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0年4月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环比上涨0.2%。房价环比上涨幅度还在一成以上。同日,股市再度大跌,中小股民损失惨重。
抛开对于数据本身真实、准确性的商榷不谈,仅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而言,问题,也是够严重的了: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比国内银行的一年期基准利率2.25%,高出了0.55%,也就意味着,于2009年4月存钱在银行的公众,以实际购买力计算,在一年之后,每100元中亏掉了0.55元。
而利息收入,无疑是中国公众最主要、最重要的财产性收入,当银行利息为负利息,就意味着,多数中国公众的财产性收入为负数。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中,属于公众个人或家庭存款的部分,高达20余万亿,以0.55%的负利息计,也就意味着,一年间,以实际购买力计算,损失了1100亿元左右。
这当然是不可以接受的。发展经济,本来是为了公众能生活得更好,这样的无形损失,显然与发展经济的目的相悖。就是从基本的金融理念看,金融行为是市场交易行为,交易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交易各方共同有收益,负利息前提下,却是储户不仅没有实际收益,而且连本都保不住,违反了基本的、公平对等为核心的交易原则,于道德理念上站不住外,更是必然在现实的社会运行中,遭受到惩罚。
中国的股市,中国的楼市,乃至其他一些大蒜啊之类价格之所以让人看不懂,于很大程度上,便与公众的“保值”之心热切有关。毕竟,人总是不愿意看见自己的钱袋,有如果一捧清水,不断从指缝间流失的。由热切而狂烈,一般人的理智,却终于有如一捧清水,不断从指缝间流失了,至于交易不断靠近于投机,至于投机出恐慌,投机出灾难,令越来越多的人受害。房产的所谓“刚需”,事实上存在,是居民“保值恐慌”的刚需——其他投资渠道没有,股市频频暴跌,想来想去只有房屋保脸,如是的恶性盾环。人民日报抨击股市成中国经济“反向晴雨表”,已隐晦地提出了这一问题:经济发展的成果,却无法让普通民众享有,反而被少部分资金雄厚的投机者,用股指期货等等“金融创新”手段,攫为已有了。
我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从数据上看通胀算比较严重了,而现在回忆起来,彼时,一般公众实在不怎么恐慌,一个方面,是在增量资产上,经过连续多次的工资以及农产品价格调整,多数社会群体,而不仅是财政供养群体受益,收入增长速度实际高过于物价通胀速度;另一个方面,在存量资产上,能面对通胀现实,于高达10多个百分点的正常利息之外,还另外给予了公众10多个百分点的“保值”补贴,无论国库券,还是银行存款,都享受“保值”待遇,真正是千方百计保证公众最主要的财产性收入不为负数。记得最高时,利息加保值在30点左右,存三年,利息就接近本金了。许多中国普通家庭的资金积累,其实都“爆发”于这一时期。如是,一般民众还恐慌什么呢?
本当如此的。为了公众生活得更好才是终极目的,是“大道”,而发展经济不过是手段,是前者决定后者,不能由后者决定前者。即便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后者造成了不利影响,亦只能直面事实,尽最大可能在前者的框架范围内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
以故,在居民消费价格迅速上涨之际,必须借鉴上世纪90年代的经验,一方面要着力于在增量环节上协调社会分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另一方面,必须迅速采取一切手段,让老百姓的财产“保值”。日前新华社调研所发出的“贫富差距已接近社会容忍红线”之预警,我想目的也在于提醒这一点。
全球首套宣纸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于5月15日发行。该邮票一套6枚,内容选取了天下三大行书,分别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和北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均为2枚连体邮票。这是继“篆书”“隶书”“楷书”之后发行的又一套书法题材邮票,采用宣纸作为印刷材料,这在邮票印制史上尚属首次。
赵军摄
打破房价“屡调屡涨”怪圈
王炜人民日报
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今年1月和4月,国家连续出台楼市调控政策,针对性之强、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重拳频频出击,效果立竿见影。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反馈看,自4月中旬以来,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市场都出现了成交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不少城市成交量比3月份同期下降超过60%以上。在成交量骤跌的带动下,房价出现了稳定的迹象。
政策出台后,房价之所以能在短期内稳住,关键是供需关系的变化。需求方面,自住型和改善型购房需求选择观望,投资型和投机型需求暂停入场。供给方面,开发商开始降价促销,投资客开始大量出售房源。本来十分紧张的供求矛盾暂时得以缓解。
供需关系变化的背后,是调控政策带来的买卖双方预期的改变。细看近期出台的调控政策,最大的特点是“堵”的措施与“疏”的措施结合,短期的严厉手段与长期的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提高二套房首付、限制购买多套房等金融和行政手段,堵住投机型需求,从而在短期内给过热的市场降温,遏制住房阶过快上涨的势头。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加土地供应、规范市场秩序等手段努力增加市场供应,尤其是增加保降性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供应,严厉督促开发商尽快开盘、销售,从而向老百姓释放积极信号一一段时期以后市场供应将会明显增加,不必因为恐慌而急于购房。两三年后,房地产市场的供应体系将更加多元,人们可以通过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等多种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不必全部挤到价格过高的商品房市场上。
短期房价不再涨,长期市场能稳住——在这样的预期下,调控政策的积极效果得以初步显现。但这仅是刚刚迈出的第一步,能否将这种预期变成现实,打破“越调越涨”的隆圈,除了政策设计到位以外,关键看调控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并坚持执行。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旁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好政策,要狠落实,一抓到底,决不动摇。
有关部门要趁热打铁,抓紧出台配套政策,比如明确二套房认定标准、完善土地出让方式等,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各地政府应该针对本地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细则,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确保政策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应该让有关信息更加透明,让老百姓明明白白地知道市场当前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今后可能朝哪个方向走,对市场的走势能有一个合理的预判,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
预期稳则供求稳,供求稳则房价稳,房价稳则市场稳。本轮楼市调控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只要抓好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引导市场合理预期,就有望打破“越调越涨”的怪圈,有望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和
长期稳定发展。
体面劳动要有足够的收入
苏文洋北京晚报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讲话时明确提出:要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99年首次提出“体面的劳动”这一概念的解释,体面劳动是指生产性劳动,包括劳动者的权利要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护和足够的工作岗位。
劳动者要有足够的收入,才能体现体面劳动,才能体现“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可以说,离开了“足够的收入”,劳动者的体面、伟大就成为雾中花、水中月。
怎样才能够使劳动者有足够的收入呢?西方国家一般是采取工会组织代表工人与资方谈判,谈判破裂则采取罢工方式,通过给资方施加压力达到涨薪目的。旧中国,劳动者当然谈不上有足够的收入,涨薪基本上靠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与资方谈判、罢工来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者涨薪逐渐从谈判转为“八级工资制”,由企业按工人工作年限加技术考核解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大量涌现后,工人涨薪基本靠企业老板良心发现或根据招工难易程度来决定。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几乎没有人拿来指导和资方谈判工资涨薪。换句话说,剩余价值大概早已经与工人无关,大多属于资方了。
据刚刚出版的《瞭望》周刊“劳动者工资共决”专题报道,改革开放后已推行18年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但基本上没有建立、显效,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省级总工会领导对记者说:“在所有的集体合同和工资专项协议中,能有一半真谈的就很不错了,在现有条件下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由于政府早已经失去了在微观层面直接干预职工工资增长的有效手段,工资上涨实际上只有资方说了算,工人大多失去了“议价”能力,尽管有人呼吁实行中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但也只能停留在看起来很美的层面,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现实的情况是,工人除了“用脚投票”的方式要求涨薪,自己再也难以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不久前,新华社记者在珠三角采访时,发现不少企业农民工工资与企业利润“绝缘”,尽管许多企业十年来规模和效益大幅增加,但农民工普遍反映“基本工资十年几乎没有涨”。不用说,放在集体谈判制度完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工人早就该给资方施加压力了。我们这里的工人大多只能给自己施压,原因当然是资本来了,资本家来了,资本主义企业来了,但集体谈判制度却并没有一起带过来。话说回来,劳方要指望资方主动帮助我们建立健全集体谈判制度,无异于与虎谋皮。正如一位基层的行业工会主席所说:“工资协商,就是从老板身上割肉,白刀子红刀子的,能不难吗?”
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当务之急是加快立法,大力推进集体谈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世界劳工组织成熟的集体谈判制度、经验,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根据中国国情略加修正,通过各地的实践,取得带有根本性的突破。政府虽然不能直接要求资方给劳方涨薪,但可以规定劳资双方每年必须谈判工资,资方利润增长的30%—50%用于给劳方加薪等。总之,剩余价值不能全部归于资方,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有权利与资力共享。
5月5日,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在纽约苏富比2010春季“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卖,成交价为11,842,500美元。当日,苏富比拍卖行2010春季“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品拍卖会”的首场拍卖在美国纽约举行。本场拍卖成交最高的是马蒂斯的作品《送给1919年7月14日的花束》,成交价为28,642,500美元。
吴凯翔摄
菜篮子是最直接的民生问题
柴俊勇/新民晚报
据5月4日《农民日报》的一组-报道显示,全国各地正在经历新一轮的菜价上涨。有些城市,已经吃不到3元以下的蔬菜了。
看到这则新闻,想起了关于菜篮子的一些往事。上个世纪,上海市民每一个家庭有一个菜篮子。每天早晨人们提着菜篮子去买菜,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80年代后期,朱镕基同志到上海来担任市长,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菜篮子满,上海形势就好;不满,形势就不好。在当时的经济水平下,菜篮子占市民日常支出的比例很大,可以说,菜篮子是安民心、稳社会的基础性工程。要解决上海蔬菜供应问题,决非一日之功。
和全国各地一样,今年春天上海的菜价有点反常,一直居高不下。进入5月后,不少蔬菜的零售价几乎可与春节菜价相提并论,其中草头7—8元1斤,丝瓜4—4.5元1斤,番茄3—4元1斤,茭白4—5元1斤。时鲜蔬菜价格更是吓人:剥壳蚕豆每斤20元、小豌豆每斤18元、青椒每斤12元、香菜每斤10元、刀豆每斤8元,连葱、姜都要6元一斤。昂贵的蔬菜价格,令普通币民不敢问津。
据了解,上海市菜地共186万亩。其中,常年种菜的面积42万亩,三季为126万亩;加上季节性的菜地60万亩,每年产量350万吨,外地供应上海的每年240万1吨。本市蔬菜、外地货各占半壁江山,上海本地生产的蔬菜占58%,但市中心地区外地的莱要占70%以上。今春菜价一路走高,是全国性的问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外地旱涝气候的急变,导致蔬菜供应量短缺。物以稀为贵,收购价提高,菜贩再水涨船高。再加上本市土地的流转费、农用资金、劳动力成本也在涨。因此,想要把莱价降下来,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和财力投入,在生产、加工、销售每个环节上有具体措施,切实提高上海自产蔬菜的能力,加快机械化、省力化进程。菜场应当以公益心为主,不能转手承包经营。菜篮子问题是最直接、最大的民生问题,要多方努力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拍卖人行道的钱进了谁的口袋?
陈国琴/四川日报
近日,江西省弋阳县城管大队在城区人行道和市政道路划出100多个摊位,组织占道经营的摊贩竞价拍租,价高者得,得者发证算合法经营。最终,城管部门以“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费”的名义,收取了69家摊点的139390元竞价拍租资金。
当下,一些执法部门在敛取钱财过程中,可谓是煞费苦心。城市道路作为社会的公共设施,这是妇孺皆知的。然而,江西省弋阳县城管大队竟然把城市的道路作为“拍卖品”,公然向小商小贩“兜售”,执法部门把城市的公共设施转化为商品进行谋利,这样的行为,很显然是打着执法的旗号,在敛取钱财。
而对江西省弋阳县城管大队这样的做法,又怎能不让人产生诸多的联想呢?如此把心思用在“捞钱”的执法部门,又怎么能够真心真意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呢?又怎么保证在执法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呢?而这样的执法部门,又怎么能够让组织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呢?当
然,我们更要追问,拍卖公共设施的不合理收入,又到底会进入谁的口袋呢?
近年来,一些执法部门的所作所为屡屡受到公众的指责,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极大地降低了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比如说,面对对色情场所的泛滥,一些公安部门视而不见;面对公路上严重的超载超限,一些交管部门“以罚代管”;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一些执法人员禁不住迷失自我……如此种种,着实令人民群众感到失望。
如今,江西省弋阳县城管大队竟然明目张胆地把城市的公共设施作为“拍卖品”来进行谋取利益,这样的城管大队,让百姓如何信服呢?而一个令群众怨声载道的执法部门,又怎么能够和谐、有序地推进执法工作的开展呢?无论如何,我们希望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切实将执法部门拍卖城市公共设施的情况查个水落石出,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的“问责”。5月1 1日,一对新人在法国馆图尔市展厅的玫瑰长廊合影。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5对新人在上海世博园内举行集体婚礼,他们在世博文化中心完成由法国图尔市市长杰曼证婚的婚典仪式后,集体亮相法国馆的图尔市展厅,共同在由9999朵玫瑰铺成的花廊里接受“法国浪漫婚典”新婚证书以及精美的婚礼礼物。据悉,世博会期间,法国馆的“法兰西浪漫图尔——世博婚典”一共将举行4场集体婚礼,6月、9月和10月还将进行3场。
罗晓光摄
公车改革为何容易“见光死”
李龙/广州日报
公车改革按说是好事,可有些地方在车改时却偷偷摸摸进行,搞得像在做不光彩的事一样。据报道,湖南多个市县的公车改革就是如此,不仅不公开,不见报,连当地老百姓都不知道。有记者欲采访津市的公车改革,当地宣传部门一新闻专干居然说:“这个题材敏感,暂不向媒体公布。”
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似乎不难发现这些地方低调车改的苦衷,他们也是吸取了其他地方车改“见光死”的教训,无奈之际只好出此下策。远的不说,近的就有去年媒体爆出辽阳宏伟区车改后书记、区长每年车补7-6万元、弓长岭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8万元的数字后,迫于舆论压力,两区车补停发,车改也半途而废。
这无疑是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在呼唤公车改革,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地方的探索性改革,却又不分青红皂白地予以抨击,最后导致车改很容易“见光死”,又回到车改前。
作为“三公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车改呼声一直未有停过。事实情况也是,尽管这些地方的车改谈不上什么完美,但至少节省了公车支出。譬如杭州第一批车改试点单位车改后,其用车补贴比车改前公车开支下降了32%;年补贴8万元的辽阳,车改前开销为14万元,还不包括司机工资。
车改节约了公共财政的支出,公众理应支持才对,为何各地车改一曝光,反而容易招来质疑,有的干脆落得“见光死”的遭遇?车改设计者们想不通,官员们肯定也想不通,这才有了车改回避媒体的低调进行。而有些专家似乎也想不通,出面呼吁外界不应太苛刻,不要把改革者吓回去。
实际上公众质疑的并不是要不要车改,相反,在取消公车并不现实的背景下,公众是支持车改的。而目从长远来说,货币化车补也是车改的大趋势。公众之所以批评现在的车改,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现在的车改大多是关起门来的改革。车补标准怎么定?哪些人应该享受车补?贴公车标识的公车如何监督?这些都是车改设计者们的自我游戏,对老百姓讳莫如深。这种信息的不公开势必会招来公众的质疑。如津市纪委表示,推动公车改革的初衷就是要把公车与私车区分开,让老百姓来监督。可是老百姓都不知道你要车改,又怎么监督?再如岳能领到40元车补,这是否意味着所有的公务员都应享受车补呢?
其二,在官民缺乏信任的基础上,车补会不会异化成变相福利?区长每年车补8万元,但凭什么让公众相信他在领了8万元的车补后,就不会再用其他形式报销交通费了?而且相对当地普通公众一年只有两三万元的收入,区长有什么理由仅车补一项就高出其好几倍?再以津市的车改而言,规定公车司机持加油卡加油,加油站有义务举报加油卡营私现象。让加油站来举报公车加油的营私行为,看起来更像是个笑话。
其实,要想真正向公车开刀,很简单,定期公布每辆车的每一项支出,像四川巴中白庙乡那样“裸晒”账本,接受公众的监督。这样的信息公开无疑是车改的必要前提。
一个经得起拷问的车改是不会害怕公众的质疑,同样一个致力于车改的改革者也不会因为舆论的压力而走回头路,偷偷摸摸的公车改革怕的不是“见光死”,而是民意监督和程序正义。
金融手段压房价强而不久
史晨昱新京报
围绕地产界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博弈,理论界和业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热烈讨论。作为核心要素的房价之争更是难解难分。抛开争论的是与非,当下以去金融杠杆为核心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无疑会立竿见影,房价下跌成必然。
我国住房的强金融属性很明显。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贷几乎介入了房地产业运行的全过程,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各种相关主体的主要资金提供者。截至2010年1季度末,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对房地产开发的贡献率在22%左右。购房者的个人按揭贷款贡献率为14%,加上“定金及预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中至少有30%来自银行的融通,以此计算房地产开发中信贷比重在50%以上。毋庸置疑,中国楼市的投资和投机氛围如此浓厚,奥秘在于金融杠杆逆向激励。
因此,土地与资金是房地产开发的两大命脉,而二者相比,调控资金杠杆更直接、更灵活、更迅速和收效更加明显。基于此,对银行信贷的调控,一直都是抑制房价过快曾长的杀手锏。如2005年3月,提高首付比例等房贷门槛,2006年下半年效应开始显露,9月和10月,房价同比分别下降8.1%和0.6%;再如2007年9月严控二手房贷款和开发贷款,购买第二套房,首付不低于四成,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等,2008年7月全国住房价格开始下降。
但这种调控效果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如上述两次调控短期见效后,市场均现报复性上涨。
在目前的政策框架下,需求紧缩的严厉程度总体上已超历史。5月以来,京沪深三城市一、二手住宅的成交量整体均出现大幅萎缩,幅度在35%-50%左右。然而虽然紧缩氛围弥漫,经济中的流动性仍保持宽裕。其一,3月份5100亿的信贷投放明显低于市场此前预期,而4月份信贷无疑反弹显著,或在7000亿元以上。其二,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更多受到外汇占款的牵引。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的市场环境下,中美利差扩大也使套利资金纷至沓来。外部流动性输入愈演愈烈。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高达7478亿元。4月份外汇占款的增量或还将高于一季度的平均水平。其三,央行5月6日发行1100亿3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小幅下降2个基点,表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力逐渐增大,能量仍在积蓄中。
在流动性总体充裕的背景下,而更多的投资渠道仍然难觅。此种状况下,在紧缩需求的同时若不加大供给,按下的葫芦还会起来瓢。增加供给才是治本之策。4月底,北京商品住宅可售套数和可售面积分别为87055套和1174.85万平米,环比分别减少22%和减少2.08%。总供给仍显疲态。只有抓住难得的时间窗口,在供给上下工夫,扭转供求失衡的局面,才能使房价稳步回归基本面。考虑到增加住房有效供给非一日之功,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需加以时日,与其逼走投资和投机客的资金,不如逼迫其大量吐出投资和投机动机的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