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痛风早期肾损害临床研究*

2010-08-25 06:34赵先锋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1期
关键词:甘油三酯血尿酸痛风

李 良 赵先锋 王 宁 赵 荣

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柳州 545001)

中医药防治痛风早期肾损害临床研究*

李 良 赵先锋 王 宁 赵 荣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泄浊化瘀法防治痛风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痛风早期肾损害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采用健脾益肾泄浊化瘀法组方治疗,对照组100例予别嘌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尿酸、提高肾有效血浆流量、降低血β2-微球蛋白、减少尿α1-微球蛋白、改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等方面有较好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益肾泄浊化瘀法对痛风早期肾损害有较为显著的改善甚至逆转作用,该法更有助痛风临床症状改善及肾功能的保护。

痛风 早期肾损害 健脾益肾泄浊化瘀法

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柳州 545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基金科研项目(No.0832277);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科研课题项目(No.2008422);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科技攻关项目(No.200803140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表现隐匿,后期常出现肾损害。有文献报道[1],痛风患者伴有有显著肾损害者可达41%。尸检证实,9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约17% ~25%死于肾功能衰竭[2],据欧美移植中心报道,终末期肾衰竭由痛风引起者占0.6% ~1.0%[3]。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痛风的药物,故防治痛风肾损害,特别是防治早期肾损害,对延缓病情的发展意义重大。笔者自2007年开始采用中医健脾益肾泄浊化瘀法组方治疗痛风早期肾损害100例,并与别嘌醇治疗者100例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参照1977年ACR应用于临床的原发性痛风分类标准[4],并结合奚氏中西医结合新分型分期法[5]制定入选标准,入选者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原发性痛风诊断标准;(2)尿常规检查正常;(3)有早期肾损害包括尿α1-微球蛋白(α1-MG)、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白蛋白(mAlb)四项中有一项以上升高;(4)内生肌酐清除率 <80mL/min(50~70mL/min);(5)肾血流图示基本正常或轻度损害,双肾有效血浆流量减少。中医辨证按文献[6,7]执行,证属脾肾亏虚、湿浊瘀血内阻,症见关节疼痛、肿胀、重着,或关节僵直变形,或皮下结节,运动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夜尿增多,尿频,舌淡或暗有瘀斑,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细或细弱。排除标准:(1)继发性痛风;(2)合并有心、肝、肾、脑功能衰竭及糖尿病者;(3)有精神病者;(4)嗜烟酒者。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4月~2009年3月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及风湿免疫科住院及门诊痛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男性91例,女性9例;平均(50±13)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3.3年。对照组100例,男性90例,女10例;平均(49±12)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3.4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基础治疗:(1)低嘌呤饮食,多饮水(每日在2000mL以上),并注意控制体重,调畅情志;(2)控制感染;(3)戒酒;(4)适当运动;(5)服用碳酸氢纳片2~6g/d,每周复查尿常规1次,以调整碳酸氢钠的用量,使尿液pH6.5~6.8。治疗组予以健脾益肾泄浊化瘀法组方:生地黄、山药、丹参各20g,山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鸡血藤、苍术、泽兰、白术、党参、益母草、牛膝、桑寄生、土茯芩、茵陈蒿、淫羊藿各15g,甘草6g。每日1剂,由煎药机控制煎煮,每剂煎为2袋,1袋200mL,分2次饭后口服。对照组口服别嘌醇,每次0.1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2周。必要时给予降压、降脂等治疗。

1.4 观察指标 (1)症状体征:观察临床症状积分变化。于治疗前及治疗1、2、4、8、12周分别对关节疼痛、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增多等主要临床症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评分:症状消失计0分,轻度计1分,中度计2分,重度计3分。(2)实验室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检测尿mAlb、血/尿β2-MG、α1-MG、肾功能(BUN、Cr)、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肾有效血浆流量等。

1.5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7]拟定。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均较前下降50%以上。有效:症状较前好转,血尿酸正常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均较前下降,但下降不足50%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无变化或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SPS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及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组治疗4周症状明显改善 (P<0.05),8周后改善非常明显(P<0.01);对照组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症状4周后有显著改善(P<0.05),8周后有改善更明显(P <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P <0.01。下同

时 间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治疗组(n=100)10.09±2.93 11.01±3.01 8.65±1.97 6.35±1.23*△4.68±0.91**△△3.47±1.21**△△对照组(n=100)10.24±2.62 10.59±2.31 10.32±2.57 9.46±1.92 9.79±2.11 8.49±1.49

2.3 两组治疗前后Cr、BUN水平比较 见表3。结果示两组治疗前后Cr、BUN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r、BUN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r、BUN水平比较 (±s)

时间 治疗组(n=100) 对照组(n=100)治疗前治疗后Cr(μmol/L)84.14±16.15 78.42±11.56 BUN(mmol/L)5.94±1.03 5.78±0.96 Cr(μmol/L)83.34±14.27 80.58±11.39 BUN(mmol/L)5.92±0.91 5.74±0.79

2.4 两组治疗前后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比较见表4。治疗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治疗后均有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比较(mmol/L,±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比较(mmol/L,±s)

时间 治疗组(n=100) 对照组(n=100)治疗前治疗后甘油三酯2.65±0.49 1.57±0.12*△胆固醇6.47±1.32 5.07±0.29*△甘油三酯2.71±0.61 2.81±0.91胆固醇6.66±1.49 6.76±1.34

2.5 两组治疗前后有效血浆流量及血尿酸变化比较

见表5。治疗组治疗后血尿酸明显下降(P<0.05),有效血浆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血尿酸明显下降(P<0.05),有效血浆流量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有效血浆流量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5 两组治疗前后有效血浆流量及血尿酸比较(±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有效血浆流量及血尿酸比较(±s)

时间 治疗组(n=100) 对照组(n=100)治疗前治疗后血尿酸(μmol/L)587.29±129.42 397.54±89.17*△有效血浆流量(mL/min)147.45±39.51 387.62±27.14**△△血尿酸(μmol/L)591.02±130.14 388.62±97.41*有效血浆流量(mL/min)145.37±38.91 197.46±41.78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β2-MG变化比较 见表6。治疗组血、尿β2-MG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 (P<0.01),对照组治疗后亦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降低血β2-MG优于对照组(P<0.05)。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β2-MG比较(mg/L,±s)

表6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β2-MG比较(mg/L,±s)

治疗组(n=100) 对照组(n=10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血β2-MG 3.81±1.21 2.68±1.11**△尿β2-MG 1.07±1.06 0.66±0.91**血β2-MG 3.83±1.25 3.45±1.32*尿β2-MG 1.10±1.03 0.92±0.89*

2.7 两组治疗前后尿mAlb、α1-MG比较 见表7。治疗组尿mAlb治疗后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治疗后亦明显增加 (P<0.05),但两组疗效相近(P>0.05);治疗组α1-MG治疗前后明显增加(P<0.01),对照组亦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7 两组治疗前后尿mAlb、α1-MG比较(mg/L,±s)

表7 两组治疗前后尿mAlb、α1-MG比较(mg/L,±s)

时间 治疗组(n=100) 对照组(n=100)治疗前治疗后mAlb 31.05±6.85 25.19±7.93**α1-MG 39.78±9.97 27.32±9.13**△△mAlb 31.43±6.63 29.73±7.72*α1-MG 40.15±10.70 36.92±10.85*

3 讨论

痛风性肾病是指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肾脏而引起的肾脏病变,易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目前已有研究表明痛风性肾病在尿常规及肾功能出现异常之前,已经有早期肾功损伤可靠指标[8~10]。因此尿中 mAlb、α1-MG、β2-MG 的出现,预示着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近曲小管重吸收功能损伤,说明肾功能早期受损。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多以促进尿酸排泄、抑制尿酸合成为主,缺乏特异治疗方法。中医古籍对痛风性肾病无记载,但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中医学“痛风痹证”、“历节病”、“虚劳”、“腰痛”等范畴。其病因复杂,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肥美而多肥”。我们认为本病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证,常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虚,或饮食不节,导致脾肾亏虚,气化失常,气血运行无力形成血瘀,加之气化失司则湿浊内生,继而浊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肾府,则见肾损害。脾肾亏虚、湿浊瘀血是痛风性肾病产生的病理基础,故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瘀血为标。我们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循“虚者补之”、“损者益之”之旨,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拟健脾益肾泄浊化瘀为法。一则补肾,使肾藏精主水、气化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得以保存,湿浊之邪得以排泄;二则健脾,脾气实,脾之运化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得以化生精微,湿浊之邪难以生成;三则泄浊化瘀,清除病理产物,使经脉流畅,湿浊瘀血之邪不能滞留为害。方中生地黄、山茱萸肉滋补肝肾之阴,补肾水;山药健脾益肾,上药共为君药。泽泻、泽兰、茵陈蒿、苍术、白术、茯苓、土茯苓健胃利湿、祛湿降浊、通利关节,化湿而不燥,宣透而不峻,祛邪不伤正,药理研究表明[11]土茯苓能降低血尿酸,诸药合用为臣。丹皮气味苦辛,微寒,寒能胜热,苦能入血,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阴,平虚热;丹参味苦微寒,祛瘀通络。《本草汇言》曰其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加之鸡血藤、益母草、牛膝亦可活血通脉,络通痛止,诸药共伍为佐,则能活血化瘀,改善肾血流量及微循环,促使体内病理过程逆转,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此外桑寄生、淫羊藿养肾气,党参益气健脾,均可提高机体免疫,共用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肾泄浊化瘀之功,因而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1]蒋季杰.尿酸肾病[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9,16(1):24.

[2]蒋明,朱立平,林考义.风湿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11 ~1018.

[3]陈楠.肾小管间质疾病诊疗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9 ~209.

[4]Wallace SL,Robinson H,Massi AT,et al.Preliminary critria for the classfication of the acute arthritis of primary gout[J].Arthritis Rheum,1977,20(5):895.

[5]赵兆琳.痛风灵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42(1):6~9.

[6]周恩超.尿酸性肾病中医辨证分类标准探讨[J].江苏中医,2000,21(6):1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167.

[8]高祖华,沈树标.痛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尿α1-微球蛋白测定及意义 [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6):667~668.

[9]陈玉平,万祖根,陈庆荣.尿微量蛋白系列测定对慢性高尿酸血症性肾损害早期诊断价值的探讨 [J].宁波医学,1995,7(4):170.

[10]王彩丽,张世益.痛风者肾患血、尿β2-m RIA[J].放射免疫学杂志1997,10(5):298~299.

[11]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临床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232.

R589.7

B

1004-745X(2010)01-0044-03

2009-07-20)

猜你喜欢
甘油三酯血尿酸痛风
被痛风症“缠上”,如何科学进食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高甘油三酯血症
痛风的治疗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体检时甘油三酯水平正常,为何仍需注意?
尿酸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人乳脂中甘油三酯分析方法及组成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