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纹 草
良种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良种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组织实施好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可以提高良种化水平,逐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记者从6月9~1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的2010年全国畜牧良种补贴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上了解到,目前,畜牧良种补贴项目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各地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强化领导,规范运作,不断创新推广应用模式,项目实施成效显著。从做法上来说,各地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说到归结点,记者却觉得是一样的,那就是:实施项目带动,重在抓“紧”抓“实”。
自2007年开始,在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的带动下,山东生猪良种繁育改良体系逐步完善,猪人工授精技术和科学养猪技术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养殖户的称赞,在促进整合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畜牧科技处陶开宇副处长说,2007年、2008年,国家投入1620万元在山东省莒南县等13个生猪主产县开展了良种补贴项目实施;2009年,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安排资金3820万元,对山东省23个项目县的95.5万头母猪进行精液补贴。截至目前,23个项目县受补贴场(户)达31.59万个,补贴精液289.11万头份,配种母猪122.43万头,完成项目任务的64.10%,补贴资金发放2375.09万元,完成项目任务的62.18%。
陶开宇说,为了组织实施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负责、深入推动、积极探索,从组织管理、技术培训、完善制度、督导检查、宣传引导等各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了保证项目按期完成,省畜牧局和省财政厅联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省畜牧局成立项目工作组。各地根据项目实施要求,成立了领导小组,将项目实施、监督落实到具体单位、责任到人。对项目执行各环节进行细致研究,加大重点环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畜牧部门始终保持与财政等有关项目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保证了部门之间在项目申报、实施、管理及资金运用上的高度一致,为项目建设的规范化运行建立了良性互动体系。
二是坚持规范运作。从省到县,对项目实施方案制定、供精单位确定、补贴资金拨付严格按规定办理。通过对猪人工授精站考核等方式严把项目种源关。通过加强良补资金申请、冻精发放、冻精使用、划分配种员工作区域、母猪登记等方面的管理,规范良补精液的使用。为加强项目实施,2009年,在前几年试行的基础上,对原有管理规定进行了修改完善。
三是创新推广模式。莒南、齐河、蓬莱、胶南、文登、滕州等县市,通过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初步探索出“依托畜牧兽医站建站”、“种猪企业与畜牧兽医站联合办站”、“独立商业化猪人工授精站”等主要建站模式,把项目实施与充分发挥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结合起来,利用基层畜牧站作为精液分发点,吸纳基层防疫人员为配种服务人员的组织体系。许多项目县把乡镇站办成精液中转站,把村级防疫员培养成配种员。
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各级畜牧部门在组织各类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中,按照补贴政策的具体要求,与财政部门密切配合,基本做到了坚持三个公开:即公开补贴政策、公开确定供种单位、公开选择补贴场(户);加强了三个监管:即实施过程监管、资金运行监督、实施评价考核。各地从实际出发,在公开的形式和范围、督查和检查方式、建立监督责任制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许多项目县建立了实施前期促准备、初期促进度、中期保质量、考核看效果的监管办法。
五是积极做好项目宣传。在项目区,项目管理和技术推广部门通过发放“明白纸”、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群众对良种补贴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地除按照项目要求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外,还在项目镇乡村、改良站点等地设立了项目宣传栏,对项目供精单位、补贴标准、配种服务收费标准、监督电话等进行公示,保障项目实施公开透明。
云南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和奶水牛良种补贴试点项目。荷斯坦奶牛补贴任务从3万头增加到11.5万头,奶水牛从6万头增加到9万头。
云南省家畜改良工作站袁跃云站长说,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使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身上,在全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的组织指导下,云南省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保障了项目的有序开展,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认真实施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抓好项目的监督管理,从2006年项目一开始就成立由分管厅领导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管理和协调工作,组织、指导全省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各州、市、县也按照国家和省级的要求,相应成立了奶牛良种补贴项目领导组和专家组。
项目领导小组每年都组织召开1~2次奶牛良补项目工作会,就上年的项目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年项目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是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农业部和财政部下达项目任务后,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各项目县严格按照有关要求细化和完善实施方案,把项目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社和农户,落实到每头奶牛(奶水牛)。项目实施方案一旦确定必须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的地点、规模、补贴对象和补贴金额不得随意调整。要求项目县做好年度间项目任务的衔接,合理安排实施的范围、对象等,尽可能扩大项目受益区。各州、市、县及时安排部署,落实资金、落实人员、落实工作措施,全面启动项目实施工作,加快项目进度。
三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按照有关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要求,严格规范奶牛良种项目管理和实施工作,建立了一系列制度。
建立了冷冻精液采购制度。项目冻精采购工作严格遵照农业部、财政部有关规定,由各项目县提出冻精采购意见,经省技术组审核后,报省政府采购主管部门审批,在省财政厅招标办的指导下,委托资质的招标公司代理冷冻精液采购工作,增加冻精采购的透明度,提高冻精的采购质量。
建立了公示制度。按照公开、透明的要求,建立公示制度,及时公布补贴的范围、标准、数量和对象等相关信息,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在云南农业信息网等省级新闻媒体上公布了补贴的县和乡镇名单以及冻精采购方案;县市一级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印制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将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意义和目的、项目要求、补贴标准等进行广泛宣传,并在实施镇乡村委会、收奶站点和冻精改良站点设立了《全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宣传栏》,张贴《全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入选种公牛图谱》,并对项目补贴标准、对象及提供冻精的牛号和配种员服务费收费标准、监督电话等内容进行了公示,使广大奶农充分认识到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建立了报表和档案管理制度。省奶牛良种补贴项目专家组制定了季度统计报表,由其办公室定期收集和汇总,了解全省项目的进展情况。各项目县市均建立冻精领用、使用登记表。建立了以配种站点为基本单元,对配种区域内的适配母牛建立配种、产犊、产奶等相关信息记录档案。如大理州统一印制发放了冻精使用配种到户登记表、冻精发放明细单、发情配种登记表等基础资料,档案管理工作井然有序,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还建立了覆盖全州的奶牛信息数据库,现已有5万头奶牛建立了信息档案。
建立佩戴耳标制度。严格按国家规定,将佩戴耳标这一基础性工作作为重点,在根据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员会的编号规定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了《云南省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牛只编号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母牛和犊牛必须佩戴耳标的要求。
规范了配种收费和配种员持证上岗制度。各县结合项目和各地实际,报请有关部门出台了新的配种收费管理办法,明确收费标准,严格实行配种费和服务费分开的原则,并进行广泛宣传,防止违规收费。各地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对配种员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对考试合格的发放《配种员资格证》,明确规定持有《配种员资格证》的配种员才有资格参与项目改良配种工作。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严格执行农业部、财政部有关规定,加强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各项目县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制定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奶牛良种补贴人工授精人员管理办法、奶牛(奶水牛)人工授精收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
建立项目信息及档案管理制度。项目县按要求建立配种、产犊、产奶等相关信息记录档案,抓好配种母牛、新生犊牛佩带耳标和建档立卡工作。乡镇畜牧改良站点要建立冷冻精液使用登记册,并附有养殖户的签名和手印;奶牛养殖户要保存好使用过的冷冻精液细管,以备查验。
清真牛羊肉产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农业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2003年自治区在宁夏南部山区5个县(市、区)开展了肉牛良种补贴和品种改良试点工作,2006年后扩大到全区所有地区。2003—2008年,自治区已累计投入专项经费398.4万元,采购优质肉牛冻精168.6万支。2009年宁夏列入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试点省(区),补贴冻精24万支、资金120万元。
宁夏畜牧工作站罗晓瑜站长说,在实施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中,宁夏坚持“品种优良、技术配套、体系健全、措施到位”的原则,以提高肉牛群体品质和生产性能为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家决策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和宣传,使肉牛群体改良工作步入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促进了自治区肉牛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层层抓项目落实。建立了任务清晰、职责明确、逐级负责的畜禽良种补贴项目管理责任制。项目实施各县分别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及技术指导工作,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制,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支持项目实施。为了确保国家良种补贴项目顺利实施,自治区财政专门安排配套资金323.4万元。首先,对未列入国家肉牛良补项目的地区给予补贴,投入资金102万元,统一采购优质肉牛冻精20.4万支(每支补助5元),使全自治区所有肉牛养殖(场)户都能享受到和国家良种补贴项目一样的政策。其次,补贴资金200万元,采购液氮20万立升、液氮运输车5辆,对所有肉牛冷配改良点液氮实行统一配送和补助。最后,补贴资金21.4万元,统一采购母牛耳标和系谱登记卡片4万套,对良种肉用基础母牛进行统一建档立卡和规范化管理。
三是建立专家决策机制,提高引种质量。为了提高引进冻精的质量,确保改良效果,自治区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根据农业部公布的《2009年肉牛良种补贴项目种公牛名单》,组织肉牛技术专家组统一收集入选种公牛原始系谱资料,对公布入选的种公牛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等信息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肉牛群体生产水平为主要目标,按照品种结构优化、遗传性能优良的原则,结合宁夏地区肉牛品种改良技术路线和历年使用种公牛血缘关系情况,确定了《肉牛良种补贴冻精招标技术参数》。
在公开招标过程中,评标组严格依据冻精招标技术参数,审核种公牛站资质、冻精质量鉴定等相关材料,采取择优低价的原则,确定中标种公牛及所属种公牛站。通过建立专家决策制度,确保了引进冻精质量,对自治区肉牛整体品质和生产性能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是建立良种肉用母牛登记管理体系。为进一步加强肉牛信息化管理,健全谱系档案资料,项目实施组根据全区行政区域规划和肉牛养殖业发展实际情况,修订完善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肉牛牛只编号办法》,并以南部山区原州区等6县(区)为重点,指导各县(区)按全区统一的“宁夏肉用基础母牛谱系卡”要求,完成了4万头良种肉用母牛建档立卡工作。
同时,在原有《宁夏肉牛登记管理系统》基础上,与相关部门合作研发了具有在线登记功能的《宁夏肉牛在线登记信息管理平台》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良种肉用母牛个体信息在线登记、查询、分析等功能,可按照时间、区域、性质等提供综合分析报告。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已累计完成3.8万头系谱资料计算机录入,进一步提高了肉牛改良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为全面开展杂交改良和良种牛选育,持续提高肉牛群生产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是强化技术培训与宣传,提高项目实施效果。为提高项目实施水平,项目实施组多次举办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以及肉牛良种繁育专题技术讲座,广泛开展冷配改良技术培训和计算机录入现场操作指导。各项目县(市、区)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普及肉牛人工授精、系谱档案建立和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知识。
2009年以来,共组织各类培训班22期,培训基层技术员和养殖户1186人。此外,为了使广大养殖户了解肉牛良种补贴项目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印发张贴《致广大肉牛养殖户的一封公开信》和《2009年国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宁夏项目区入选种公牛名录》等1000份,全面公示良补项目补贴标准、人工授精员名单、母牛建档立卡、监督电话和入选公牛名单等内容,保障项目实施公开、透明,提高了项目实施效果。
青海省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在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了许多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畜禽品种,是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畜牧总站颜寿东高级畜牧师说,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农牧厅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及时部署、精心组织,大力推进2009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工作,目前项目工作进展顺利。
一是严格招标程序,确保冻精质量。为确保项目冻精招标工作在公开、公正、透明的环境中进行,以保证采购的细管冻精能够满足本省奶牛改良需要,农牧厅采取了主管处室人员不参与评标、评标完全由专家进行的方式,向省招标办提供了专家库名单。由招标办在开标前提前2小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标专家,临时通知参加,严格招标工作程序,确保了按实力选择供精单位、按种公牛质量选取种公牛。
二是省级资金配套,加强项目档案管理。为做好畜禽良种补贴项目,省财政厅配套了部分专项经费,用于奶牛良种登记、组织种羊鉴定、印刷良补用表格、采购耳标及专用安装钳和耳标记号笔等工作。
三是加强项目督查,强化项目管理。为确保项目实施,农牧厅组织人员,分成三个检查组,先后三次在全省范围内对全省畜禽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督查。督查组通过检查良种补贴项目进度、项目是否按实施方案要求实施等,及时发现各地在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督促各地整改,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加强了种畜管理工作,对冻精供应、配种技术人员管理、配种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进行了严格监督,严厉打击了非法经营冻精和无证配种等行为。
四是加大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环境。项目实施前,举办了奶牛良种补贴冻精管理及登记人员技术培训班,就奶牛良种补贴冻精保管与操作、奶牛良种补贴登记管理、档案建立、奶牛良种补贴对全省奶牛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细致讲解和现场操作,为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各项目实施县也分别采取多种培训手段,对配种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广大奶牛养殖户宣传项目的意义。全省共举办奶牛饲养技术、奶牛疾病的防治技术培训班94期,培训人数13400人,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5期,培训人数580人,发放奶牛良种挂图3000份,奶牛良种系谱图册5000册,奶牛养殖技术手册12000多本,发放各类奶牛饲养管理VCD光盘300张,保证了配种质量和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是完善管理制度,有序开展建设。通过建立项目实施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专家组目标管理责任制、档案管理责任制、技术员目标管理责任制等措施,健全了项目实施目标管理责任。明确了各级部门及技术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了项目的实施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重点从三个关键环节完善项目制度:首先,是实行牦牛配种工作零收费制度。牦牛人工授精工作采取零收费制度,配种工作中所需液氮和各类消耗品费用由各县自筹解决,配种不向牧民收取任何费用,以鼓励牧民提高改良积极性。其次,是制定奶牛改良收费标准。要求各实施县重新制定奶牛改良收费标准,将配种费和冻精费分离,充分体现项目使农户受益的方面,提高农户自觉开展改良的主动性。最后,是加强配种员管理和调配。目前,项目实施县从事牛人工授精的配种员全部为各县、乡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人员,由各县业务部门统一管理。另外,绵羊良补中印制《公羊销售四联单》《公羊投放明细表》《种羊销售明细表》《种羊销售汇总表》等,规范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