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五输穴与十二经脉经气流注关系观点的研究概况探讨

2010-08-15 00:44可开龙黄开学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2期
关键词:经气三阳循行

可开龙 吴 立 黄开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级七年制针灸英语班,四川 成都 610075

五输穴五输穴是指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穴。五输穴是临床中应用最广泛、作用最具代表性的特定穴之一,无论从单一腧穴的固有特定治疗作用还是间接的补母泻子法乃至子午流注按时取穴都体现了五输穴与其他特定穴的不同。目前,从文献中可以看出五输穴的理论和研究已较为深入,相应的报道也较为丰富。五输穴理论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对于五输穴的认识,古人将经气运行情况,用自然界流水作比喻,说明经气运行好象自然界的水流从小到大,由浅人深。五输穴的顺序,按《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的描述,不论阴经、阳经都始于四肢末端,从远到近,向上逐步深入。五输穴的走向是单方向的、向心性的。而《灵枢·经脉》论述十二经脉的走向有顺有逆,有离心有向心。《灵枢·逆顺肥瘦》概括为“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气血在人体循环,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五输穴脉气流注与十二经脉经气流注是否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对此,笔者检索了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1989—2009年20年间有关五输穴的文献及诸多相关书籍,现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如下。

至今为止,关于五输穴的脉气流注与十二经脉经气运行的关系,有多种各不相同的观点,现就至今为止的几种主要观点归纳如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 与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理论有关[1]

经络学说以四肢为根、为本,头身为结、为标。十二经脉的“本”都在四肢下端部位,“根”即系四肢末端的井穴,。五输穴是由本、根部开始依次向上排列的。《灵枢》有专篇说明肘膝以下的五输穴为“本输”,而本输即为经络之气外发于四肢的重要部位。六经根结中所述的根、溜、注、入,其根即井穴,溜即原穴,注即经穴或合穴。故认为,五输穴的分布和排列是标本、根结理论的具体体现。

2 十二经脉的另一循行路线[1]

根据《灵枢·邪客》记载,手太阴之脉及心主之脉的循行路线皆从手指末端开始。此外,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除少一条手厥阴心包经外,其余经脉循行方向均由四肢走向头身。故推测古人早期认为经脉的循行是从四肢末端开始的,在以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才发展为《灵枢·经脉》的十二经循行理论。而《内经》在成书时将这两种循行兼收录,故书中有两种循行路线的出现。因此主张,两种循行路线可以并存,不必强求将两种循行理论统一起来。

此种观点,表面上看起来符合逻辑,但是从事实角度来说,经脉中经气循行定然有一定客观规律,不是依据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因此,该说法缺乏客观性,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3 五输穴的排列顺序正是体现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一个典型代表

丁放,史炜[2]认为,《内经》在阐述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时论述道“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经脉中的经气其最根本的气是天地之气,天地之气会合进人人体,形成人体最原始的经气,而四肢手足的末端正是天地之气汇合进入人体的地方,正是经气最初开始的地方,故为根、为本,进一步流行会合人体自身之经气,因此水流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至脏腑则象汇入大海一般。并认为五输穴中运行的是本经经脉的经气,而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指的则是人体内部微观环境中的另一个循环,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故也不存在矛盾可言。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节方向向心排列,正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人禀天地之气生”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一个具体体现。

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体四肢末端为最原理人体中心的地方,与外围环境接触十分密切,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至今亦未完全阐明。但是,五输穴的位置与十二经脉的循行线路是重合的,两者之间所运行物质不一样也没有足够的依据,且生活中的断肢患者仍然可以活得很健康,若说五输穴内运行本经经气则不能解释这一现象。

4 因气血流注的物质基础(营卫气血)及范围不同,十二经脉的经气存在着十二经脉依次循行及五输穴经气循行等三条不同的路径

唐卫华[3]认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理论与标本根结理论、五输穴理论所提出的气血流注方式产生差异的根源在于营卫气血在全身、局部运行的不同。通常所说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是根据营气是从手太阴肺经出发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的,而营气注于脉中即化生为血,营气是脉中的主要物质,营气和血不可分离,故又合称为营血。这样,营气的运行路径即是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路径。同时,作者指出,卫气是以一条经脉作为一个独立的运动轨迹,卫气分别在这左右各十二个运动轨迹中周流不休而在一昼夜的时间内循行于身五十周。六阳经脉的循行路线是从头走四肢末端,又从四肢末端走头,头为六阳经脉六个运动轨迹的交会处。六阴经脉的循行路线是从胸腹(五脏)走四肢末端,又从四肢末端走胸腹(五脏),胸腹(五脏)为六阴经脉六个运动轨迹的交会处;还指出头面部和四肢末端腧穴的卫气较为旺盛,刺之容易调动卫气的积极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所以其治疗效果较佳,治疗范围较广;因此才会出现头面部和四肢末端的腧穴疗效较好这一现象。并认为标本根结理论是根据卫气在十二经脉分部循行子系统中的运行情况,即根据卫气在每一条经脉中的运行方式来确定的,并用以重申卫阳的重要性。而五输穴理论是标本根结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具体表现,是在根结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的四肢远端腧穴的重要性,说的是随卫气而运行的在单一的一条经脉中的气血(主要是血)的运行方式。

关于此论点,《素问·五脏生成》:“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灵枢·经脉》又有:“卫气先行于皮肤,先充络脉”。说明卫气与经脉、腧穴有密切关系。卫气的性质“慓疾滑利”其弥散性强,可以不受经脉的约束和局限而扩散到脉外,故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说。尽管卫气的循行路线有不同说法,但对卫气先运行及分布于四肢的看法还是趋向一致的。如《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言:“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据此,可认为:卫气的运行、分布,基本上与五输穴在四肢之所出、所溜、所注、所行、所入的排列相当。

5 五输穴是生物全息律的一个具体应用[4]

人体生息论主要是说人体的某一局部区域是整体的缩影,包含有整体全部信息量,我们可以通过局部探求或控制整个机体的功能状态,医学上利用全息律可以诊治全身性疾病于局部。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互藏原理认为,由于木火土金表五行之间相互生克和相互渗透作用,使每一行都包含有其他四行的成分,同时又被包含于其他四行之中。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观察,将脏腑、官窍、五体配属五行,而将人体联系成为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了人体与宇宙之间的全息性联系。五输穴的五行配属关系,使五输穴成为一个完整的五行子系统与脏、腑、组织、器官等构成的其他五行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包容,达到局部与整体的共构,形成五输穴的全息理论,经络中的经别起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可与起于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流注之气血相接续,而十二经别是沟通表里关系和加强脏腑间的联系,故五输穴可与全身的脏腑组织器官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内经》在分析全身各部间的关系时,还有标本、根结理论,其中的根部、本部即是五输穴所在的部位,显示了五输穴局部在整体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五输穴反应和影响躯体整体的功能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观点是从生物全息律的角度论述五输穴,所提出的论点、论据充分,据此观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五输穴是全息论的一个应用,即亦可认为它是人体全身经络的一个缩影,因此,它与十二经脉的的经气循行也就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6 认为五输脉气的向心性流注是独立于十二正经之外的一个循行系统(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

石焱[5]认为,五输穴中运行的物质同十二经脉中运行的物质一样,都是相同的经气,五输穴运行的经气可与十二经脉中运行的经气同时存在,即经脉中的经气运行是同道双向、并行不悖的,而且五输穴的继行系统为络脉,即认为经气在五输穴中是上下往返运行的,且认为络脉是五输穴中经气相以为继的传导管道,经气在“五输穴一络脉循行系统”中,先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流经,再灌注到本经之“络穴”,沿络脉走向相其表里的经脉,从而加强了经脉与络脉、经络与脏腑、体表与脏腑及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从而将人体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意义在于补充了十二正经系统在体内循行之不足,是根结理论的具体脉气联系途径,为五输穴的独特治疗作用提供了更直接、合理的理论基础。与此相类似的观点尚有,如,周建伟[6]和劳卫国等则持“五输一经别循行系统”论。亦认为五输穴脉气流注是独立于十二正经之外的一个循行系统。

7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在经脉中是呈上下往返的双向运动的,五输穴的经气流注是在经气上下运行的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

武当道医祝华英[7]据其练功时偶然体会出的十二经脉运行规律,认为手足十二经脉的运行是相表里的阴阳两经脉之间的双向进退运动的,即经脉中的经气可呈现正运和反运的不同,并据此解释了“标本根结”、“出井入合”、“根溜注入”的三个矛盾。其一,解释出井入合矛盾,当手太阴经正运行时,其经气外出运到少商井穴;手太阴经反运行时,其经气内入运至尺泽合穴。当手阳明经正运上行时,其经气运至曲池合穴手阳明经反运下行时,其经气运到商阳井穴。所以手三阴经出井穴时,而手三阳经即入合穴;手三阳经出井穴时,而手三阴经即入合穴。这种三阴三阳经气相对立的运行机理,便是“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其二,解释根结矛盾,当足三阴经正运上升之时,其经气运行到 结穴”;足三阴经反运下降之时,其经气运行至“根穴”。当足三阳经正运下降之时,其经气运行至“根穴”;足三阳经反运上升之时,其经气运行到“结穴”。所以阳经在“根”而阴经就在“结”;阴经在“根”而阳经就在“结”。故足三阳和足三阴,都是与相表里的阴阳经间不断的根结着。其三,解释根、溜、注、入矛盾,关于手、足三阳经之根、溜、注、入运动的机理不同,手三阳经是正运之时产生根、溜、注、人的;足三阳经是反运之时产生根、溜、注、入的。同理,即可解释五输穴经气流注方向与十二经脉经气流注的矛盾。

该观点的提出在于十二经脉内经气的阴阳正负双向进退运动为前提,入前提条件成立,则后面的五输穴方面的解释顺理成章,因此,从个人实证方面来说,该观点是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的。

综上,关于五输穴经气流注与十二经脉经气流注关系的观点较多,有从所运行的物质来分析,有从五输穴的继行系统来分析,有从全息论的角度及天人合一整体观的角度分析的,还有从十二经脉运行规律方面来分析的。其中的几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依据和合理性,有的观点之间并不排斥,提示我们分析五输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但是,提出的观点以能够对临床有指导意义为原则。本文对此做了初步探讨,以期能为五输穴进一步的研究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1] 张吉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针灸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6.

[2] 丁放,史炜.论“五输穴"排列顺序与十二经脉气血流动方向的“矛盾”[J]. JCAM.Jul,2008.Vo1.24,NO.7.

[3] 唐卫华.十二经脉流注、标本根结理论与五输穴出入合论[J].中国医药学报,2OO4年第19卷第4期∶197.

[4] 劳卫国,罗承锋,李燕.五输穴全息论溯源浅识[J].针灸临床杂志,2000,6(7):1-2.

[5] 石焱.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五输穴一络脉循行系统”的建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9月.

[6] 周建伟.“五输~经别循行系统”论[J].中国针灸,1994(3):47-49.

[7] 祝华英.十二经脉运行之管见[J].上海针灸杂志,1998年第17卷第5期∶33.

猜你喜欢
经气三阳循行
罪恶聊天群
人体经脉养生律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大土三阳书画作品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三阳发布新款索尼E卡口85mm F1.8 ED UMC CS镜头
黄帝内经:着至教论
六阴经“经气”性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