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思想研究概述

2010-08-17 04:50左兆榕钟俊玲
文教资料 2010年14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研究成果朱熹

左兆榕 钟俊玲

摘 要: 朱熹是宋代学术大家,研究、继承他学术成就的人很多。近年来朱子学研究日益兴盛,一些新资料相继问世,对朱子教育思想的探讨也有了新的进展。本文通过概述朱学主要思想中的一些特色,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朱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朱熹 教育思想 研究成果 评价与展望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同时,朱熹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讲学活动约50年,其教育思想影响我国元、明、清三朝600余年,在中国儒家历史上是仅次于孔子的有影响的人物。他上承孔孟的伦常思想,折衷周敦颐、张载、程颐、程灏的理学思想,对其加以综合构成了他的理学体系。而他的教育思想正是在他理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通过概述近年来学界对朱熹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谈谈一点看法。

一、教育目的思想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古今中外,有所建树的教育家,都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强调研究、贯彻教育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整顿伦理纲常,成德成圣。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二、教育的阶段和内容

朱熹认为,教育可分为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两个阶段,也就是小学和大学二类学校,“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人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小学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打“坯模”的初级阶段。教育的内容是以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开始,“小子入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诗、书、礼、乐、御、数之文也是也”,将这些伦理的规范及知识技能“必使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此外,从“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乐》、《春秋》孔孟氏之籍”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儒家经典乃小学教育的基本内容。而大学的高级教育,则不是普及的教育,入学的对象是皇族、卿大夫的子女及少数庶民中的出类拔萃者。朱熹说:“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者,皆入大学,而教之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天子之节,所以分也。”按朱熹的说法,“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定其理也”,有如“忠、孝、信、悌”则为小学阶段懂得一般伦理关系的道理。至于“正心、诚意”高深一层的道德伦理的理论修养则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了。“国家建立学校之宫,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目的无疑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治国”人才。

三、道德教育思想

周德昌先生在其文章《朱熹的德育理论和方法》中指出,朱熹主张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朱熹认为:“人言匹夫无可行,便是乱说。凡日用之间,动止语默皆是行处。”主张把“日用之间”“动止语默”都看成是道德实践,把义理渗透到人们的每一个行动中,要求在平凡中见伟大,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展现道德的崇高。他还把有没有道德行动看作是检验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标准。只有有了道德行动(符合义理的行为),才能评判他的道德认识是深刻的,道德情感是真诚的。比如没有善的行为,就不能说他有高尚的道德认识。“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为一则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自我”。这种用道德行动来加深人们的道德认识,以行动来考察人的道德品质的好坏的观点是可取的,对我们今天的品德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其他学者普遍赞同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如朱熹曾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这就是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的一大原因。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四、教学方式和读书方法思想

教育思想的实施,必须有好的教育方法为依托。朱熹主张学习之法应当“循序渐进”。有的人读书性子急,一打开书就匆匆忙忙朝前赶。朱熹批评他们像饿汉走进饭店,见满桌大盘小碟,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样读书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是说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弄明白它们的涵义,一句话一句话地搞清楚它们的道理。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后面的,这样就不会有疏漏错误了。他还说:“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意思是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进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在教学方式上,朱熹不是采取注入式,而是采取启发式。讲话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己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去究索,某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己。而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教师要采取与学生“商量”的平等态度,强调自学为主,除教师的引导外,还要依靠学友辅助、切磋,“为学要自己着力,然亦不可不资朋友之助”。学者相互“学”与“问”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朱熹的读书法,可以发现它是一种知行并重的学习方法。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它是朱熹教学经验的精华,它有很多地方类似和符合现代教育心理,我们应当很好地重视、挖掘、继承,以便弃其糟粕,取之精华,为我们今天读书、教学之使用。为提高教学质量,启迪读书兴趣,朱熹的读书方法是一把教育心理闪光的金钥匙,可用来开启、指导读书的效益,推动、激励人们读书的信心,使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永放异彩。

五、朱熹教育思想的评价与展望

1.如何重新诠释、理解与评价朱熹,是当代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从朱熹与康德的比较之中作出了回答,他认为把二者相比较最富有相互的启发性与开拓性。他指出,若从现代本体哲学与纯粹理性眼光来看,朱熹哲学与康德哲学一样,建立了自己哲学的中心典范。但是,二者同为承前启后,方式却又大有不同。康德是用理性批判的方式重建理性的系统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问题,并开辟了人类思考与认识真实的新问题;朱熹则是用“超融”的方式吸收与整合北宋诸子,建立哲学义理体系的。相应于康德,朱熹开辟了一个超融本体论的思考。康德重视经验,朱熹重视体验。但朱熹对理的理解上包含了缺失与其系统的不完备性。最后,成中英教授指出,朱熹哲学具有中国哲学体系化的架式,他能兼分析与综合、主体与客体、知识与道德、部分与全体、体验与诠释、本体与方法为一体,代表了一个走向广阔视域的超融智慧。

2.对朱熹教育心性论思想的解读。

学界关于朱熹心性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这种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如对其心性思想的来源问题往往一带而过,对其心性思想的内在逻辑层次问题缺乏系统的梳理,对其心性思想的影响与意义问题缺乏全面的了解,等等。心性问题从广义来说,属于存在问题,那么它与现代西方的存在主义有何区别?与方兴未艾的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研究可否相通?这种追问将有助于研究的深化。另外,对朱熹心性论的研究应着眼于现代阐释与现代转换上。学术研究应该具有时代性,我们研究以往的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精神文明与思想文化建设,从这一点来看,心性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说其古老,是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说其年轻,是因为它又具有时代的活力,对现代人的心性修养有可资借鉴之处,关键是要从新的发展角度,运用新的方法进行自身的现代重构。当然,在研究的方法与范围上都应有所突破,要结合现代心理学、心灵学、精神学、伦理学、认识论进行新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建光.朱熹德育思想浅论.四川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张怀满.略论朱熹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学术交流,2002.3,(2).

[3]郭齐.论小学在朱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4]钱晓勤.略论朱熹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VOL16,(2).

[5]孙利.朱熹心性学研究概述.中华文化论坛,2003,(1).

[6]李文.论朱熹的人性学说.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6,(3).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研究成果朱熹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朱子深衣”与朱熹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