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44例感染性疾病回顾性分析

2010-08-25 06:34徐海荣赵兰才刘军民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期
关键词:外感病种感染性

徐海荣 赵兰才 刘军民

4744例感染性疾病回顾性分析

徐海荣 赵兰才 刘军民

目的总结在中医院感染疾病科就诊的人群、疾病种类及其诊疗规律,为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诊治提供借鉴。方法对我院感染疾病科2008年所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种、随机回访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我院感染疾病科就诊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外感高热证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泄泻以单纯性腹泻为主;外感高热和泄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满意度高。结论中医综合医院感染疾病科患者流行病学特点符合一般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外感高热及泄泻有较高的治疗满意度,可作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进行深入研究。

感染疾病科 回顾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 外感高热 泄泻

为总结中医在外感高热、急性腹泻治疗中的相对优势,我们对2008年感染疾病科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所患病种、随机回访治疗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在中医院感染疾病科就诊的人群特点、疾病种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特点和优势,为今后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诊治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我院2008年感染疾病科就诊的所有患者。其中外感高热证和泄泻的诊断标准如下。(1)外感高热证:凡因外感邪毒所致的,以体温升高(≥38℃),初起多见恶寒、口渴、咽痛、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1]。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以发热为主的感染性疾病。(2)泄泻:凡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2]。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急性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单纯性腹泻等。

1.2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感染疾病科就诊患者4744例,男性2330例,女性2414例;年龄14~91岁;其中外感高热证1851例 (39.02%),泄泻2137例(45.05%),其它内科疾病756例(15.94%)。患者主要为北京地区或长期居住的外来人员。

1.3 研究方法 对所有就诊患者的性别、年龄、住址及联系电话、疾病诊断、治疗类别(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初诊、复诊进行分类统计。随机电话随访或复诊随访620例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并填写满意度问卷(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统计调查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分类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 t检验和χ2检验。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见表1。患者以青壮年居多,年龄20~40岁人群占52.36%,其次为40~60岁年龄组,而 <20岁及>60岁的人群明显偏少(P<0.01)。由此可见,感染性疾病患者以年龄在20~40岁的青壮年为主。

表1 患者年龄分布 (n)

2.2 性别分布 见表2。从就诊总人数看,女性稍多于男性,从感染疾病科主要病种看,男性稍多于女性,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外感高热证,男性发病率比女性多10%左右 (P<0.05)。在高发病组,男性多于女性(P<0.05)。由此可见感染性疾病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居多(P<0.05)。

表2 患者性别分布 n(%)

2.3 发病时间分布 见表3。外感高热组除在夏秋季有发病高峰外,在冬春季还有一小高峰。泄泻组发病集中在夏秋季,两组患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P<0.05)。

2.4 病种分布 见表4、表5。外感高热证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3.59%,其次是化脓性扁桃体炎。在外感高热证中检出传染病34例(1.84%),其中水痘13例、麻疹11例、流行性腮腺炎5例、肺结核2例、手足口病2例、风疹1例。泄泻证中单纯性腹泻占46.14%,传染病中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分别占21.10%、2.99%。所有患者中共检出传染病549例,占就诊总人数的11.57%。

表3 发病时间分布 (n)

表4 发热门诊(外感高热)病种分布

表5 肠道门诊(泄泻)病种分布

2.5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 见表6。外感高热证单纯中医治疗率较高,达40.25%;泄泻患者单纯中医治疗比例较低,为29.81%。二者有显著差异(P<0.001)。外感高热证中医治疗率显著高于其他内科疾病(P <0.001)。

表6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 n(%)

2.6 治疗满意度比较 见表7。620例治疗满意度调查显示,总体满意度为93.71%。其中外感高热155例,满意度为98.10%;泄泻265例,满意度为96.60%,均显著高于总体满意度(P<0.05)。

3 治疗简述

表7 治疗满意度比较 (n)

3.1 外感高热 通过中医“望、闻、问、切”符合外感高热证诊断,然后常规查血常规初步判断感染性质,并根据需要做胸片或胸透明确诊断。治疗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检查有白细胞正常、偏低和升高之区别,治疗也不尽相同。前二者予中药治疗,后者配合使用抗生素。中药汤剂选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清热饮(由生石膏、知母、玉竹、金银花、柴胡、葛根、黄芩、鱼腥草等组成)加减;中成药选用感冒清热颗粒、银翘解毒颗粒、双黄连颗粒、清开灵颗粒等。西药抗生素根据感染轻重、患者体质等予以选择。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泌尿系统感染除辨证论治外,西药抗生素静脉应用较多。传染病除转专科医院外,可选用中药抗炎、抗病毒、退疹治疗。中成药选用清热解毒口服液、板蓝根颗粒者较多。

3.2 泄泻 凡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符合中医泄泻诊断。通过基本的化验检查包括血常规、便常规、便培养以明确西医诊断。因泄泻患者多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服用中药比较困难,所以中药选择上比较简单。汤剂方选葛根芩连汤、香连丸、芍药汤、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等加减。中成药选用肠胃康颗粒、香连片、葛根芩连微丸等。西药治疗方面,单纯性腹泻患者除少数脱水严重给予静脉补液外,绝大多数患者口服药物治疗。药物选用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地衣芽孢杆菌胶囊等。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给予抗炎、解痉、补液治疗,同时注意电解质、酸碱平衡。急性胃炎治疗以解痉、抗酸、胃黏膜保护剂为主。结肠炎(慢性为多)多采用中药治疗。

4 讨论

中医综合医院感染疾病科患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很明显。(1)以青壮年居多,年龄集中在20~40岁之间。男女发病总人数无明显差异。考虑可能与青壮年活动范围广,在外就餐机会多,机体免疫功能健全,对感染的病原反应较强,症状明显,就诊积极等有关。(2)感染性疾病全年皆可发病,但有明显季节性。外感高热证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一般规律,应以冬春季发病为多。本组病例在冬春季有一发病小高峰,但病例数仍以夏秋季为多,考虑主要是由于夏秋季为24h门诊,而冬春季门诊时间短(没有开设夜班),开诊时间不同造成的。泄泻证季节性更显著,发病人数在5月份开始上升,7~9月份最高,10月以后逐渐下降。与夏秋季天气炎热、瓜果成熟多,易造成饮食不节和不洁所致,符合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特点。(3)感染疾病科最常见的病种外感高热证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3.59%;其次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泄泻中以单纯性腹泻为主,占46.14%;其次为感染性腹泻。值得一提的是感染性疾病中传染病占一定比例,在外感高热证中检出法定传染病34例(1.84%),泄泻中检出法定传染病515例 (24.10%),所有患者中共检出传染病549例,占患者总人数的11.57%。由此说明感染疾病科的设立是中医综合医院控制传染病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临床工作中,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离不开抗生素,尤其是对化脓性扁桃体炎、白细胞增高的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痢疾等。但是中药在降体温、抗炎消肿、改善腹痛、腹胀症状等有明显效果。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几乎遍及临床的常见病菌,也涉及各类常用抗生素[3]。所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是良好的选择。如果患者感染不重,可采用纯中药治疗。因为中药可以“菌毒并治”或“细菌、内毒素、炎症介质”并治[4]。同时中药对改善细菌耐药问题有不少办法,机理包括逆转细菌耐药性,消除质粒作用,增敏作用和抑制细菌作用等多方面[5]。目前我科对外感高热、泄泻治疗以中医和中西药结合方法为主,尤其外感高热,单纯中药治疗率高,达40.25%。两主要病种治疗满意度大于95.00%,说明患者对中药治疗外感高热证、泄泻有一定的认可度。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感高热证、泄泻是行之有效的,可作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进行深入研究。中药在治疗中的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同时在临床工作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规范化,如诊断过程中临检的常规化,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中医证型,拟定相应的中药协定处方,规范临床医疗行为,方便患者就医,也便于今后的临床研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疑似流感样研究者工作手册 [M].2005:4.

[2]方药中,邓铁涛.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8.

[3]叶英,余鑫之,徐元宏.严重肝病腹腔感染的致病菌变迁和耐药趋示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4):208.

[4]胡森,高飞.中医药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回顾和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6):323.

[5]聂广.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研究的目标与任务[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9):843.

R5

A

1004-745X(2010)01-0076-03

2009-05-04)

猜你喜欢
外感病种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7》
“新病种”等十五则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
按病种付费改革的“宜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