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玉华
第一次到温哥华时,我的一位朋友没觉得这儿有什么特别的好。呆上半个月后,他咀嚼出了这个城市“淡淡的味道”。
一个晚上,朋友一家三口散步到温哥华斯坦利公园附近的一处工地旁,突然看到脚底下一条条亮亮的东西。原来,这儿的工人将护栏的支脚都涂上了醒目的荧光漆,用来提醒夜间的行人。
加拿大的垃圾桶“面子在内不在外”,废弃的汽油桶、石槽、塑料筐子都能当垃圾桶,可这些垃圾桶再丑,也个个是大嘴巴、大口径、套有塑料袋。
温哥华几乎看不到“牛皮癣”般的小广告,他们把电线杆的下面局部加粗,专门用来粘贴小广告。这比国内“乱贴广告,罚款5万!”的硬招儿有效多了。
在这座城市住久了,父子俩常常很奇怪:“为什么同样是楼房,人家的就那么好看?”有一次,他们站在一栋普通的红砖高楼前琢磨好久,发现面对街道的所有窗帘都是白色的,忍不住进去问公寓的管理员,管理员一脸愕然地拿出一份足有一本书那么厚的售楼合同。
在合同里,光是“窗帘怎么挂”,就写了三大段近一页纸。合同还规定,“每户人家能养几只狗、几只猫,狗的身高不能超过多少”、“一栋楼有多少个名额可以出租房屋,要出租就排队登记。”
出了门,爷俩感慨:“温哥华人做事真细致。”
朋友还很怀念住过的温哥华一所公寓的地下室。
在温哥华的公寓里,会在地下室里设上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作坊,叫“情趣室”,不仅钳子、锤子等常用工具应有尽有,钉子、板子等建材也一应俱全。谁家里用不完的材料都放进来。有的人会买桶油漆,放把旧椅子,留张纸条:“本人不会刷油漆,谁能帮忙?”几天后,就会无声无息地出现一把漆好的新椅子。不懂英文的朋友说,他在温哥华与老外的沟通,主要得益于情趣室和会所。
北京提倡“公交先行”,设有公交专道,但经常可以看到,公交车道闲置,而其他车在排长队。在温哥华,没有公交道,只有共用道,这个车道不看是不是公交车,而看车内有多少人,只要超过三个,都可以上这道。因此,常常会看见有人搭便车,驾驶员反而给搭便车的人赔笑脸。
在这里,第一类特权车是救护车、消防车,发出的声音是警车的好几倍,如果没有避让,触犯的就不是交通法规,而是刑法,甚至可能触犯“二级谋杀罪”。第二类特权车是校车,虽然只是很普通的小型公共汽车,但统一外观,很炫的黄色,这只“大蝗虫”所到之处,人人避让。停车时车身自动弹出“STOP”的停车指示牌,不仅后面的车要停,对面的车也要停,即使总理的座车也照样停,“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是明天的总理”。
修建一条地铁前,当地政府把印刷精美的征询意见卡寄到每户人的邮箱,而且在商场、在社区专门有人收集意见。打开信,醒目的标题是:“阁下有什么意见?”
朋友并不一味讲“温哥华”的好,他同时收集了大量国内的相关资料,说这些细节,“中国能做到,做到不难,只是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