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濮阳市畜牧局 谷石榜 冯旭兵 靳文华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如实施能繁母猪补贴、启动能繁母猪保险政策、推广良种猪人工授精技术补助等,对恢复和发展生猪生产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笔者认为,有的措施不够完善,尤其是目前的母猪补贴政策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消费者利益考虑的多,对养殖场(户)利益考虑的少。2006年春季猪价偏低,养殖亏本,国家没有给予补贴;2007年猪价偏高,消费者的利益受到影响,政府才意识到应该对养猪场(户)实施补贴。可一些已经倒闭的养殖场(户)再也无力恢复生产了。
二是通过补贴调节市场的时段不对。在猪价偏低、养殖亏本、养猪处于低潮时,本应通过市场补贴,防止养殖数量减少,但这方面做得却不到位。
三是造成猪价忽上忽下的主要原因不是群众不愿意养猪,而是疫情的威慑。尽管对能繁母猪实行了补贴、保险,但没有解决养猪场(户)的后顾之忧,即疫情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就目前来看,需要着重解决疫情风险;从长远来看,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养猪两大风险: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
1.对生猪供求情况进行评估。对生猪供求价格、盈利情况、存栏升降情况、母猪存栏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生猪市场、生猪存栏、生猪需求形势变化进行科学预测,对可能出现的价格波动提前预警,通过市场干预,以减少价格波动的幅度。
2.对动物疫情发生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要认真开展疫情调查、疫情监测,做好疫情的预警预报工作。发生疫情后要快速响应,积极应对,快速处置。对疫情发生情况、发生经过、发生原因、暴发流行原因等进行认真分析。对疫情的流行趋势、发生范围、危害程度等进行评估,以便做到早发现、快处理,将动物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出现了4次大的供求价格波动,分别是1987、1993、1999、2006年,相隔大约6年左右,呈现周期性。每次波动,一般是春节过后,猪肉需求减少,猪价下降,下半年开始回升。一般是卖猪难过后,紧接着就是猪价的大幅度攀升,养殖数量很快得到恢复。唯独2006年的一次波动,猪价上涨最高,持续时间最长,主要原因是疫情,是两大风险相继发生所引起的。高猪价带来了高利润,确实让那些饲养管理水平较高、防疫消毒工作做的较好的养殖场(户)发了财。但同时也给病猪、死猪收购、加工户带来了暴利,造成病猪、死猪收购、屠宰、加工、贩运、销售无法有效控制;而一些养殖场(户)为了减少损失,瞒报疫情,偷卖病死猪现象也很突出,使得动物卫生监督人员查处难度很大。
当出现卖猪难、销售价格低于成本时,通过政府补贴,减少养殖场(户)的损失,可使一些养殖场(户)渡过难关,避免母猪的大量减少,避免猪价大落后大涨。当养殖场(户)有病死猪时,国家可通过补贴减少养殖场(户)的损失,并监督养殖场(户)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统一处理,避免病死猪乱买、乱卖、乱扔现象,从而减少疫病传播的机会,解决养殖场(户)的后顾之忧,控制动物疫情的暴发流行,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和净化猪病,也有利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