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时代命题

2010-08-27 00:27:16董俊
中国农村科技 2010年12期
关键词:中央财政产业化补贴

本刊特约记者 董俊

“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一轮又一轮的强农惠农政策显示了支农前所未有的力度,成为新中国从“以农补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写照。

在农村这片广袤大地上,生活着近九亿农民,这里是中国改革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中国改革的成败。在承载着中国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历史重任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这一片美丽而广阔的土地再次被深度聚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成为一个时代命题,这看似简单的20个字却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崭新而深刻的内涵。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如今,距离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有五年时间。这五年,“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

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十一五”时期,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事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农村面貌迎来了新的重大变化。

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一轮又一轮的强农惠农政策显示了支农前所未有的力度,成为新中国从“以农补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写照。

五年中,接连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财政支农投入的提法,从“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显示出国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据统计,2006~2009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的年均增长达到26.7%,比2003~2005年11.5%的年均增长高出15.2个百分点。同时,“十一五”时期也延续了“十五”时期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增长高于中央财政总支出增长的态势。2006~2009年,“三农”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15.8%,比2003~2005年的14.3%高出1.5个百分点。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在强农惠农政策中,最为广大农民所津津乐道的是农业补贴政策。“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相继增设了多种补贴项目,其中最主要的是农资综合补贴的建立。2006年,中央财政形成了以农业四项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随后,农业良种补贴的品种和范围不断扩大,实现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了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

除种植业补贴外,“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还相继设立多种畜牧业补贴专项资金,如:2006年设立了奶牛良种补贴;2007年设立了能繁母猪饲养补贴和生猪良种补贴;肉牛和绵羊也纳入畜产品良种补贴范围。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带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09年国家对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开始采取动态补贴的政策,即根据农资价格和粮食价格的实际变化情况调整农资综合补贴,但实行只增不减的政策,以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五年间,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1%。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了19.4%。

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财政支农还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一是全面实施以“两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07年11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决定大幅度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提高各种补助标准。同年,中央决定正式启动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工作。

长期以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十一五”期间,为加快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国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2006年将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市辖区和东部省份纳入补助范围,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20元。2008年全国参合农民得到的各级政府的补助达到人均80元。2010年起,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

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也不断提高: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为30亿元,2008年约为93亿元,2009年达到216亿元。2009年,国家开始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于当年9月出台了《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60岁后每人每月55元。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五年来,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从加快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到严格保护耕地,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到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一系列的好政策有效保护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国实现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全国肉类总产量764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5116万吨,蔬菜总产量6182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0.1%、11.7%和9.5%,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十一五”期间,农村信息化继续推进,全国已有99.8%的行政村通电话,99.5%的乡镇接通互联网。

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来自于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期间,创建万亩高产示范片的技术战略确立,优粮工程、动植物保护、种养业良种等一批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一些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为夺取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99亿亩、8.75亿千瓦、49.1%,比2005年提高8.9%、27.7%和13.2个百分点。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1%。

除了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创新。“十一五”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各类植保队、农机合作社、农技服务公司空前活跃。2009年,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4%;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2.4万个,带动1亿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4.64万个,实际入社农户2100多万。

预计“十一五”末期,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约25万个,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4%、23%和59%。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实现产业化。据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末期,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25万个,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分别比“十五”末期增长84%、23%和59%。

五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

如今,产业化经营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已不再是过去自发分散的形式,而是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订单生产转变。作为农业产业化关键环节的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也由注重加工流通向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多环节转变。

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研合作,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五年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累计投入科研经费近700亿元,90%以上建立了研发机构,60%以上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了农业核心竞争力。

亿万农民分享发展成果

回首“十一五”这五年来,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发生了真实而深刻的变化,亿万农民真正分享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自2006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全国2.15亿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579处,年初确定的增加500万农村沼气用户的目标顺利实现;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8万公里;新增农村电网线路26.6万公里;对80万户农村危房实施了改造,又有9.2万户游牧民实现了定居;农村信息化继续推进,全国已有99.8%的行政村通电话,99.5%的乡镇接通互联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其中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同时,对约426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农村医疗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新兴农村医疗合作覆盖率不断扩大。2006年,参合农民达到4.1亿人;2008年,参合农民达到8.14亿人,参合率91.5%;2009年参合人数达到8.3亿人。此外,中央财政还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医疗救助,2009年实现了在3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支持了2.9万所乡镇卫生院、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进一步推行。截至2009年年底,1538万农民参加了新农保,403万60周岁以上的农民领取了基础养老金,累计发放3亿元。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十一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农村消费需求增加。2009年我国农村消费同比增长15.7%,增幅比城市高出0.2个百分点,是1987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今年1~7月,“家电下乡”产品销售共3926.8万台,销售额达838.2亿元,累计发放补贴资金95.7亿元;汽车、摩托车下乡共补贴车辆646万辆,发放补贴资金92亿元。

猜你喜欢
中央财政产业化补贴
中央财政明确支持粮食生产一揽子政策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农家书屋(2019年1期)2019-02-19 06:18:30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1:34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中央财政各项税收
中央财政今年已下达1300多亿元支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