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飚
令人不解的数据
近期一个明显的矛盾是中国采取紧缩措施已近六个月,在四月中甚至出台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国十条”,但5月份数据表明,通胀趋势正在上升,而非经济放缓,而房价仍然在上扬。
最令人“尴尬”的可能是中国的出口数据,高达1360亿美元的出口与月度贸易盈余195亿美元,不仅很难说服市场人士--经济调控正在生效,而且还让美国国会的那些人民币低估论者找到了更佳的借口来威逼中国,以便为自己的政治事业捞取更大好处。当中国在伊朗问题上退步之后,美国国会与政府官员马上便举起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大棒”。
其它方面的数据同样令人不解:中国5月份消费价格指数(CPI)突破3.1%,创19个月来新高,生产者价格指数上行了7.1%。而尽管银行放贷处于放缓态势,但货币供应增长仍高于20%,零售指标年比增长18.7%。亚洲华尔街日报网络版的一个评论认为,经济放缓的迹象只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得到体现,1至5月份该指标上涨25.9%,低于1至4月份的26.1%。但就其增长绝对值来说,海外媒体认为,中国的数据很难体现出一种“紧缩”的趋势。
就上述数据本身来说,海外的评论员有理由怀疑中国紧缩的可能,这也正是中国上个月数据令人“尴尬”之处。但就笔者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非但不令人“尴尬”,更不意味着紧缩压力已经消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紧缩压力可能会在下半年得到更大的体现——这种压力既有来自外部(特別是欧洲市场)的经济再次探底的预期,也有中国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率之争及内需不足所导致的内在压力。
中国未来能否继续维持这种“令人尴尬”的增长,很大程度上需要看中国的内需及通胀问题能否解决。
复杂的外部市场
在5月所公布的增长中,中国出口增长远高于预期,尤其引入注意。5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大幅攀升至48.5%,远超市场预期的32%,而季节调整后的环比增长10.3%,但这部分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前几个月的出口订单反弹。专家们认为,中国对美、欧、日出口分別从4月份的19.1%、28.5%和24.6%攀升至44.3%、49.7%和37.1%更多只是反映了美、欧、日前期补库存的短期效应。
人民币升值压力暂时舒缓对于五月的出口增长显然也起到一定作用,至少它有利于中国的出口商进一步扩大市场。国际清算银行(BIS)6月17日公布了一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数据,并声称5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环比上涨3.37%,升幅较上月明显扩大。同时,人民币名义汇率环比上涨2.4%。BIS认为,近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再度上升。显然,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内,下半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可能会进一步打击出口。
再具体来看看我们的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数据在过去一段时间并没有给市场带来一致的信号。虽然美国5月出口订单指数为1988年以来最高,显示美国制造业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不大。但5月美国新增就业数据中,私营企业的增加雇佣量不足4月份的1/5。有评论员认为,当月就业增速甚至低于由新移民和大学毕业生构成的新增劳动力,这意味着失业率几乎不可能降低。
欧元区呢?在经历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评论员都认为,中国下半年对欧洲的出口会出现较大挑战。欧元在上个月屡破低位,货币市场的投资者认为,美元与欧元达到1:1几乎是指日可待,这将对期待通过出口拉动经济的美国政府同样形成较大压力。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显然也会感受到进一步的压力。在海外,不少经济学家们正在修改年初所谈论的经济复苏论调,而更多地用“再次见底”的疑惑来表达他们的观点。
内部压力也不小
理解了上述外部因素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内部压力。
在外部市场越来越具风险的情况下,中国要保持过去一段时间的高速出口与经济增长,就要克服内需不足与通胀所带来的压力。
中国的内需不足,已是老生常谈的现象。在出口加速的背景下,5月份中国的工业增长却出现明显放缓的局面。而且5月非住房类投资增长持续回落,进口增长出现下行,中长期贷款需求较前期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内需可能萎缩的信号。在微观层面,企业订单的增长似有放缓迹象,这进一步显示出内需减缓的迹象。
而中国的通胀问题,更是在5月公布的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有关部门的官员并不把3.1%的通胀视为威胁。市场人士认为,这种淡化的解读更多是为了稳定市场信心,避免人们产生加息的忧虑。这种忧虑可能会导致本来已经动荡不安的资本市场变得更脆弱。
但事实上,安信在近期出具的一份报告已经明确点出,“在内需减缓的背景下,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加速仍在持续,其趋势值得留意。考虑到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的转变,我们猜测中国可能已经处于大众消费兴起的中长期趋势的较早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