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萍
湖北省襄樊市中医院肛肠外科,湖北 襄樊 441000
溃疡性结肠炎(nn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与结肠慢性炎性疾病,表现为连续性弥漫性粘膜与粘膜下层炎症,以溃疡糜烂为主,多累及远端结肠,亦可累及全部结肠。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临床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点。目前对该病并无特效治法。近年来有关报道显示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且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1]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辩证加灌肠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观察组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38.4岁;病程最1个月至22年。对照组66例,其中男39例,女27例;平均年龄36.7岁;病程3个月至15年。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及合并症分布基本一致。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依据1987年全国中医学会肛肠会议有关特发性结肠炎诊断标准,结合本病的临床特点,制定以下标准:①临床表现:腹痛、腹胀、肠鸣、肛门下坠感,大便习惯改变和性状改变,大便秘结,或腹泻,体检左下腹或右下腹压痛,或二者交替出现,次数增多,大便呈羊屎状或稀糊样,带粘液胨子或粘液血便。②肠镜检查:肠粘膜血管影纹理紊乱,网状结构模糊或消失,局灶性或弥漫性充血水肿或呈粗糙颗粒状,组织脆弱易出血或有糜烂,分泌物或成假息肉,结肠粘膜活检呈炎症反应。③须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克隆氏病及其他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结肠炎。[2]
① 湿热内蕴:粘液脓血便,以脓血为甚,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滑数。
② 脾肾阳虚:粘液血便,以粘液为甚,食少纳呆,形寒肢冷,遇寒即发。舌淡苔薄,脉沉细。
③ 肝脾不调: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与情志因素相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④ 寒热错杂:神疲乏力,粘液脓血便,肛门灼热,舌质红,苔白厚,脉沉细。
口服给药:湿热内蕴型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主要药物:白芍20g、黄芩10g、黄连6g、生大黄后下10g、槟榔10g、当归10g、木香6g。偏热甚者加白头翁15g、黄柏15g、秦皮15g,偏湿甚者加猪苓15g、泽泻15g、茯苓15g、苍术15g。脾肾阳虚型用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加减。主要药物:党参15g、茯苓15g、白扁豆15g、山药20g、砂仁10g、薏苡仁30g、桔梗6g。偏脾阳虚者加附子10g、干姜10g、白术15g、甘草10g.。偏肾阳虚者加补骨脂15g、肉豆蔻15g、吴茱萸6g、五味子10g。肝脾不调型用痛泻药方合四逆散加减。主要药物:白术15g、白芍20g、防风12g、陈皮12g、柴胡12g、枳壳15g、甘草10g。寒热错杂型用乌梅丸加减。主要药物:乌梅10g、黄连3g、黄柏10g、太子参15g、当归15g、制附子10g、桂枝6g、川椒6g、干姜6g、细辛3g。
用法:一日1剂,水煎取汁200ml口服,早晚各1次,10日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灌肠给药:基本方药:白头翁20g、白芨12g、五倍子12g、黄连10g、地榆15g、马齿苋20~30g、蒲公英15~20g、败酱草20~30g、仙鹤草20~30g、鱼腥草20~30g。
操作方法:将10味中药浓煎取汁100ml,冷却至36~37℃,灌肠前患者排空大小便,将一次性灌肠管轻缓插入肛门约15cm,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分次抽取中药汁,与灌肠管连接,将药液轻缓推入结肠,患者采用平卧或侧卧臀部抬高位30min,每晚睡前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片(0.25g/片),每次1.0-1.5g,一日4次,口服,15日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依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3]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完全消失或疤痕期;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肠镜复查粘膜炎症明显减退或溃疡明显缩小,或数目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及肠镜复查均无明显改善。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和结肠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病变,病因复杂且未完全揭示,但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的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及保护物质缺乏(抗蛋白质分解物质如叶酸)因素有关。近年来由于免疫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进展,目前认为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是主要原因,感染因素和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只是诱发或继发因素。本病以青中年居多,也可见于小儿及50岁以上者。男女无大差异。[4]
本病属中医“肠癖”、“滞下”、“痢疾”、“便血”等范畴,多因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使脾胃损伤,运化乏力,湿热内生,蕴结于肠腑与气机相搏,肠道运化失司,日久脾肾阳虚,浊邪积聚,浸淫肠腑,正虚邪恋,反复发作。中医辩证可分为湿热内蕴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调型、寒热错杂型。口服中药按辩证分型论治,湿热内蕴型采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化裁,以达清泄湿热,调气行血之效;脾肾阳虚型采用参苓白术散合附子理中丸、四神丸加减,重在温补脾肾,收涩固肠,健脾渗湿;肝脾不调型采用痛泻药方合四逆散加减,以达疏肝理气、健脾和中之效;寒热错杂型单用寒药或热药皆不显效,故采用乌梅丸化裁以温中清肠、平调寒热。
灌肠中药具有清热凉血、消肿生肌、活血化淤、收敛止血的功效,用保留灌肠的形式给药,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结肠粘膜,有利于受损粘膜的修复;同时配合适当的体位,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从而达到很好的疗效。而西医治疗一般给予激素及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等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服药时间长,副作用大,病人较难坚持。根据临床观察结果,中药辩证加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从整体观念出发,标本兼治,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效的特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在临床治疗中,我们还观察到大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都具有焦虑多疑、抑郁急躁等性格特点,而情志因素也是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我们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善于做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打开心结,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李晓兰,李兴谦,陈凯等.中西药物保留灌肠合并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161
[2] 范明明,侯广平,史小艳等.自拟肠炎汤治疗慢性结肠炎62例[J].现代中医药,2005,(1):22
[3] 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4] 张有生,李春雨.实用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