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海云 谭兴元
他,个子不高,普通长相,但是却洋溢着韬略,凝聚着执著,透露出心灵的纯洁和凛然的正气。论学历,他不高;论资格,他不老。但他从事立井施工30多年,参与设计和施工了20余口立井,称得上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立井建设专家,有400多名“粉丝”追崇着他,心甘情愿地跟着他干。他就是姚世友,重庆能源集团川九建设公司第十八项目部经理。
姚世友1976年7月中专毕业后,就与施工立井、斜巷、平巷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担任过技术员、副总工程师。2000年2月,公司调整项目部领导班子,干部职工不约而同地推举他当项目部经理,用他的话说:“是掘进工兄弟给我提供了用武之地,我不能让兄弟们失望。”
姚世友把自己近30年的实践经验与知识融为一体,结合矿井施工特点,创造性地制定了12条项目管理办法,改变了以前项目管理复杂散乱、环节多、事故多、效率低、成本高的被动局面。
施工管理的重点是现场管理,现场管理的立足点是一线管理。姚世友的施工现场管理特点,一是把立足点放在加强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上;二是项目部领导要充分落实分管工作;三是对各种材料、配件要切实加强计划、采购、到货、出入库、保管、交旧领新和现场使用“一条龙”管理;四是凡具备加工能力的电、钳班组,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技术革新、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基础管理工作,项目部管理要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正规化的轨道。他还在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中,重点抓了“三个明确、一个管理”,即:明确施工任务、明确达标时间、明确验收项目;每干一项工程,都要按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来计划、施工、验收,责任到人。2001年,十八项目部在山西两口立井施工中为企业创效益1000多万元;2003年,十八项目部在山西东风井高质量施工立井、斜巷、平巷,为企业获得“鲁班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事技术工作多年的姚世友深知科学技术在施工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带头人,还是新技术的应用者。1998年,作为立井建设专家的姚世友带领队伍赴国外承建一口立井工程。在此期间,他根据施工地区的岩石特性,放弃了常规的大抓岩机,而采用防爆挖掘机出矸,使出矸率提高了近30%,不仅为企业节约资金近50万元,而且施工速度快、质量好、标准高,提前26天完成了施工和安装任务,受到国外专家的高度赞扬。
在2005年重庆打通煤矿排矸立井施工过程中,他组织职工创造了月掘进89.7米的好成绩,刷新了当时西南片区的最高纪录。在2007年兴隆煤矿立井施工过程中,当立井落平转入马头门施工时,按原设计方案施工,既费资金又费力,还拖延时间,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简易改绞施工方案,创直接经济效益250万元。目前,这项成果已在立井施工企业中广泛应用。
2008年4月,在合川盐井立井施工过程中,他大胆创新,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为业主方节约资金近100万元,减少工期51天,而且工程质量全优,获得了业主方的好评和奖励,同时为企业增加效益近40万元。
最近10年是姚世友事业的顶峰,但也非常艰苦。他常说:“人生苦短,时不我待,应该做的工作很多,要只争朝夕!”
“要用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和奉献精神去感染和引导身边的人,才能带领大家干好工作。”姚世友说得好,做得更好。他常年蹲守在偏僻的项目部,每当遇到施工难点和技术难题时,就整天整夜地守在井下或调度室,谁都劝不走他。
为了立井施工,他很少回家看望身体不好的妻子,逢年过节也很难在家里看到他的身影。面对儿子的痛苦,看着妻子的泪眼,一股内疚之情油然而生,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妻子每次看见他疲倦的样子,都劝他说:“换个岗位吧,省得天天像紧绷的弦,累死了。”可他从来就没有想过打退堂鼓。30多个春秋,他如春蚕一样吐丝结茧,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矿建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