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建筑环境设计

2010-08-15 00:51刘寒芳
山西建筑 2010年28期
关键词:内化事物阶段

付 佳 刘寒芳

0 引言

儿童从3岁到7岁,是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通过这一时期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完成了社会性活动的适应和学习,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内,儿童完成了重要的转变——感觉、知觉、智力发展和语言能力等。这一时期儿童呈现的心理生理特点,既不同于幼儿期之前的乳儿期,也完全有别于后来的学龄期,这是在前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由于父母工作、社会制度等原因,儿童白天大部分的活动时间都在幼儿园里度过,在每天长达8 h~10 h的幼儿园生活里,建筑环境、游戏环境是否为该阶段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活动的条件,是否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求,其生活环境、教育环境能否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儿童发展理论

3岁的儿童,经过了三年学习,从完全依赖他人到渐渐拥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范围,其心理生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从出生到15岁的智力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出生~2岁左右的感知运动阶段;2岁~7岁的前运算阶段;7岁~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和12岁~15岁的形式运算阶段。

幼儿期的儿童处于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在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内化在这一时期对儿童产生重大影响。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而内化事物和动作并不是把事物和动作简单地全部接受下来而形成一个摄影或副本。内化事实上是把感觉运动所经历的东西在自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形成表象。

幼儿心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输入,在幼儿活动成长的环境中,设置丰富多样的环境设施以促进幼儿发展需求,完成内化等心理活动。

2 儿童视觉和触摸的特点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视觉特点与知觉加工是分不开的。这一时期的幼儿知觉加工具有直观性,对抽象性的事物难以理解和加工,所以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眼中看到的多是色彩鲜明、意义具体的事物。同时由于幼儿视知觉不完善,难以分辨出不同灰度的色彩,导致对待具有细微差别的色彩出现辨别失误。所以,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建筑形象特征和色彩的鲜明突出,这样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以达到适应幼童的心理和智力发展要求,促进他们的成长。色彩作为幼儿园环境的构成部分在幼儿园环境中的作用已经受到重视,色彩设计对幼儿的教育及健康成长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室外,建筑外墙和围墙运用鲜艳的色彩使幼儿园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让幼儿从外部即能够明确辨认幼儿园的位置,利于建立幼儿的归属性。在室内,根据不同使用功能,设置房间的颜色,如餐厅以能够增进食欲的色彩为主,慎用具有饱腹感的橙色和红色;在活动室以缓解情绪和集中注意力的冷色调为主,尽量选择贴近自然的颜色,如蓝色和绿色等。幼儿在5岁之前,对环境的理解建立在通过触摸形成的影像联系上。空间感觉的建立,手眼脑的协调工作等都离不开幼儿频繁的触摸锻炼的结果,所以幼儿园环境的可触摸性及触摸环境的丰富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幼儿园建筑中,利用活动室、走廊、卧室等幼儿活动的场所,用丰富的材质和明快的色彩设置触摸墙,鼓励幼儿自发的形成触摸的行为,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儿童的身高以及可触摸的高度,合理的设置触摸墙的高度范围。

3 游戏的作用

游戏不但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游戏种类中,假装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可以完成换位思考的建立。社会扮演游戏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显示,不管什么年龄、性别、智商和活动性水平的幼儿,经常与同伴进行假装游戏的,比其他幼儿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把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游戏场所的建设应尊重儿童的尺度,在理性布局前提下将大面积的建筑重新划分、安排,根据孩子们好奇、兴趣不稳定的心理在设计中进行有逻辑的变化。游戏场地既要符合幼儿活动的安全性要求,同时更要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的需求。场地要具备幼儿活动的要素,如沙坑、草地或是用轮胎组成的适合幼儿探险活动的空间等,同时还应该提供可以进行集体活动的安全场地,在这里幼儿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集体游戏活动。研究表明: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所以幼儿活动的场地既要满足有成人即时引导的空间,又要形成被建筑室内的成人观察到场地活动情况的视觉通廊。

4 思维的特点

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而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事物、对环境的理解建立在已知的具体事物的联想上,如认识了四条腿的狗,下次看见四条腿的羊,也会类推认为那是另一只狗。儿童对事物的理解,决定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

当然,在整个学前时期内,思维的特点又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例如,学前初期儿童还保留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思维的成分,而学前晚期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则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研究表明5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基于幼儿此阶段思维和理解事物的特点,在幼儿活动的环境中,结合适合幼儿审美心理的色彩加入具有具象外观的事物,如深受儿童喜爱的树木、花草、小动物等,既能唤起幼儿对环境的兴趣,又能加深对环境的记忆,对促进大脑发育和心智发育有积极的作用。

5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个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各年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5岁是自我意识明显提高的转折点。有研究显示,幼儿早在3岁时便有增强自我意识的行为。如幼儿自己玩玩具,有大人走过来意图加入玩耍,遭到幼儿拒绝,即拒绝接受大人任何形式的帮助。这种情况下,不少成人认为孩子进入了叛逆期,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希望通过自己解决问题达成自我意识的愿望。这时成人应该做的是观察和关注孩子,但不要强行加入或干脆将幼儿放置一边不理,应该帮助孩子完成自我。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是人类的未来。幼儿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承于乳儿期,通过幼儿期过渡到学龄期,通过学习和游戏从一个完全的生物人变化成为一个社会人,在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生理、智力等均发生重大的变化。所以,幼儿期是人生教育中重要的阶段,如何认识并利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我们研究讨论的重点。如何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合其成长的环境,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奋斗的目标。

[1]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谢 威.学龄前儿童教育空间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4]张高锋,徐新凯,李海霞.居住区儿童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浅析[J].山西建筑,2009,35(21):44-45.

猜你喜欢
内化事物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美好的事物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奇妙事物用心看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