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曹现粉 (山东省莒南县兽医站 276600)
禽白血病包括多种禽类肿瘤性疾病,有淋巴细胞性、成红细胞性等。白血病的病毒、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也就各不相同,但预防措施大致相同。
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骨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外,还可引起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上皮瘤、内皮瘤等。大多数肿瘤侵害造血系统,少数侵害其他组织。禽白血病早期症状不太明显,典型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贫血及相关一些症状如虚弱、面色苍白,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极易感染,淋巴结肿大。病情严重时,突发高热,意识浑浊,无力移动肢体。由于感染的毒株不同,禽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有所不同。
自2007年以来,陆续有来门诊就诊的部分种鸡、商品蛋鸡群中零星出现一种以脚垫、脚趾、翅部、胸部等处皮肤有血泡,破损后出血不止直至死亡为特征的病例,剖检除有部分器官成贫血状态,其它无明显病理变化,限于基层兽医的诊疗水平,无法进行细菌培养及病毒分离,故无法确诊该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无效。
后经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进行了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试验证实,该病病毒是丁型白血病病毒,属于新型变异毒株,是一种反转录病毒,不耐酸、不耐碱、不耐热,对外界抵抗力很弱。该病毒主要是进行垂直传播,但也不排除水平传播,只是传播非常缓慢。
3.1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型。在14周龄以下的鸡极为少见,至14周龄以后开始发病,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病鸡精神萎顿,全身衰弱,进行性消瘦和贫血、鸡冠、肉髯苍白,皱缩、偶见发绀。病鸡食欲减少或废绝,腹泻,产蛋停止。腹部常明显膨大,用手按压可摸到肿大肝脏。剖检时可在肝、脾、肾、法氏囊、心肌、性腺、骨髓、肠系膜和肺等处发现肿瘤。肿瘤呈结节性或弥漫性,灰白色到淡黄色,大小不一,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
3.2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此病比较少见。通常发生于高产鸡群,临床上分为两种病型:即增生型和贫血型。两种病型的早期症状为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病鸡消瘦、下痢。病程从12d到几个月。剖检时2种病型都表现出全身性贫血,皮下、肌肉和内脏有点状出血。增生型的特征性肉眼病变是肝、脾、肾呈弥漫性肿大,呈樱桃红色到暗红色,有的剖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贫血型病鸡的内脏常萎缩,尤以脾为甚,骨髓色淡呈胶冻样。以上两种类型病变应注意与马立克病区别。
以上两种为传统型禽白血病,而近几年来出现了一种以禽脚垫、脚趾、胸部等皮肤处有血泡,破损后出血不止直至死亡为特征的病例。发病鸡精神沉郁,全身衰弱、嗜睡、鸡冠稍苍白,脱水,其特征性病变表现为皮肤有多处血疱,小的型似黄豆大小,大的型似花生米大小,尤其以鸡爪、脚垫处多,被其他鸡抓破或被鸡笼磨破后流血不止,血液呈稀薄不凝固状态,最后鸡只流血过多而死亡,部分鸡群发病率高达5%,本病一旦发生,无一能治愈。
内脏成贫血状态,部分鸡只的胸腔、腹腔充满血液,部分鸡只肝脏、脾脏、肾脏呈肿大状态,呈弥漫性增生,其他无明显变化。
(1)鸡群来源于不健康种鸡群,种鸡群中存在严重的白血病病毒污染。(2)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也可造成鸡只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下降而引起该病的发生。(3)饲料中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也可加重该病的发生。最后,鸡群并发或继发其他免疫抑制病,如马立克,REO、CAV、REV等也促进该病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病的鸡只,无有效治疗手段,应及时淘汰,对于大群鸡,可以用优质黄芪多糖、干扰素、配合优质VC、VK3、VB12,进行饮水、拌料,以提高鸡群抵抗力,用优质消毒剂对鸡群每天进行消毒,坚持1周到10d左右。
(1)我国蛋鸡饲养以散养户居多,养殖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疾病的横向传播问题很难克服。(2)我国目前疫苗SPF化低,疫苗产品净化率较低,使得疫苗带毒传播成为疫病泛滥的重要帮凶。因此,这个环节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应用疫苗时要选择大品牌,到正规疫苗经营店购买疫苗。如果疫苗环节控制不好,仅控制种鸡环节是很难净化此病,因为通过活疫苗,该病会蔓延更快。(3)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鸡场要定期严格消毒。鸡群定期检测,淘汰阳性鸡,加强净化。进口鸡种上更要加强质量监控,严格隔离检测避免引进种鸡的同时带入本病。从源头上防止本病的流行和扩散,建立无该病毒的种鸡群是预防和减少本病发生的主要措施。(4)鸡血管瘤的白血病属于一种免疫抑制病,预防工作很重要,在免疫时可选用优质黄芪多糖等增强免疫的添加剂,减少免疫抑制,也可以在预防前几天使用干扰素,净化一些潜在的病毒的影响,防止该病的发生,减少生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