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艺术比较

2010-08-15 00:51
山西建筑 2010年22期
关键词:园林艺术造园美学

崔 萌

0 引言

“园林艺术”是一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艺术。园林设计是要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伴着历史的脚步,园林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但是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世界造园系统分成了各具特色的三个独立系统,分别是西亚系统、欧洲系统和中国系统。那么同样是园林,同样是为了满足人对美好环境的诉求,中西方园林之间到底存在哪些异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来对中西方园林艺术做一些粗浅的比较,来回答上述问题。

1 差异性

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是十分鲜明的。概括地说中国园林一直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其特点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能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园林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尽管其风格多变,但总体特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崇尚理性主义,以形式的先验的和谐为美的本质,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下面从以下几点来对中西园林的差异性展开论述:

1)形式。

园林艺术虽并不完全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但是其核心始终是创造出赏心悦目的环境。所以谈到差异,我们应该先从带给我们直观印象的形式差异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中西园林在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园林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最终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则完全不同,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景观的自然状态。

2)对待自然的态度。

形式上的不同只是造园活动在结果上的体现,园林艺术离不开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所以这种结果差异性恰恰体现出了中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的不同。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因此中国造园的美学思想是自然拟人化,而西方则是人化自然。

3)审美取向。

由于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审美取向便各有侧重。中国园林倾心追求的是意境美。西方园林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讲究“情景交融”,景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中国园林意在赏心,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

4)文化背景。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追根溯源,要从东西方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是生长于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遵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重情”的美学思想。

而在西方形式美的法则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这种“唯理”美学思想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这种美学思潮一直顽强地统治着欧洲达几千年之久。西方的几何形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2 相似性

从上述“差异性”比较来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二者毕竟同属园林艺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颇多共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起源。

西方园林始自古波斯,由猎兽的囿逐渐演进为游乐的园。中国有关园林最早记载,始见于殷、周之际的“囿”和《诗经》所咏的“园”。园囿是当时栽种果蔬、捕猎禽兽有关生活的生产单位。由此可见,中西方园林的起源有着形似性。

2)发展。

从时间上看,西方的造园历史要久于我国,但是双方的成长期都在中国西汉也正当罗马帝国公元前百年左右,在罗马与长安几乎同时出现了规模宏伟的帝王御苑,之后私家园林相继出现,之后的不同时期中西方出现的园林类型也是相似的。17世纪法国凡尔赛宫的出现代表了西方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同时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所以中西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3)造园元素。

历史上任何时期,不论中西园林所用材料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从这一点来看,中西方的园林具有物质同一性。

4)服务对象。

园林属于一种奢侈品,并非寻常百姓所能享用,所以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园林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社会中的特权阶级。

3 结语

正如国画中的山水画,中国的造园艺术是在深刻领悟了自然的本质之后,试图接近自然并以象征的方式展示自然的一种抒情表达。也许“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能表现出中国园林的精髓——追求自然的本质。西方造园家在设计创造园林的过程中,尽管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渗透到他们所创作的园林艺术中去,但是他们造园的目的却是试图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来表现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是精益求精的,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在我们继承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前人尊重自然的态度,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童 隽.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冯纪忠.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J].建筑学报,1989(6):76-77.

[4]胡 飞,付 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曲空间[J].山西建筑,2008,34(3):349-350.

猜你喜欢
园林艺术造园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外婆的美学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纯白美学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