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锦容
湖南省攸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湖南 攸县 412300
早产是围生儿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率为5%~15%[1],而胎膜早破是早产的首要原因。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分娩孕妇当中早产277例,其中胎膜早破早产50例,占早产18.1%。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分娩无任何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50例作为临床对照组。现将胎膜早破早产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1.1 一般资料 孕妇年龄20~38岁,孕28~41周;初产妇39例,经产妇11例;单胎46例,双胎4例;头位45例;臀位5例。孕妇健康,无妊娠合并症。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孕妇突感阴道有较多液体流出,继而少量间断性排出,羊水色清,无臭味;无宫缩,无阴道出血,宫颈未消,宫口未开。体温正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超声检查胎儿无畸形,羊水池深度>3 cm,胎儿监护N ST反应好。
1.3 治疗方法
1.3.1 妊娠超过36周,无宫缩,B超示羊水量明显减少,骨盆没有畸形者,可以采用静滴催产素,一般给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ml+催产素5u,每分钟8滴静滴,应据宫缩情况适当调节速度。
1.3.2 如破膜时间较长>1周者,已经有感染倾向的,可以尽快终止妊娠,如宫颈条件成熟,可静滴催产素引产,不然采取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式选择新式剖宫产。
1.3.3 如胎龄超过28周,但不足36周者,羊水流出不多,除外感染者,B超显示平均羊水深度≥3cm,可以用期待疗法。
1.3.4 如妊娠28周以下,羊水流出比较多,B超所显示的羊水深度≤2cm者,可以采用羊膜腔内引产,终止妊娠。
2.1 延长妊娠天数 延长时间最长18d,最短5d。
2.2 体重与早产儿死亡的关系 见表1。
表1 体重与早产儿死亡的关系
2.3 孕周与分娩方式、新生儿死亡的关系见表2。
表2 孕周与分娩方式、新生儿死亡的关系
2.4 胎膜早破与分娩方式见表3。.
表3 胎膜早破与分娩分式
由上表可见,胎膜早破50例,剖宫产结束分娩27例(54%),其中胎儿宫内窘迫12例(24%),头盆不称10例(20%)。可见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胎膜早破组,而胎膜早破组中头盆不称及胎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0.01。
3.1 早产儿由于器官功能不成熟和免疫功能不完善,生存率低下。对本组胎膜早破早产,我们采用期待疗法,目的是延长孕龄,使胎儿更接近成熟,以提高围生儿生存率。胎儿的成熟与胎龄有密切的关系,孕龄越高,体重越大,新生儿死亡率越低。
3.2 由于早产儿体重较轻,多可经阴道分娩。因早产儿肝脏不成熟,凝血因子缺乏,分娩过程产道内受挤压,易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故应作会阴侧切以缩短第二产程;如出现胎儿窘迫、羊水污染、B超羊水池≤2 cm,应行剖宫产结束分娩;对于臀位,如孕龄≥32周,考虑胎儿成熟,以剖宫产为宜。本组臀位5例,剖宫产2例,新生儿均成活;阴道分娩1例,新生儿死亡。另外胎膜早破时间长,疑有绒毛膜炎的患者,应立即剖宫产,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3.3 由于胎膜早破易导致感染,给母婴带来危害,因此对胎膜早破后自然早产临产者,未用宫缩抑制剂干预产程进展。本组孕妇在积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情况下,无1例感染发生。严密监护下,尽可能延长孕龄,直到胎儿成熟。
3.4 促进胎肺成熟。破膜本身有促进胎肺成熟的作用,由于破膜刺激内源性贤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肺表现活性物质生成,促进胎肺成熟,也可给外源性贤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肌注地塞米松6mg,12h1次,共4次。
3.5 胎膜早破与难产互为因果关系。骨盆狭窄,胎位异常,头盆不称均可致胎头高浮,使胎先露与骨盆之间有更多的空隙。宫腔压力增大时,压力通过头盆间的空隙传递到前羊膜处,使胎膜发生早破,当羊水流尽时,宫壁紧裹胎体,可引起不协调宫缩或阻碍胎头正常扭转,导致产程延长,阴道分娩困难,从而增加手术助产及剖宫产机会[2]。本文结果显示胎膜早破剖宫产率就明显高于对照组,故应对头位早破膜者如发生异常及时应该加强监护、诊断和处理,以减少婴儿的危害。
3.6 胎膜早破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针对病因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预防:在孕期应注意外阴清洁,避免阴道检查,特别妊晚期应禁止性交,此可防止病原菌通过性交传播外,也避免了前列腺素诱发子宫收缩的作用,避免负重及腹部受撞击;故对有PROM高危因素的妊娠晚期禁止性交。
3.7 孕期宣传教育,注意合理膳食。故营养不良之孕妇,易发生胎膜早破,因此应指导孕妇合理增加营养,不挑食,不偏食,及补充适量微量元素,对增加羊膜的弹性,预防胎膜早破的发生有所裨益。
在处理PROM特别早产PROM时[3],必须涉及这一难以调和的矛盾,常让医生们在处理时感到棘手。近年来,由于围产医学发展,胎儿监测技术和新生儿的保育技术提高及抗生素研制进展,为协调矛盾,增加了活力。
[1]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胡益兰.胎膜早破98例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2007,(6):645-646.
[3]陈雪珍,孙建达,等.胎膜早破的现代防治进展.全国中西医药科学研究论文选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