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游憩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

2010-08-16 03:23吴承照马林志
旅游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核心因子

吴承照 马林志 詹 立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上海 200092)

1 研究背景

1.1 课题背景

当前我国正步入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于高品质的户外休闲游憩体验需求日益增多,旅游业正经历从传统旅游观光向现代休闲度假、从一般服务业向特色服务业的转变,新型服务业态层出不穷,客观上促进了城市中心、市郊乃至乡村休闲游憩地的开发建设。近年来,围绕休闲游憩体验服务的城市中心商务区(RBD)、环城游憩带(ReBAN)、乡村旅游建设蓬勃开展,相应的休闲游憩理论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长足的发展。旅游(Tourism)、游憩(Recreation)、休闲(Leisure)的本质是体验,因此游憩体验的研究也应该成为休闲游憩研究的核心重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对于户外游憩体验质量的研究还停留在以游憩者主观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的主观层面,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为了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休闲游憩开发建设需要,为游憩地运营管理提供依据,亟需制定一套能有效评价游憩地游憩体验质量的方法标准。本文拟通过大量现场调查和访谈,获取游憩体验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结合理论研究,揭示游憩体验质量与游憩地、游憩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游憩体验质量科学评价的技术方法。

1.3 研究内容

本文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探讨特定时空背景下,单项游憩活动的体验质量评价问题。研究以两轮现场问卷调查和访谈所获得的数据资料为基础,主要解决 3个方面的问题:

(1)游憩体验与游憩地、游憩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建立游憩体验质量模型。

(2)特定游憩活动的核心体验构成是什么?影响核心体验的因素有哪些?

(3)游憩体验质量的量化评价方法。

1.4 旅游、游憩体验理论研究

(1)旅游体验与游憩体验概念

旅游和游憩是两个意义不同的概念。游憩(recreation)是指闲暇时间内从事积极健康的活动,可以发生在室内,也可以发生在室外——居住地附近或居住地以外特定的休闲游憩地域,是一种活动、活动组合或行为链,是以体力、精力、能力、亲和力等恢复再生、更好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行为。旅游(tourism)与游憩是一种交叉关系,旅游包括游憩性旅游与公务性旅游,是一种异地流动行为。是一种非必要性生活。而游憩是一种必要性生活。比旅游、休闲、康乐等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品味。

旅游的本质是体验。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体验的内涵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表述,比较有代表性的,Ryan(1997)提出,旅游体验是一种多功能的休闲活动,对于个体来说包括娱乐或学习或两者兼有。国内学者谢彦君(1999)在《基础旅游学》中指出,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的核心内容;他对旅游体验的定义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从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他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苏勤(2004)认为,旅游经历就是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旅游需要的满足程度,这种满足程度是旅游者动机和行为与旅游地所呈现的景观、产品以及旅游设施与服务之间相互所用的结果。

综合以上学者的定义,我们认为,游憩体验是指游憩主体的主观期望和游憩行为与游憩客体(游憩设施与服务)和游憩地社区行为(游憩地居民的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结果,是每个游憩主体的主观感受和游憩地客观条件的综合。因此,游憩体验质量不仅仅是反映游憩地设施和服务对游憩主体主观期望的满足程度(通常称为满意度),而且反映了游憩地客观环境的服务能力及游憩地社区居民的参与情况(通常称为友好度)和相互影响。

(2)旅游体验模型

国内学者邹统钎(2003)对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和塑造原则进行了研究;谢彦君(2000)提出了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国外学者 Ryan(1997)认为,旅游体验的质量是由先在因素、干涉变量、行为和结果几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了旅游体验的“期望 -满足”模型。Ryan的分析模型实际上考虑了旅游者自身特征(属于先在因素,比如个性、社会等级、生活方式、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期望、动机等)与旅游地特征(属于现在因素,比如旅游地知名度、形象、产品等)与旅游地客观条件(属于干涉因素,如住宿的质量、景点的数量、活动内容等)的相互作用,与此同时,旅游者与旅游地社区居民及旅游者之间的活动行为相互影响,其结果是旅游者的期望得到满足或修正或不满足。

(3)游憩体验质量模型

Ryan的“期望 -满足”模型较好的反映了游憩体验的本质内涵和结构特征,清晰地反映了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期望如何在游憩地环境中得到实现并形成游憩体验的过程。然而,对于游憩体验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处于定性概括的阶段,没能揭示特定时空背景下,特定游憩活动游憩体验质量的影响因子,以及这些影响因子对于特定游憩活动体验质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也没能定量评价旅游者的满意程度。

因此,本文即以此模型作为参考,构建户外游憩体验质量模型(见图 1),以期从游憩活动主体的核心体验和游憩地核心体验影响因子两个方面进行游憩体验质量的量化评价。

图1 游憩体验质量模型

2 游憩体验质量评价技术方法

2.1 游憩体验质量评价的基本假设

(1)游憩体验质量受到游憩者的先天因素的影响,这些先天因素决定了某项的游憩活动的核心体验的构成。

(2)游憩者对该项活动的游憩体验就是建立在这些核心体验因子基础之上的。

(3)游憩地客观条件中客观存在着核心影响因子,这些核心影响因子影响某项活动核心体验因子的质量。

(4)游憩体验质量是由游憩者对核心体验因子的主观评价和游憩地客观影响因子评价两方面构成的。

2.2 研究基础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户外游憩体验质量无疑将受到游憩活动开展的时空因素的影响,某些游憩活动又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为了简化研究的问题,本文仅选择城市公园内的自行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获得研究的基本数据,我们选择上海市区内的共青森林公园、世纪公园、长风公园作为调查地点,通过进行两轮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以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研究以使用 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主,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等。

2.3 游憩体验质量量化方法

通过调查特定游憩地的某项游憩活动(本文以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为例),获得游憩者关于核心游憩体验因子和核心体验影响因子的评价值,根据核心游憩体验评价值和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综合游憩者的主观体验和游憩地的客观影响因素来计算游憩地的游憩体验质量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其中:A:核心体验满意度分数(0~10,通过李克特量表评估)

α:核心体验权重系数(0~1,通过首轮问卷频率分析得出)

B:相关因子满意度分数(0~0.5,通过李克特量表评估)

β:活动单个相关因子权重(-1~1,通过次轮问卷相关性分析得出)

γ:活动全部相关因子权重(0.9~1.0,通过次轮问卷相关性分析得出)

3 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游憩体验质量评价

3.1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3.1.1 自行车活动游憩主体特征分析

通过第一轮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得出自行车活动游憩主体有下列特征:

(1)年龄特征。自行车游憩主体年龄阶段集中在 11~18岁的青少年,占样本总量的 34.5%;19~30岁的青年,占样本总量的 41.2%;两者合并占到样本总量的75.7%。其次是 31~50岁的青/中年人,占样本总量的 16.8%;10岁以下的儿童和 51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比例都在 5%以下;这表明自行车游憩活动参与的主要人群是青少年,这可能是与青少年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关,同时也与自行车活动本身需要有较好的体能的特征有关,再者夏季天气炎热,老人和小孩都难以适应这种剧烈的户外活动。

(2)受教育程度特征。自行车活动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下,占样本总数的 96.5%;高中及以下、专科、本科三者比较接近,约各占 1/3;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 3.5%;可知,自行车活动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3)组织特征。自行车活动参与者的组织形式以家庭和朋友团体为主,两者占样本总数的2/3以上;其次是情侣和同学形式,两者各占 10%以上。自行车活动主体同行人数多在 2~4人之间,占样本总数的 52.6%;同行人数为 1人的占样本总数的28.9%,同行人数 4~6人及 6人以上的各占近 10%;没有他人同行的活动主体仅占样本总数的 0.9%,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4)分布特征。以交通时间距离计量,94.7%的自行车活动主体分布在离公园 2小时交通距离以内,其中 1小时交通距离以内的活动主体占62.3%,半小时交通距离以内的活动主体占 21.9%。可见,自行车活动主体主要分布在 1小时交通距离以内的范围。3小时交通距离内的活动主体仅占 5.3%。

(5)游憩活动时间安排。节假日和双休日占样本总数的 59.6%,选择黄金周在公园内开展此项活动的主体仅为 0.9%,寒暑假开展此项活动的占 14.9%。自行车活动时间持续性较强,57.9%的活动主体的参与时间在 3小时以内,其中参与时间在 1小时以内的仅占 22.8%;而参与时间在 3小时及以上的占 42.1%。

3.1.2 自行车活动核心游憩体验因子

(1)不同年龄阶段的游憩者对不同游憩体验类型的偏好

在第一轮问卷调查中,我们将游憩者的游憩体验期望划分为个人心理型、个人生理型、回归自然型、知识技能型、人际交往型 5个主类型;各主类型又划分为若干小类,共计 40个小类。通过频数分析,我们得到不同年龄阶段的游憩者有不同的游憩体验类型偏好(见图 2)。

图2 各年龄阶段游憩者对不同游憩体验类型的偏好比较少

在 5种游憩体验主类型中,除 10岁以下儿童外,各个年龄阶段的游憩者对个人心理型期望较之其它 4种类型明显要高,反映了公园游憩体验在个人心理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不同年龄阶段又反映出明显的差别,儿童和中老年人对于个人心理方面的期望远低于青年和少年。总体来看,除 11~30岁的青少年对自行车活动游憩体验 5个主类型偏好差异较大外,其余 3个年龄组对个人心理型外的 4个体验类型偏好比较均衡,多在 20%左右。而 11~30岁的青少年组是自行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占到调查样本总数的 75.7%,因此可以说,游憩者对于自行车游憩体验类型的偏好比较显著。

(2)游憩体验期望与效用分析

在第一轮问卷中,我们将游憩体验期望划分为5种主要类型,分别进行游憩体验期望与效用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将 40种游憩体验期望与效用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游憩体验期望和效用的 15个亚类,再将 15个亚类中游憩体验期望或效用高于 40%的游憩体验亚类和访谈中了解到的游憩体验期望类型综合分析,将最终得出的 7个类型作为自行车游憩体验的核心体验因子,并计算这 7个核心游憩体验因子各自占总体核心体验的百分比。自行车游憩体验类型划分如下(见表1):

表1 城市公园游憩活动游憩体验类型划分表

3.1.3 游憩活动核心体验因子及核心体验影响因素评价

在第二轮问卷中首先调查了游憩者对首轮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的 7个核心体验因子的主观评价。我们将核心体验因子评价分为 5个等级,根据里克特量表,从低到高赋于 2、4、6、8、10分,再乘以每个等级的频数,得到各项核心体验满意度分数;再根据各个核心体验因子在首轮问卷中的频率(百分比)计算其权重;将核心体验因子评价分数与其权重相乘,得到核心体验因子评价值(见表 2)。

表2 核心体验因子评价值

自行车活动核心体验影响因子由第二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在第二论问卷中,我们针对 7个核心体验因子筛选了 21个游憩体验客观影响因素,结合现场访谈,获取游憩者对这些客观影响因素的评价值。各项核心影响因素的评价也分为 5级,根据里克特量表,从低到高赋于 0.1、0.2、0.3、0.4、0.5分,再乘以每个等级的频数值,得到各核心影响因素的满意度分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各核心影响因素与核心体验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并将其作为核心影响因素的权重。

3.2 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游憩体验质量指数

将核心体验因子评价值和核心影响因素评价值及权重代入游憩体验质量指数计算公式,并取活动全部相关因子权重 γ为 0.9,计算得到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游憩体验质量指数为 8.08(见表 3)。

表3 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游憩体验质量指数

4 结论

就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参与者的特征而言,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参与者主要是 2小时交通圈范围内的市区和市郊居民,与自行车活动需要一定的体力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特点相符合,比较适合 11~30岁的青少年参与,并且较少受到工作性质、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因素的影响;双人或 3人以上自行车活动需要一定的配合能力,适合团体参与。研究表明,自行车活动参与者有通过该项活动培养情感和多项技能的意图。

通过实证研究从游憩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中分离出自行车活动的 7种核心体验因子;通过核心游憩体验因子与游憩地客观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影响自行车活动游憩体验质量的客观因素假设。

本文初步构建了游憩体验质量模型,采用游憩者主观核心体验质量和游憩地客观条件影响因素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游憩体验质量指数为 8.08。该值反映了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游憩地对于该项活动的服务水平、支持程度,以及游憩者的认同度,是一个综合绝对值。本文仅就上海城市公园自行车活动进行了初步研究,是否该评价方法适合其它地域类型和活动种类有待进一步研究。

[1] Ryan,Chris.The Tourist Experience[M].Continuun,2002.转引自李淼.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 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4(4):506-511.

[3]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4] 谢彦君,吴凯.期望与感受: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J].旅游科学,2000(2):1-4.

[5] 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3):56-58.

(责任编辑:梁保尔)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核心因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