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海,王 华,刘 静
(德州市水利局,山东 德州 253014)
德州市总人口558万人,面积10356km2,其中农业人口403万人,耕地面积54.53万hm2,是全国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该市当地水资源总量为11.53亿m3,人均占有量为211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 10%;亩均占有量143m3,为全国亩均占有量的8%。多年平均降水量554.8mm,多年平均蒸发量1086mm。近年来,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以电力、纺织、造纸为主的工业体系,伴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范围扩大和城镇人口增加,致使水资源需求量迅速增长,地下水严重超采、水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日渐突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浅层地下水的大量超采,已形成宁津、夏津—武城两个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其中宁津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650km2;夏津—武城浅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800km2。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德州、衡水、沧州大的深层区域漏斗群,并且已引起了部分地区的地面沉降。
全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1,灌溉节水率仅为12%,灌溉水生产效率仅为 1.2kg/m3,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为56%,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约为55m3,远远大于同等国外先进城市水平。
目前,德州市现行管理体制为源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等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环节的管理责任由不同部门负责,水利部门负责供水;污水处理、城市供水归建设部门;污水排放归环保部门。致使涉水事务工作协调难度大,难以对用水的所有环节进行全程式管理,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不适应节水型社会建设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
近年来,德州市制定了一些有关水管理的法规、规章,对强化水资源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多是各有关部门根据自身管理职责制定的,缺乏全局性的通盘考虑,没有形成完整的法规体系。各部门在制定管理法规、规章时缺乏统一依据,在工作中难免产生矛盾。由于有限的水资源管理职能被人为地分割开来,无法制定出全面合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政策,也无法编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统一规划,给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许多实际问题。
全市水价形成不合理,水价值和水价格严重倒挂,水价偏低,居民生活水费支出不足家庭收入的1%,多数企业用水成本占其生产成本的比重不超过2%,农业不收水资源费,导致节水意识淡薄,水浪费现象普遍。
目前,德州市水资源监测所采用的技术比较落后。一是监测站点偏少,分布不合理。仅在主要河流设立10个断面监测点,各支流河口和主要入河排污口均无监测站点,不能及时掌控河道水质状况;浅层地下水长期观测井点只有34个;没有深层地下水长期观测井点。二是各县(市、区)监测设备不配套,观测井失修,难以保证监测精度。三是农业用水计量率较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缺乏执行平台,大水漫灌现象普遍;工业用水计量设施不到位,无法进行水平衡测试;农村生活用水计量尚未实现一户一表,水资源浪费现象还较普遍。
一是应理顺部门职能,实现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和统一管理,达到取水、供水、用水和排水的统筹管理,切实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两方面的职责。二是将污水处理、城镇供水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三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水资源统一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社会用水,指导企业供水,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
一是在明确全市水资源分布状况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基础上,根据各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分配全市水资源量,探索水权水市场形成机制,将宏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通过层层分解,明确到县(区)、乡(镇)、灌区、用水户,做到层层有指标。同时,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二是尽快制定出台有关用水定额指标及管理办法,形成较为完备的节水技术标准体系。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建立和完善计量、监控系统是实现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权管理的基础,目前该市的水资源监测和计量系统还很不完善,仅能对大的河道进行水量水质监测,不能满足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工业要计量到每个用水户和生产井,生活用水计量做到一户一表,农业用水要计量到斗渠和每个取水井;要完善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监测系统,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要建立入河排污口监测网络,保障河道水质功能;要完善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水资源信息共享和社会监督。
要建立适应统一管理、科学管理的水法规体系,为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法律保证。要确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同水资源优化配置相衔接的政策体系,为水资源管理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打好基础。要建立适应市场运行的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新机制,在政策方面制定有利于节约用水、水资源费征收、雨洪利用、污水处理及回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政策。
目前,该市水价不能体现水资源的实际价值和水资源的分质定价,今后应建立灵活的水价形成机制,根据市场和水资源状况,对不同质的水源采用不同的价格,刺激用水户合理用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长期以来,大多水利工程投资以开源为主,而节水工程投资较少,特别是工业和生活节水投资更少,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管理效率低。今后,应建立节水激励机制,加大节水资金投入,从收取的水资源费和水费中提取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节水管理与节水技术的研究推广,并形成制度化。
一是宏观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稳粮扩经草,即稳定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增加饲草种植面积,提高单方农业用水的经济产出,优化农业用水,合理调整农、林、牧、副、渔各业用水比例,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节水高效农作制度,提倡发展和应用节水种植技术,限制和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的种植面积,限制水稻种植面积。三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公众树立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有价、用水有偿的观念,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普及公众节水知识,增强社会对节约用水的认知感,促使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建立公众参与的信息平台,广泛接纳公众信息,实现公众与水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引导社会广泛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倡导成立各种规范的用水组织,如农民用水协会、行业用水协会等,实现用水户自主管理,自我发展,降低水权管理的制度成本,形成水资源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