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原平 杨 丹
住宅是人们栖息的家园,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在人一生的生活经历中,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所以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生活内涵也在不断的提高,相应的,人们对其生活空间的要求也会随之变化。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在飞速发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变化迅速的住宅形式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疯长,而各种问题也相继出现。为了更好的迎合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喜好,建筑设计师在做设计时就应该多方面的考虑各种因素,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著名建筑设计师阿尔托(Aalto,Hugo Alvar Herik Aalto 1898年~1976年)曾说过:“只有当人处于中心地位时,真正的建筑才存在。”也就是说,人是设计的核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即“以人为本”,为人们创造一个合理、完美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不断的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创造一种能让人感到舒适和美观的居住环境,使人们的心理更加健康、情感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善。
小区的整体环境直接影响着小区居民的行为、视觉和心理感受,但是近年来,由于地价高涨,开发商一味的追求赚取最大的利润,尽量使利益最大化。因此为了迎合开发商的要求,设计师在规划小区时,只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的布置住宅楼,这就造成了容积率、密度、绿化率等指标都达不到要求,空间分区不合理,设计的整体性不高,浪费了很多剩余空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死角”,这样不但会给小区居民带来不便,而且还会影响小区的整体规划效果。
为了给住户提供一个舒适和美观的居住环境,设计师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重点强调住宅小区的功能关联,从小区的整体空间布局出发,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小区环境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建筑物是住宅小区的核心,是小区最重要的内容,其设计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因素的使用和位置变化,因此要处理好单体建筑和单体建筑、单体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的关系。要注意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尽量降低人工耗能。因单体建筑体型本身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应选择尽可能节能节地的方案,结合使用需求,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地上和地下面积,合理处理小区居民总体利益和开发商合理回报之间的关系。
搞好绿地景观规划并不只是为了美观,还是为了树立小区居民对小区的眷恋之心。而更为重要的是,绿地规划与小区内道路的铺设、设施的布置、建筑的群组组合和建筑的层次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小区的整体框架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为了节省土地,设计师没有设计一个开阔的绿地公共空间,而只是将绿化设置在楼宇中的空地上,起不到景观的作用,绿化率也根本达不到国家及有关部门所规定的标准。
因此,设计师在做绿地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与小区整体空间布局和道路路线的协调性。把重点放在小区入口处,因为入口是小区的门户和标志,人流集中。要在不影响人流和车辆通行的前提下,重点布置一些装饰性绿化,并搭配上一些建筑小品,不但可以突出小区的入口氛围,还能体现小区的文化品味。对于在建筑物周围和道路两旁布置绿化时,可以种植一些落叶大乔木和灌木等常青植物,还要设置一些长椅等可供居民休息的设施,方便居民使用。另外,公共活动空间也是一个重点,这里是小区居民聚集活动的场所,所以场地一定要平整,可以用砖等铺设地面来达到硬化场地的效果,活动场所周围还要设置小亭、椅子以及喷泉等建筑小品,以丰富公共活动空间,增加小区居民之间交流的机会。而居民活动所产生的噪声必定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阻隔噪声,可以在活动场地周围布置绿化,给人创造一种舒适的,易亲近的空间感受。
确定交通路线如果只是考虑小区内的活动路线是不充分的,因为道路不仅是用于人们行走与过境,而且还起着将整个小区的建筑等其他因素连接起来的作用。因此一定要依据小区内的建筑位置、设施布置状况等因素和活动路线的关系来确定交通路线。一般来讲,人车分流的道路形态既能保障车辆的通行,又能确保行人的安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但近年来由于地价高涨,住宅的需求量增大等原因,如何高效利用土地已成为重要的规划条件。人车分流会占用很多的土地面积,因此我还是倡导人车共存道路。
对于住宅楼之间的道路,因其属于半公共空间,是居民身边的户外活动场所,要尽量控制交通量,因此可采用尽端式道路来降低交通流量;对于小区主干道来说,为了行人的安全,要采取措施来强制车辆低速行驶,比如:通过路面铺设减速带或是设置一些路障来使司机降低车速;对于外部的非特定的普通车辆来说,因它们穿过住宅小区时将会严重破坏住宅区的环境,增加噪声,影响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必须严格加以控制。有的小区为了方便管理,不让外来车辆入内,只设一个出口,这样虽然能有效阻止外来车辆进入和通过小区的现象,但是会给小区内住户的出入带来很多不便,可以将小区道路设计成“S”形,或将道路出口和入口错位偏离,不让司机看清小区内前方道路的走向,这样就可以有效控制外来车辆的进入。
在设计住宅小区时还存在一个保护私密性问题,主要是相邻住宅楼之间和室外空间对住宅楼(这主要是指对一楼住户的影响)这两方面,从声音和视线方面保护私密性。一项调查表明,从远处能分辨人物的距离界限是100 m,但是实际情况是住宅建筑之间不可能有这么大的间距。一般住宅楼之间的距离要根据日照时间、楼的高度和国家及有关部门的规定等因素来决定楼间距,只要符合了这些规定,就不会影响相邻住宅楼之间的私密性。
对于室外空间对住宅楼的私密性,首先是从视线方面,为了遮挡视线,布置树墙或种植中等高度的树木是最好的方法;其次是在声音方面,可以通过设置隔声板、利用室内外高低差等手段来保护居民的私密性。
设计师在规划小区时,一定要以“以人为本”为前提,设身处地为小区居民着想,在不影响开发商利益的前提下整体规划,创造一种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最终可以达到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
[1]谷口 汎邦,小泉信一.集合住宅小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赵晓光,党春红.民用建筑场地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李 粱.关于居住小区人性化设计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56-57.
[4]焦 卉.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08,34(3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