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阳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 100053)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发展转变的重要时期。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是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的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全国水利信息化今后 5 年发展的阶段性、纲领性文件,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这一规划,事关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事关全国水利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提升水利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2009 年4 月,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结合水利工作需求,深入分析了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了近期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2009 年 10 月,陈雷部长在审议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总体方案的第 8 次部长专题办公会上强调: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应坚持现代化方向,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
水利部非常重视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2003 年正式印发的《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不仅明确了水利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而且详细阐述了水利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水利信息化的意义与作用,理清了有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多个概念与对象的相互关系,特别是首次提出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概念,确立了其核心地位与作用,并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实际工作中得到全面有效实施,为水利信息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成效十分显著。2005 年,水利部编制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紧密结合了水利信息化现状和水利工作实际,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的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着重考虑了“十一五”期间的几项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水利部还组织编制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方面的专项规划,从而形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的规划体系。这些规划的实施,对于“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0 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做好水利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已迫在眉睫。水利信息化规划不同于其他水利工作的规划,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要考虑信息化资源现状,还要紧密结合信息技术发展,更要符合水利发展改革需要。目前,全国水利系统已经启动了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工作中,应该如何把握好总体原则、技术路线、战略重点、规划间衔接等关键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按照水利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紧密围绕“十二五”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和全面共享,努力为解决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及水土流失严重等突出水问题和民生水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总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还要把握好以下总体原则:
(1)注重规划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既要对“十二五”期间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又要提出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更要以发展战略为指导,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应用效果好、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努力使规划成为“十二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行动纲领。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系统,也要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突出重点,规划制定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解决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制约民生水利发展等突出水问题。
(3)平台公用,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国家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已建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强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在统一制定水利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综合性共享业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管理体制、配套政策法规,积极探索体制创新,以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促进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
(4)广泛参与,形成共识。规划编制的过程是一个统一思想、理清思路的过程,要通过这个过程,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发动起来,在充分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形成各方面共同应用、支持和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良好局面。要深入研究业务部门的参与方式与组织模式。水利信息化是为业务服务的,业务导向和需求牵引是水利信息化的基本原则,需要业务部门积极参与,而不能闭门编规划。
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应遵循全面调查、深入研究、科学分析、充分论证、综合评估的技术路线。
(1)全面调查
结合 2009 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的编制,向水利部直属各单位、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下发调查表,调查重点是与规划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拟在规划中确定的一些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包括资源整合共享)、保障环境等方面。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几年的调查,对“十一五”期间的水利信息化做一个全面的总结,摸清“十二五”规划的基础,找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2)深入研究
将针对“十二五”期间的规划重点开展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体制、信息化项目评估和基层水利信息化推进研究等方面。通过研究,为“十二五”规划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提供支撑。
(3)科学分析
一方面是认真分析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本专项规划的要求,确保专项规划对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支撑。另一方面是认真分析地方及流域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与全国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关系,使得本专项规划既反映地方和流域的发展需求,也对地方和流域规划进行引导。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确定全国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建设任务,以及管理与改革重点等内容。
(4)充分论证
遵循规划制定的普遍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科研院所等有关方面专家的智慧,充分倾听和吸纳社会公众的呼声和需求,对规划思路形成、总体框架确定、规划初稿、规划征求意见等每个阶段进行咨询和论证,确保规划的合法性、科学性,确保规划成果质量。
(5)综合评估
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对规划实施所需投资进行估算,并分析投资来源,提出投资实施安排意见。还要从对水利现代化的带动、对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促进、对民生水利的保障等方面对规划实施的效益进行评估。同时,综合评估和确定规划实施所需的机制体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1)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确定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强化业务应用。目前水利的中心工作是围绕解决影响民生水利的重大问题。2008 年,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深入分析影响民生重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和《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近期水利信息化 8 项重点工程: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这 8 项重点工程密不可分,共同为民生水利提供支撑和保障。毫无疑问,水利部确定的近期 8 大重点工程将是重点项目,另外,各流域和地方还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结合各自实际进一步研究提出适合自身特点的重点工程。
(2)继续夯实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研究建设任务特别是要谋划好重点项目。水利信息化要发展,关键要有大批的项目支撑,水利信息化近几年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得益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等一批好工程、大项目。项目从哪里来,其很大部分来自于规划。因此,要在规划工作中下大力抓好项目谋划,要积极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善于“无中生有、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规划要靠重点项目来实现,有了一批好工程、大项目,特别是这些项目进入各级水利发展规划,得到规划计划、财务等部门的支持后,水利信息化发展也就有了可靠保障。
要从水利实际出发,深入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形势,提出符合实际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规划。为此,要搞好上下、前后衔接。一是要深入研究全国规划、流域规划与地方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全国规划涵盖了流域和地方规划的内容,流域规划要按照全国规划的要求和部署编制,地方省市规划要参照全国规划的思路和原则进行。水利信息化规划有其特殊性,不是采取由各省区市上报项目和任务后进行汇总、协调的模式,规划的范围重点是水利部和流域机构。由于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建设任务需要包含全国,但重点项目却无法与之对应,导致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无法细化到地方,这就容易产生矛盾。二是要注意“十一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十五”以来是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从“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情况看,总体进展良好。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任务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注重与 “十一五”期间工作的衔接,促进水利信息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陈雷.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做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EB/OL]. http://www.mwr.gov.cn/zwzc/ldxx/cl/zyjh/200910/t20091027_155778.html, 2009-10-27.
[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R]. 北京: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2003.
[3]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8 年度中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报告[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