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艳
从整个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汉代建筑的形式类别、结构形态、规划格局等,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汉画像石是这个时代主要的、独特的艺术成就,作为汉代的直接遗物,是今人研究汉代建筑式样最直接、最有利、最全面的考察依据。汉画像石中的建筑图像以其直观的形象,鲜明、生动、客观地反映出汉代建筑形制的博大与壮观,是弥足珍贵的图像资料。汉代建筑式样非常丰富,其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建筑形式当属汉阙,其蕴藏的文化意义及艺术特色是值得研究之所在。
从古至今,人们对阙这一概念一直有多种称谓和各种各样的解释。汉代刘熙的《释名》有云:“阙,阙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更进一步阐述道:“阙,观也。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阙还有一种别称叫作“象魏”,郑众注云:“象魏,阙也。”称谓之多,解释之繁,足以可见阙的功用在发展中变得更加广泛。
从文献以及汉画像石等实物资料来看,在古代,阙是有多种意义的,主要有门道的缺口、观望的高台、门侧的建筑以及城阙、宫室阙、庙阙、墓阙等。
我们先从字面意思上来分析,在《辞海》中“阙”字是这样解释的:1)在古代“阙”与“缺”二字相通,可以用来指豁口、空缺等;2)指古代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台,中间有道路,比如宫阙,也指墓道前所立的石碑坊;3)当“阙”读 jué时,与“厥”字相通,本义是指石块。另外,从字形上来分析,“阙”字是一个形声字,门字旁,读音从,可见阙与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史料的记载可知,阙最初的意义应该指的是供人们进出的门道缺口,随着以后的发展,人们在门侧修建起建筑,进而阙用来表示门侧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据汉晋人解释,阙上彩绘着云气纹和各种神灵、珍禽异兽等,起到了建筑物大门的装饰作用。除此之外,阙还作为登临远望的高台,起到望和以利防御的作用。还有的阙专作记官爵、功绩、发布政令和装饰之用。
古诗《青青陵上相》云:“西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这里所指的通常是宫阙,是相当高大雄伟的。阙根据建造需要的不同,有单层、双层和三层之分。据说,阙的层数越多,表明建筑物主人的地位就越高,比主人地位低者来到阙前,须下车、下马以示敬意。
就其结构而言,大多数阙都是木架结构和砖木结构,这与汉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也有的阙用石雕垒砌而成。喻皓在《木经》中曾提出“凡屋有三分”之说,他指出中国古代的建筑造型可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阙是古代建筑式样的一种,脱离不开建筑造型的固有原则。从画像石上看,所有阙的结构体系基本上是相同的,一般均包含台基、阙身、阙楼和阙顶四个组成部分。
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来分析:首先,位于最下层的是台基。作为传统木架结构定型期的秦汉时期,台基做法已十分流行。阙类建筑的台基采用的材料通常是长方形的石板,一般要用两层石板组成,上面一层石板直接作为阙的地板使用。有的台基还在石板下面铺上一层鹅卵石,也有的台基是用木头做成的,有地袱,四周用较矮的柱子和直斗支承。还有的在台基上描绘着许多花纹图案,装饰意味很浓。其次是阙身。一般木架结构的阙身做法是先在台基上立上柱子,柱子与地袱相连,柱顶用额枋连系,从而,四周的柱子围合成一个室内空间,在室内建有楼梯,可以经此到达阙楼。砖石垒砌的阙身通常呈四方锥体形状,从正视图角度来看,就像是一个梯形,造型敦厚,线条收放自如,显得苍劲挺拔。再者是阙楼。阙身顶部就是阙楼,它通常采用木枋纵横相交迭砌而成,一般要迭砌3层~5层。也有的木枋不采用纵横形式,而是迭涩形,逐层向外挑出,就好像倒着的梯形一样,然后用斗拱承托阙顶,形成一个屋楼,站在上面四面都可以眺望。所谓重檐阙,就是在屋顶的顶部继续迭砌一层。最后,最上面就是阙顶,也叫顶盖。阙顶通常是庑殿式,从画像石等资料上可以看出,这种屋顶形式在当时是最为普遍的。阙顶有筒瓦覆盖,檐部装饰有瓦当。
阙是汉画像石上最常见的建筑图像,阙的形式很丰富,主要分为单阙、双阙、子母双阙、凤阙等种类。
陈明达先生认为,“据近年来西安发掘的几处西汉城门遗址及西汉末期的大建筑群遗址,看来那时的阙似乎是在夯土筑成的墩台外面包以木骨架,木屋檐,它们绝大多数都真实地表现出木结构形式,是研究东汉木结构技术最直接可靠的依据”。汉宝德认为,阙之形态在汉代应为木造,与望楼很近似。但从其他汉阙遗址可以得出,也有不少是砖石结构。地面建筑的阙如果加以概括,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城阙和宫室阙,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云:“九重城阙烟尘生。”引申为京城、宫阙。比如西汉时期,长安城未央宫前的东阙、北阙;第二类是设置在祠庙、陵墓前的门阙。
从画像中看,阙的图像各具特色,并都有着特别的含义。兹结合实例分别进行阐述:
河南南阳市赵寨砖瓦厂汉墓画像石上的单阙为3层阙,阙顶为庑殿式,雕刻出瓦垄、正脊等,十分清晰。阙身装饰有人物、车马、动物等图案,阙身上面还雕刻斗拱、枋头、椽柱等,这些构件表明此阙为仿木结构无疑。阙身下窄上宽,又高又狭,挺拔苍劲。阙的两侧各种有一棵长青的柏树,这种示意性的表现方式,寓意着人的灵魂从此进入天国,之后将犹如万年不老松柏一样,长青依旧,永生不灭,万古长存。
江苏睢宁画像石中有一幅《双阙迎宾》,该图中双阙为子母双阙,子阙依附在主阙之后,比主阙较低矮,主阙为双层阙,双阙之间的缺口代表了入口空间。该画面表现的是宴饮娱乐的主题,建筑室内正是宴饮的场面,屋顶之上凤雀呈祥,表现了主客欢娱、歌舞升平的美好景象。
纽约Metropolitan博物馆收藏的画像石中,《重檐并双阙》所示的建筑,其左右两侧为子母双阙,子阙较主阙低而小,依附在主阙的旁边,其式样结构和山东、四川两省的汉墓阙大体一致。此双阙之间连以两层的门楼,这种类型经宋元的演变,到明清时成为北京紫禁城午门的形制。
在汉代的诸多建筑形式中,阙是比较独特的一种。概括地说,阙是中国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城垣、宫殿、宗庙、陵墓或宅第前面的装饰性建筑,用来显示等级及表示入口空间,而且是谒见、迎宾、会见、举行仪式以及发布政令的重要场所。从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出,阙的图像甚多,形态各异,丰富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一般以石、砖、木建造,不仅采用木架结构,而且砖石结构也颇具规模。不仅表现出汉代建筑物的形式与特征,并且具有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底蕴。
[1] 周学鹰.解读画像砖石中的汉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2] 梁思成.梁思成谈建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3] 高 文.中国汉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