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现代建筑地域性文化初探

2010-08-15 00:51周晓燕
山西建筑 2010年5期
关键词:徽派徽州建筑设计

周晓燕

1 地域性建筑的概念

建筑界对于“地域性”并没有固定的说法,吴良镛先生对“地域性”做了一般性的定义:“地域性指最终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的使用一般都在消费的地点上进行,房屋一经建造就不能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这一环境又具有渐变和发展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建筑的地域性包括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强调地域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等)的特殊性与一贯性;另一方面,它又强调文脉,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与一贯性。

透过以上说法,对建筑的地域性做如下定义:地域性建筑就是反映某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是该地区建筑形式、空间组织美学、地域材料和当地建筑技术等诸多方面的有机整合。

2 安徽地域性建筑分析

1)徽州文化。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早在400多年前,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诗中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无论人们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含义,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却是毋庸置疑的。

黄山、西递、宏村都已荣列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还有潜口民宅、许国石坊、罗东舒祠、渔梁古坝等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它们的殊荣显示出徽州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徽州文化也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2)徽派建筑。在皖南山区,在黟县、歙县、绩溪等地存在一批非常有特色的、完整的明清时期徽派古建筑群。其中徽州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徽派建筑是安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其中安徽黟县古民居群落、歙县历史文化名城、棠樾牌坊群、潜口民宅博物馆等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审美倾向。

3 安徽的地域性建筑特性

徽州建筑作为安徽地域性建筑的代表,其地域性首先体现在功能上要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生活需要和心理需要,因而它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就必然形成独特的特征。下面以徽州古民居为例,分析一下安徽徽州建筑形成的风格及成因。

1)自然环境因素。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差异、干湿度差异都很大,这就必然形成建筑上的差异。因此,不同区域的建筑必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尤其是作为人们栖息地的民居,更是特色鲜明。

地理环境上,徽州位于江南丘陵,气候湿热,人稠地窄,建筑设计上重视防晒、通风、防火。布局上,徽州建筑是以小单元构成大组群。一般都是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在民居的前后或侧旁设庭园,养鱼植树,甚至叠山造泉。从这一点看,徽州民居讲究紧凑自由的南方园林式建筑,崇尚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建筑结构上,徽州建筑一般都是两层以上的楼房,因为徽州气候湿润,人们日常生活一般是在楼上,楼上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内部是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建筑形象上,徽州建筑是飞挑的檐角,层层昂起的马头墙,屋檐为上下两层的双层屋檐。外墙色彩为纯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建筑高度上,外墙很高,因为徽州建筑总是以密集组群的形式出现,所以给人视觉上不显得太高大。居住朝向上,徽州民居一般是坐南朝北向。这是因为古徽州人居住习惯上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不宜南向,征家不宜北向”的说法。另一方面,徽州湿热,应尽可能避免强烈阳光的照射,因此,现存的大量古建筑中大门大多是向北开的。建筑组群上,徽州人稠地窄,因而古村落多。

2)人文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对建筑产生间接的影响,民俗民风在建筑上也留有很深的印记,体现一定条件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徽州建筑多是平安吉祥图案,皖南地区古民居的条案上总要摆上一对花瓶,雕刻图案以平安吉祥和花卉居多,这都揭示了富有一族那种祈求平安的心理,以及在解决了温饱后对大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

4 探寻现代城市建设中徽州建筑文化的营造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与徽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两大方面。

4.1 物质层面

1)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为适应不同区域的物理环境,需应用不同的建筑物理学。安徽地理条件独特,风景秀丽,城市建设要将城市景观融汇其中,体现风景园林特色。将低层与高层建筑按方位,地理错落有致的建设,与城市景观相融合,形成景观视线走廊,使建筑与景观相互呼应,从而产生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2)在建筑材料的地域文化性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建筑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着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

3)在建筑符号的地域文化性方面,首先,马头墙的应用是现代建筑体现徽派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许多现代建筑为体现徽派特色,将传统马头墙直接搬到现代建筑中,这种生搬硬套不仅会破坏城市的建筑风格,更会引起观者的反感。应该抓住徽派建筑特征符号的比例尺度,追求神似而不是不动脑筋的照搬照抄。其次,徽派建筑的坡屋顶运用很灵活,错落有致,很有韵律感。规划要求住宅可以成片区使用坡屋顶,从而统一地区性坡屋顶造型景观。多高层建筑尽量使用现代建筑技术及材料,可以采用与坡屋顶相协调的变形处理,使天际线变化和谐。第三,色彩符号的控制也很关键,徽派文化中如诗如画的青山、绿水、粉墙、黛瓦同现代建筑设计结合构筑成的城市的主色调,使城市色彩统一、和谐、清新。最后,多层次墙面也体现徽派的传统特征,现代建筑也可适当营造多层次墙面,高低错落,使建筑外观丰富,富有韵味。

4.2 非物质层面

建筑设计与徽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还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

在建筑设计时探索古徽州人的生存方式、伦理规范和文化创造,从而发掘徽州文化遗存背后蕴涵的内在文化精神,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建筑设计中,要求适当扩大建筑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对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建筑物占领的过渡空间进行统一设计。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就要体现出文化背景设计构思感受体验这一过程,使人们在现代建筑中亦能享受到当地生活风情的文化习俗。

毋庸置疑,现存徽州文化对今天的城市建设与文化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引导和借鉴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弘扬徽派建筑风格,传承徽派建筑文化精髓,探寻现代城市建设中徽州建筑文化的营造方法,是延续安徽地区地域文脉的重要途径,以及促进城市特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在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开发利用,让现存的徽州文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更加流光溢彩。

[1]杨 崴.中国现代地域性建筑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储诚发.浅谈岳西古建筑与徽州古建筑的差异[EB/OL].岳西文物网,2009.

[3]贺建红.地域性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傅广典.重视地域文化的认定、发掘与保护[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

[5]朱文元.徽州民居建筑中传统文化特征[J].山西建筑,2008,34(31):43-44.

猜你喜欢
徽派徽州建筑设计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徽州绿荫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徽派建筑技艺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