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勇
据报道。国务院要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下半年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中间,大家寄望最多的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预计该方案将给出改善收入分配的具体思路和相关政策。这意味着,最近高层领导和党政要刊在收入分配方面不断升级的指示和讨论,很快将结出政策果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确看到了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实现了先富,但先富带动后富的效应还未成为主流。官方数据显示,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均在不断加大。而未反映在数据里的灰色收入、隐性收入则是拉大收入差距的不容忽视的来源。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实际的收入差距要比数据所反映的更加严重。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个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但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我们都知道,在计划经济时期,收入差距相对较小。收入差距的扩大总体来说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现象,这个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出现过。一定的收入差距能够提高劳动积极性,也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为后富者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但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收入差距一般会有所下降。
不同国家的收入差距可以有比较大差异,并不是经济越发达,收入差距就一定较低。美国的收入差距在发达国家中就相对较高。这中间重要的一点是,收入差距是否被社会认可。社会上总一些人能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大家能够认可他的致富方式,也就能够接受收入上的一定差距。在美国,平均主义和仇富论并没有很大的舆论市场。在让致富成为公开的秘密方面,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判断收入差距是否过大,还需要看是否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中国来说,中国收入差距不仅引发了很多的社会讨论,还在经济层面上,影响了内需的扩张。低收入者比高收入者的储蓄倾向更大,也就是说,会把收入中更大的比重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从这个角度说,虽然消费不足有各种解释,但收入差距加大应该是其中重要一个。受社会保障网络不健全等原因影响,老百姓都需要为养老、医疗、教育存钱,随着房价高涨,为买房存钱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储蓄理由,这些几乎成了强迫储蓄,进而减少了消费的支出。
近十多年来,家庭消费占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差不多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半。这背后能够找到收入分配失衡的根源。不少人说,中国人消费少,是因为受儒家文化熏陶,就是更喜欢存钱。但是,这一点很难解释这些年来家庭消费占GDP比重的明显下降,因为儒家文化影响没有突然明显增强。在这段时期,与消费比重下降相伴随的是,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的显著下降。也就是说,老百姓手里的钱少了,才是消费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收入分配失衡不仅体现在初次分配上,再分配过程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失衡。数据显示,居民部门占再分配比重也有明显的下降。而长期以来,中国的低收入者基本被排除在社会保障、最低收入保障等再分配收入群体之内。这与再分配通常是被用作缩减收入分配差距的手段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到了不改善收入分配就难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地步。如果老百姓手里的钱不增反降,加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的就成了无源之水;如果财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结果只能是少数奢侈品品牌成为中国财富积累的受益者;如果灰色收入和隐性女人装满了一部分人的腰包,那么就很难形成充分尊重财富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