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 胡元坤
玉米是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农作物,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2003年以来,在市场的拉动下,我国玉米供求关系由供大于需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应偏紧的状况,大力发展玉米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玉米生产快速发展。玉米是主要粮食品种中面积和产量增长最快的品种,目前,粮食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发展高产作物玉米,而玉米增产的贡献主要依靠面积的增加。2004—2009年,玉米面积和产量连续6年增加,2009年面积达到4.68亿亩,比2003年增加1.1亿亩,增长30.4%;产量达到了1666.35亿千克,比2003年增508亿千克,增43.9%。玉米面积和产量的快速增长,使得目前玉米已取代水稻,成为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中面积最大的作物,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玉米增产对粮食产量增加的贡献率达到49.4%。其中,玉米面积增加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为69.4%,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34.3%。因单产提高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为30.6%,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5.1%(与水稻单产提高的贡献率相当)。从单产对比看,近6年,玉米平均亩产比粮食平均单产高35千克左右,按玉米面积增加1.1亿亩计算,仅此一项就增产38.5亿千克。由此可见,6年来高产作物玉米面积的扩大对提高粮食产量发挥了主导作用。
2.生产布局日趋集中。通过实施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促进玉米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比较优势更加明显。东北、黄淮海两大产区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0%,产量占全国的73%。同时,西南地区玉米生产在畜牧业的拉动下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玉米的又一个重要产区。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随着旅游、农产品出口业的发展,鲜食玉米作为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实现了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的快速推进,成为鲜食甜糯玉米主要产区。
2009年,全国玉米面积为46774万亩,产量为1639.75亿千克。其中,东北四省区玉米面积为17074万亩,占全国的36.5%;产量为603.45亿千克,占全国的36.8%。华北地区玉米面积为15321.7万亩,占全国的32.8%;产量为567.5亿千克,占全国的34.6%。西北地区玉米面积为3960.8万亩,占全国的8.5%;产量为140.3亿千克,占全国的8.6%。西南地区玉米面积5848.8万亩,占全国的12.5%;产量为183.55亿千克,占全国的11.2%。以上四个地区玉米面积占全国的90.2%,产量占91.2%。
2004—2009年,东北四省区玉米面积增加5464万亩,增长47.3%,占全国玉米增量的49.7%,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达到37.9%。华北地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玉米面积增加3042万亩,增长24.7%,占全国玉米增量的27.7%,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达到37.9%。西北地区玉米面积增加1150万亩,增长36.8%,占全国增量的10.5%;西南地区玉米面积增加802万亩,增长15.9%,占全国增量的7.3%。西北和西南地区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仅为8.4%和8.3%。由此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玉米面积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华北地区玉米面积增速虽然小于东北地区,但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最大。
3.品种和品质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我国玉米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特别是农大108、郑单958、浚单20等一大批优质高产品种的大面积应用,使生产用种基本实现良种化,商品化杂交种比例达到95%以上,优质品种比重由2003年的28%提高到2009年的61%。鲜食玉米、青饲玉米等专用玉米异军突起,玉米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满足市场多方位的需求。
4.产业开发快速推进。2003年以来,优质玉米发展迅速,玉米加工业迅猛发展,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各地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思路,积极发展专用玉米订单生产。年全国玉米订单生产面积有较大增长。我国以玉米加工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一大批大型玉米加工龙头企业成长壮大起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形成了长春大成、安徽丰原、河南天冠等多家大型深加工企业。玉米加工产品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开始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发展。
国内外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增长态势。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和玉米加工业的不断壮大,国内玉米消费将继续刚性增长。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预测,随着我国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口粮消费将呈减少趋势,饲料用粮需求增加,工业用量需求趋于平稳。到2010年饲料用粮需求总量将达到1870亿千克,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36%;到2020年将达到2355千克,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1%。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原料,饲料消费占玉米消费约60%,需求量必将随之增加。
▲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和玉米加工业的不断壮大,国内玉米消费将继续刚性增长。
国内玉米有效自给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近几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粮政策和合理粮价的激励下,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玉米面积和产量稳步增加,增加了国内玉米的供应。但从长远来看,还是供应趋紧的局面。
品种结构矛盾开始显现。我国玉米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但高质量、高效益及高附加值的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专用优质品种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工业加工以及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随着居民膳食结构中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增加,带动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使得青饲、青贮专用玉米需求量开始增长;同时,高淀粉玉米等加工工业玉米消费量呈增加趋势。此外,近年来,鲜食玉米消费已成新时尚,发展鲜食玉米已成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出口创汇农业新的增长点。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青贮、高淀粉、鲜食玉米生产,满足对玉米的多样化需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面向市场,增加投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优化品质,调优结构,大力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最终实现玉米总产稳定增加,种植效益不断提高。
1.稳定面积,保证总产。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提高旱地复种指数,充分挖掘潜力,稳定增加玉米播种面积,保证玉米总产量。
2.一增四改,提高单产。进一步研究集成并大力示范推广落实玉米“一增四改”为重要内容的高产配套技术,努力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不断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实现玉米增产方式的彻底转变。
3.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巩固并加强东北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夏玉米区的优势地位,积极挖掘西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玉米生产潜力,在内蒙古及西南地区根据草食性牲畜发展需要和气候生态条件,积极扶持和发展青贮玉米,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
4.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进一步加大投入。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培肥地力,改善排灌条件,增强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改善玉米生产条件,切实保证玉米生产的发展。
5.立足国内,保障供给。促进玉米生产发展,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实现我国玉米供给基本平衡。
根据农业部2007年编制的规划,我国玉米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满足国内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具体地说,到2015年,全国籽粒用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4.6亿亩左右,青贮青饲玉米达到约3000万亩。玉米总产达到约1.8亿吨以上,亩产提高到400千克左右,比2007年亩产和总产分别提高约15.2%和18.2%。籽粒玉米容重、含水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二级合格率达到85%以上,一级率达到60%以上。玉米订单生产比例达到30%。这是当时的规划,现在看来,面积发展得很快,去年达到4.68亿亩,单产还有一定的差距,2008年已经达到370千克,2009年因旱下降到351千克。
为满足我国对玉米不断增长的需求,按照自然资源禀赋、玉米生产条件及规模和市场需求,以北方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玉米区为优势区域,并根据玉米生产规模和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等指标,在三大优势区域内确定575个县(市、区、农场)作为今后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