别开来[16]。
(一)平台横向差异化及其绩效
Hagiu通过建立用户横向差异化——即用户(买方)认为平台存在差异而开发商(卖方)认为平台不存在差异的平台竞争模型,分析了当独立平台对用户有价值且用户的差异化参数足够大时,在对称均衡的情况下用户是单归属的,且在两平台间均匀分布,而开发商则会出现多归属⑧。
Armstrong则建立了一个两平台各边存在水平差异化的Hotelling竞争模型,其中“交易费用”同交易的效用紧密相连。他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两边的均衡价格低于标准的Hotelling均衡价格[7]。
Armstrong和Wright分析了两平台产品的横向差异化对用户归属情况的影响。他们的分析表明,当两平台的双边存在强产品差异化时,对于由两平台设定的任一非负的价格,参与者都会选择单归属[9]。
(二)平台纵向差异化及其绩效
Gabszewicz和Wauthy分析了因质量差异而产生的平台间纵向差异化模型。他们的分析表明,在单归属的情况下,主导企业均衡和一种非对称的内部均衡同时存在,其中一个企业在市场一边免费提供服务而在市场的另一边设定垄断价格;而在多归属的情况下,仅存在唯一的多归属均衡,且两平台都能从中获取正利润⑨。
Parker和Van Alstyne针对软件业建立了一个平台纵向差异化的竞争模型,他们指出,为了鼓励用户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垄断平台一般会免费地提供低质量的产品,同时他们的模型也说明了,即使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平台可能得不到任何利润,但该领域的垄断者还是会试图进入和自己产品的互补性市场的原因[17]。
Gaudeul阐述了竞争对平台提供产品质
量差异化的影响,他的研究指出,在买方的价值下降时,存在导致平台提供服务的质量降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且降低的质量还可能导致向供应商(卖方)的定价按比例更大的减少[18]。
Barros,Kind,Nilssen&Sørgard通过建立两个媒体企业提供差异化产品的竞争模型指出,媒体企业竞争时,产品差异化程度的降低将导致市场中更高的广告价格和更低的广告数量[19]。
Viecens考虑了一个存在内生的垂直(纵向)差异化的平台价格竞争模型,他的研究表明,在平台纵向差异化产品竞争下,均衡的竞争结果是提供低端服务的平台单归属,同时提供高端服务的平台多归属。产生最高福利的均衡是,一个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另一个平台提供中等水平质量的服务⑩。
Schmidtke建立了一个差异化的平台为广告(卖方)而相互竞争,并向消费者(买方)提供免费服务的模型,并分析了平台产品差异化对广告的战略性质和均衡时广告水平的影响情况。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对称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下,如果平台间的差异化相对较高,则垄断广告具有战略替代(strategic substitute)的性质;如果平台间的差异化相对较低,则垄断广告有战略互补(strategic complement)的性质。如果平台间的差异化程度上升,则均衡时的广告水平将上升;同时,如果频道间的差异化相对较高,则将有更高的广告水平;如果频道间的差异化水平相对较低,则将有更低的广告水平11。
我国学者纪汉霖,管锡展分析了提供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化的两平台间的竞争,他们的研究发现,高服务质量平台倾向于提高服务质量,而在一定条件下低服务质量平台愿意将服务质量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20]。
可见,国内外学者关于平台差异化对平台绩效的影响,已经达成较一致的共识,即是平台的差异化越大,则企业对消费者的价格加成就越大。且从分析路径来看,都是从平台差异化策略对市场各边竞争强度的影响入手,得出平台的差异化程度影响双边用户的归属性质从而改变双边间价格结构的分配,并最终影响平台的收益。相对于传统产业中产品差异化对绩效的影响分析而言,平台产业中差异化对绩效的影响除了要考虑平台提供的产品差异化对其绩效的影响以外,还要考虑平台双边的差异化对其绩效的影响,因此,在平台产业中,差异化对绩效的影响机制将更复杂。
Evans从市场定义(market definition)和市场势力(market power)两个角度对平台产业的进入壁垒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在市场定义方面,进入壁垒来自于决定其他的竞争者是否有进入市场的可能;从市场势力的角度分析,进入壁垒来自于决定在位平台是否能排除其他的竞争对手从而主导一个更高的价格[21]。对平台产业进入壁垒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进入壁垒同平台的价格结构、成本和转移成本以及规模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
价格结构与进入壁垒。Caillaud和Jullien的分析表明,在位平台可以通过收取交易费用(transaction fee)而不是注册费用(registration fee)的策略来阻止新进入者,他们的分析进一步指出,如果平台不能阻止用户的多归属,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22]。Jullien的分析表明,平台的三级价格歧视实施,意味着新平台对在位平台产生了一个相当大的竞争威胁,“分而治之”(divide and conquer)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利润,使在位者不得不选择与新进入的平台兼容④。
成本与进入壁垒。Bergman通过分析在免费进入和双寡头垄断情况下的固定中心(卡)系统的成本问题,阐明了进入壁垒同固定成本分配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表明,如果新进入者不需要为了使用该系统而支付一个大的固定成本,则进入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如果进入壁垒不是太高,则固定成本将按照交易数量的比例进行分配;反之,如果进入壁垒很高或进入是不可能的,固定成本分配的福利结果同交易数量成比例将变得更加成问题12。
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Schmidtke通过建立具有费用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y)和会员外部性(participation externality)的模型分析表明,如果频道间的差异化相对较高,则市场进入会产生一个更高的广告水平,反之也成立。在两种外部性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市场进入会导致一个更高的利润11。
对于进入壁垒对产业绩效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仍然集中在传统产业中对进入壁垒影响很大的几个方面,如价格、成本和规模经济。针对具有强网络外部性的平台产业而言,在位平台已建立的强大的价值网,应该是新进平台的一个很大的进入壁垒。它同规模经济有很大的区别,不仅仅是一边对另一边的外部性,而是两边甚至多边间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交互作用。因此,对平台产业进入壁垒的分析,还应该关注平台间强烈的网络外部性而形成的价值网,对新进入平台的影响。
目前,针对平台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的垂直(纵向)一体化问题的分析。Economides和Katsamakas在分析专有和开放平台时,提及了专有平台的垂直一体化问题。他们认为,专有的软件产业可能是垂直一体化的。由于开放系统不可能是专有的,因此垂直一体化在开放来源产业中不可能存在。因此,当平台销售的网络效应是充分低时,一体化的平台企业会在低于边际成本的水平上销售他们的产品[8]。
Weyl也分析了平台的垂直一体化问题,他认为当企业是独立的时,一体化平台收取的最优价格水平通常比任一均衡价格水平要低。垂直一体化会降低市场两边的价格,因而可以提高社会和市场两边的福利13。Trégouět则分析了垂直一体化能解决双边市场中“鸡蛋相生”协调问题的原因。他的分析表明,垂直一体化可能并不是有效地解决双边市场中“鸡蛋相生”协调问题的方法,双边市场中垂直一体化的协调价值同平台对下游价格的承诺能力紧密相连14。
Lee分析了视频游戏产业中的垂直一体化问题,他的研究表明视频游戏产业中的设备(硬件)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间的一体化,鼓励并促进了平台竞争15。Weyl进一步分析指出,垂直一体化一般地并不会侵蚀(通常是提高)平台的利得,因此它的(价格水平)利润比双边市场中的竞争平台要高16。我国学者纪汉霖,管锡展通过博弈模型,对平台企业进行一体化的内在机理以及一体化对平台企业的定价、市场份额、利润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垄断还是竞争平台,平台都具有进行一体化的内在激励,在平台竞争时,一体化策略能够获得较纵向分离结构较高的社会总福利。一体化平台会降低互补品企业对于消费者的定价,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到平台上交易。当一体化平台同纵向分离平台竞争时,在平台定价对称的约束下,一体化策略能够提高平台的市场份额,但是互补品生产企业市场份额会有所降低,此时一体化企业主要依靠平台实现盈利[23]。
对平台的水平一体化问题,也有学者涉及。Rochet分析了支付产业中的水平一体化问题。他认为网络产业中的水平并购者有着同传统产业中的不同影响,并购者可以同时从企业和消费者两边获利[24]。
一体化是许多发展成熟的平台企业在产业竞争中的一种战略选择,从目前国内外学者们的分析来看,也基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即是一体化战略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降低企业对消费者的定价,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可以获得理想的市场份额,并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
竞争行为中将市场势力定义为企业控制价格,或排除竞争或同其竞争对手,消费者或供应商表现出明显的一定程度独立性的能力。双边市场中的市场势力受网络效应和反馈作用的影响,而且为了获取持续高于竞争水平的利润,平台必须在两边同时获取或保持势力,因此双边市场中,市场势力的测度比单边市场中要复杂得多。
对双边市场中市场势力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到Evans[13],但他只是借用市场势力的概念来分析平台企业的准入问题,随后很多学者从支付卡产业、媒体业等产业的角度,对特定平台产业的市场势力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平台特性的角度对双边市场势力的分析始于Rochet,他通过对支付卡产业的分析得出,在双边市场中市场势力不仅同市场份额(一般地被定义为卡支付总数量的一部分)相联系,而且同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单归属的范围有关[24]。
Kind和Stāhler用Hotelling模型对媒体业中市场均衡时的市场份额进行了分析,他们的分析表明如果消费者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则市场份额也将是不对称的,并且具有更大市场份额的媒体企业将收取更高的媒体价格。同其较小的竞争对手相比,大企业从单位读者中获得更高的利润[25]。
Mooney运用美国广播业的经验数据分析表明,平台企业通过提高在更少部分广播市场的广告时间来提高其市场势力,并从中获利17。
影响平台产业市场势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有的市场份额只是一个方面。在平台产业中,各边消费者的忠诚度以及消费者的归属特性和单归属的范围,都可能成为市场势力的来源,不能用传统产业市场势力分析中的单一指标来进行衡量。
本文从平台竞争、差异化、进入壁垒、一体化以及市场势力对产业绩效影响的角度,对平台产业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从产业研究的SCP范式来看,对平台产业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平台产业集中度的判断。目前,对平台产业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平台的竞争问题分析,而且大多数文献仅限于两个平台间竞争的讨论。现实中,多平台竞争才是平台产业的常态,如中国通讯行业中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电信间的竞争。因此,平台产业的集中度该如何判断,用什么指标衡量,哪种性质的平台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否应对平台产业进行相应的规制,如何采用合适的规制手段和判断标准,这些都是平台产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2.平台市场势力的判断。虽然,国外学者对平台的市场势力有了一些关注,但目前还是集中在定性分析上。由于平台产业中价格和成本分配的特殊性,使得在对平台产业的分析中市场势力的判断和市场结构的分析比传统产业中更复杂,在市场是双边的平台产业中,怎样准确界定平台的市场结构和市场势力,以及用什么指标来进行衡量,目前学界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3.平台企业内部问题的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虽然一些文献对平台的差异化、一体化、所有权属性甚至平台外包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这些文献都将平台企业作为一个黑箱在进行研究,在分析企业的市场行为时,都事先假定平台是利润最大化或非赢利性的。在对传统企业分析中,科斯将企业黑箱打开。而由于平台企业的特殊性,科斯定理在双边市场中失灵。因此,如何打开平台企业的黑箱,怎样才能深入分析平台企业的产权结构、企业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对其竞争和竞争绩效的影响,是平台产业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这些不仅能促进平台产业健康发展,指导平台企业的有效运营,同时也是完善平台产业研究的需要。
注释
①这里负网络外部性是指一边用户的数量随着另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减少,在平台产业中特指一边是广告商,另一边是最终用户的市场。比如,媒体业中的电视、广播、报纸等。
②REISINGER M.Two-Sided Markets with negative externalities,Working Paper,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Munich,2004.
③一种寡头市场,在这种市场上每个厂商都相信其竞争对手会保持价格不变,并通过降低价格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④ JULLIEN B.Two-Sided Markets and Electronic Interdiaries.WorkingPaper,University of Toulouse,2004.
⑤这里的专有平台和开放平台,是从技术平台的角度将平台分为专有(如windows)和开放(如linux)两种。
⑥这里的不兼容的含义等同于专有,兼容的含义等同于开放。
⑦HAGIU A.Proprietary vs. Open Two-Sided Platforms and social efficiency.Working Paper,Princeton University,2006.
⑧HAGIU A.Two-Sided platforms:pricing and pocial efficiency.Working Paper,Princeton University, 2004.
⑨GABSZWICZ JJ,WAUTHY XY.Two-Sided Markets and price competition with multi-homing.Working Paper, 2004.
⑩VIECENS MF.Two-Sided platforms with endogenous quality differentiation. 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dad Carlos Ⅲ de Madrid,2005.
11SCHMIDTKE R.Two-Sided Markets with pecuniary and particpation externalities.CESIFO Working Paper No.1776,2006.
12 BERGMAN MA. Two-Sided network effects,bank interchange fees,and the allocation of fixed costs.Sveriges Riskbank Working Paper Series185,2005.
13 WEYL EG.The price theory of Two-Sided Markets.Working Paper,2006.
14 Trégouět T.Vertical Intergration in Two-Sided Markets.Working Paper, 2006.
15LEE RS.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exclusivity in platform and Two-Sided Markets.Working Pape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Department of Economics,Harvard University ,2007.
16WEYL EG.Double marginalization in Two-Sided Markets.Working Paper,Harvard Society of Fellows and Toulouse School of Economics,2008.
17MOONEY CT.A Two-Sided Market analysis of radio ownership caps.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Oklahoma,2009.
[1] EISENMANN T, PARKER G, ALSTYNE M W V. Strategies for Two-Sided Market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 84(10): 92-101.
[2] ROCHET J C, TIROLE J.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 Journal of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3, (4):990-1029.
[3]GALEOTTI A, José Luis Moraga-González.Platform intermediation in a market for differentiated product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9,53(4):417-428.
[4] 斯蒂格利茨,沃尔什. 经济学(下册)[M]. 黄险峰,张帆,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HAGIU A.Optimal pricing and commitment in Two-Sided Markets[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4):658-670.
[6] HAGIU A.Pricing and commitment by Two-Sided Platforms[J].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4):720-737.
[7] 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7(3):668-691.
[8] ECONOMIDES N, KATSAMAKAS E.Two-Sided competition of Proprietary vs Open Source Technology Platforms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the software industry[J]. Management Science,2006,52(7):1057-1071.
[9] ARMSTRONG M,WRIGHT J.Two-Sided Markets, Competitive Bottlenecks and Exclusive Constracts[J].Economic Theory,2007,32(2):353-380.
[10] 李泉,陈宏民. 产业技术标准的竞争与兼容性选择——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3(4): 513-516.
[11] CHAKRAVORTI S, ROSON R.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the case of payment networks[J].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2006,5(1):118-142.
[12] RYSMAN M.Competition between networks:a studyof the market for Yellow Pag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4,71(2):483-512.
[13] Evans D S. It take two to tango:the tconomics of Two-Sided Markets[J].The Payment Card Economics Review,2003, (4):1-12.
[14] YOO B,CHOUDHARY V,MUKHOPADHYAY T. Pricing strategies of electronic B2B marketplaces with Two-Sided Network Externalities[R].Hawaii:Computer Society, 2002:1-12.
[15] ROSOM R.Auctions in a Two-Sided Network:the market for Meal Voucher Service[J].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2005,5(1):339-350.
[16] EVANS D S, SCHNALENESS R.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Market with Two-Sided Platforms[J]. Competition Policy International,2007,3(1):150-179.
[17] PARKER G,ALSTYNE V. Information complements, substitutes, and strategic product design[C]. Proceedings of the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New York: ACM Press,2000:106-117.
[18] GAUDEUL A. Intermediaties’ editorial content quality[J].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from EconWPA, 2004, (2):257-278.
[19] BARROS P, KIND H J,NILSSEN T.Media competition on the internet[J]. The B.E. 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PolicyCompetition,2005,4(1):141-163.
[20] 纪汉霖, 管锡展. 服务质量差异化条件下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J]. 产业经济研究, 2007, 26(1): 11-18.
[21] EVANS DS.The antitrust economics of Two-Sided Markets[J]. 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2003,20(3):236-294.
[22] CAILLAUD B, JULLIEN B. Chicken&egg: competition among intermetiation service provider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34(2): 309-328.
[23] 纪汉霖, 管锡展. 纵向一体化结构下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8, (9): 52-57.
[24] ROCHET J C. Some economics of horizontal intergration in the payment industry[C].Proceedings-Payment System Research Conferences,New York: Federal Research Bank of Kansas City Press,2007:146-172.
[25] KIND H J, Stāhler F.Market shares in Two-Sided media industries[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2010,166(2):205-211.
Research for Platform Indust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CP Paradigm
WANG Na TAN Li-we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e platform industry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latform industry’s proper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itional SCP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is paper reviews the impact of the current platform competition, the platform differentiation, the platform industry, barriers to entry, and platform integration and market power of industry on it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and market behavior, and points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industrial that should be focused based on the current platform SCP paradigm.
platform industry; research progress; prospect
F270.7
A
1008-8105(2010)05-0032-07
编辑 何婧
2010 − 05 − 12
王 娜(1983 − )女,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谭力文(1948 − )男,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