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小炜
5月广州,繁花映日,群星荟萃,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在这里揭晓。群星奖是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设立的全国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此次部队共获得21个群星奖奖项,其中13个节目获奖:音乐类有济南军区选送的男声表演唱《90后当兵来》、南京军区选送的女声表演唱《我的那个他》、武警部队选送的女声独唱《将军与士兵》;舞蹈类有沈阳军区选送的群舞《咱连的大饺子》、武警部队选送的群舞《走进绿色的花季》;曲艺类有兰州军区选送的宁夏坐唱《百井浇开幸福花》、武警部队选送的好来宝《草原警民情》;小品类有空军选送的《墙》、第二炮兵选送的《考核》、武警部队选送的《暗访》、《英雄》、《胃口问题》、《笑比哭难》。 董吉顺、张建新、张冠华、马来西、杨小波、王迅6名同志被评为全国“群文之星”。
此次部队获奖的作品大都是2007年以来业余文艺骨干创作排演的优秀节目,作品贴近部队、贴近官兵、贴近生活,展现了我军官兵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崭新风貌,受到全国广大观众和评委们的高度赞扬。评委们说,主题鲜明、立意新颖、兵味浓郁的部队文艺作品,在全国群众文化舞台上独树一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的身份证写着十八岁年龄,听从了祖国召唤我立志到军营;祖国还未统一,中华待复兴,我们90后还要努力,担子还不轻……”当这首《90后当兵来》被山东省军区战士演出队唱响的时候,观众被舞台上那些90后战士生龙活虎的气势和激情所感染,掌声雷动。作品用90后这些军营新鲜血液的歌声,表达了让祖国和人民放心的真诚意愿。这首歌在部队被官兵们广为传唱,此次确定参加比赛后,曲作者、演出队队长马来西和编导安明河带着17名战士对节目进行了重新编排,决心在全国的舞台上一展风采。这次到东莞参加比赛,由于演出道具很大,火车、汽车都很难托运,道具组的战士梁峰、张峰最后将6块两米见方的金属板分组拆卸,让每名参加演出的战士各背两块板子踏上了参赛的征途。战士们乐呵呵地说:“我们背着铁板去,一定背着群星奖杯回。”他们果然不负众望,用近乎完美的动作和歌声成功演绎了作品,凸显了90后战士钢铁般的气质。
东莞东城影剧院,群星奖音乐第一场决赛刚刚结束,剧场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有一个化妆间仿佛没有用过,桌椅整整齐齐,地上干干净净。一看,镜子上贴着使用此化妆间的参赛单位:浙江省军区战士演出队。演出队队长蒋巍说:“战士演出队,就要有战士的作风,不但要写好兵,唱好兵,演好兵,更要当好兵!”这支演出队自1983年组建以来,培养了一批享誉军内外的优秀艺术家,作曲家印青、剧作家邵钧林和青年歌唱家白雪都是从这支演出队里走出来的。这次他们来参赛的作品是表演唱《我的那个他》,主唱杨小波赛后说:“评委的认可和观众的掌声让我们走上了光荣的领奖台,但我们身后是部队的全体战友,这个奖属于大家。”
带着独唱歌曲《将军与士兵》参赛的武警浙江总队干事方瑶,曾荣获CCTV青年歌手大赛民族唱法金奖,她说:“参加比赛对我来说的确很多了,也获得过一些成绩,这次能代表部队参加群星奖比赛,是上级对我的充分信任,我义无反顾。”《将军与士兵》的歌词真切朴实,曲调宽广大气,诠释了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将军与士兵在不同岗位上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这一主题。从确定参赛的那一刻起,方瑶从理解歌词含义、把握曲调风格入手,不断细化演唱方案,一张小小的歌谱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符号和文字。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上,方瑶唱出的歌如天籁般悠扬,赢来经久不息的掌声,她不愧是把艺术献给士兵、把歌声献给警营的文艺战士。
这是一群花样年华的青春少年,他们怀揣着绿色的梦想在东北大地上留下深深的足迹;这是一帮用青春和血汗浇铸希望的战士,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托起千里边关的安宁。正是这群战士,用握惯了钢枪的双手和穿行于千里边关的双腿,舞动着新时期军营男儿的铿锵节拍。来自沈阳军区某业余演出队的16名战士,带着精心编排的舞蹈《咱连的大饺子》登上了舞蹈决赛的赛场。为了尽快提高艺术水平,演员们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排练,从4月中旬组队开始到参加决赛,他们每天都排练10个小时以上。这个舞蹈原是编导董华兴为参加全军战士文艺奖而创作的,为了把节目真正打造成舞台艺术精品,董华兴又先后两次深入部队采风,积极吸取军营元素,不断改进节目。他和演员一起加班加点排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演练,一段音乐一段音乐配合,最终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部队气息,真实再现了一群刚入伍的新战士在大年夜包饺子迎新年的场景,热情讴歌了广大官兵忠诚使命、扎根军营的崇高情怀。
宁夏坐唱《百井浇开幸福花》
女子群舞 《走进绿色的花季》是由武警福建总队演出队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反映了一群刚入伍的女兵恋恋不舍地剪掉心爱的长发,又很快从飒爽军姿中读懂了另一种“美”的动人情景。这个舞蹈源于编导李艺佳去年在新兵集训队时,看到新入伍的女兵正在理发时,好多女孩都流泪了,而有的女孩头发虽被剪了,脸上却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李艺佳心里一动,一个女子群舞呼之欲出,她马上拿起笔开始了艰苦的创作。从策划到最后参加比赛,整整5个多月时间,请老师指导、请领导审查、请群众点评,编导和演员们广泛地吸收各方意见,不厌其烦地修改和完善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走进绿色的花季》在大赛中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疲惫不堪的姑娘们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1月,全军业余文艺骨干创作培训班在上海举办,老师们看了来自宁夏军区的学员郝梅带来的曲艺作品 《百井浇开幸福花》后,眼前为之一亮。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胡主席视察过的宁夏军区给水团为驻地人民打井的故事,采用的表演形式是原生态的宁夏坐唱。郝梅回到部队后,与军区独立团政治处翟希明主任一起,按照老师们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了认真修改,巧妙地融入说唱形式,丰富了表现力,受到官兵和驻地百姓好评。担负《百井浇开幸福花》演出任务的贺兰山战士军乐队,是一支编制在连队的业余演出队,连队参加排练的女兵有一半是南方籍战士,为了说好宁夏话,她们不厌其烦地向当地的战友和群众请教,还用mp3把台词录下来一遍遍跟着学。由于角色需要,节目中饰演老大爷的演员不但要会唱会演,还要会弹三弦,经过反复筛选,连队决定让三期士官文金满饰演老大爷。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文金满每周都去宁夏说唱团向专业老师学弹三弦,手指磨出了泡,他依然咬牙忍着。决赛演出的时候,文金满饰演的回族老大爷逼真风趣,让观众喜爱不已。
武警部队选送的《草原警民情》是一个好来宝节目。好来宝要求所有的表演和演奏全部现场完成,而决赛城市深圳的空气特别潮湿,演员们带的乐器有些“不太适应”,大部分弓弦乐器都跑弦,花盆鼓因为空气湿润裂了好几道缝。那几天,演员们就在弓弦乐器箱里增加干燥剂解决跑弦的问题,又买来胶水把花盆鼓一条缝一条缝逐个粘合,保证演出时的音色。这个作品直到演出前还在不断打磨,为修改其中一部分,武警文工团王宝社老师在决赛前两天还专门从北京赶到深圳进行现场指导。决赛时,演员们用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激情,把草原警民之间浓浓的鱼水深情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出来,深圳大剧院一片沸腾。
小品《墙》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2006年战士李波所在的部队机关和基层被一道墙分隔,给基层官兵生活带来了不便,跳墙现象屡禁不止,团长经过调查决定推倒这堵墙,小李以这件事为素材创作出小品《墙》,经过编排后搬上了舞台。在下部队的近百场演出中,编创人员不断收集观众的反应,边演边改,逐渐完善,还在节目中增加了音效和卡通式表演。节目中有个班长打耳光的动作,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演员冯兵每次都要求用力真打,他的脸常常被打成“红苹果”。
2001年武警广东总队演出队首次参加群星奖比赛,小品《蚊子问题》摘得群星奖,2004年他们选送的小品《地砖问题》再次捧杯而归,这次参加第十五届群星奖比赛,他们推出的小品《胃口问题》又一次折桂。三次获奖,成就了广东总队“问题系列”小品的品牌效应,这些小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都是创演人员从基层官兵火热的生活中挖掘提炼素材,精心打造而成。《胃口问题》的诞生,来源于基层战士的一句牢骚。2008年夏,演出队队长张建新在演出间隙与基层战士聊天,有位战士发了一句牢骚,说他们中队长总爱在饭前批评人,搞得战士们情绪不高,胃口不好,吃不下饭。张建新意识到这个胃口问题看似小事,却体现着是否能科学带兵,蕴含着科学发展的大道理。他立即酝酿构思,只用一天时间就编出了小品雏形。如今《胃口问题》已在部队演出了68场,这次夺得群星奖,可谓名至实归。
小品《英雄》反映了抗震救灾中部队官兵为救老百姓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作品用独到的视角,为观众展现了灾难面前的人性之美,此次参加决赛正值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不少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拉场戏《考核》通过某部大力推进军事训练改革的一个戏剧性片段,展现了广大官兵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参加演出的士官黄文明是一名舞蹈演员,他在编导慕喜斌队长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指导下,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二人转演唱,反复揣摩人物性格特征,实现了一个舞蹈演员向二人转演员的 “华丽转身”。小品《笑比哭难》通过中队领导让新兵“配合”支队领导讲笑话这件事,利用喜剧中常用的错位手法,准确描绘了形式主义的尴尬。小品《暗访》把北京奥运会作为故事发生的大背景,选取奥运安保中一个执勤小哨位来展开故事,展现出武警官兵良好的执勤形象。生活是艺术的永恒动力,部队戏剧小品之所以能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创作者对生活的准确把握,他们沿着生活的矿脉不断掘进,找到了艺术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