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尚泽 邱有荣 董顺文 王 军 徐笑非 贾群章 彭家禄
川明参既可补气养阴、益胃生津、润肺止咳,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又因营养丰富,人民在生活中常直接食用,具有极高的食用保健价值。因此,川明参是中药材、中药食两用的药材,深受消费者欢迎。但在生产上,川明参对栽培有着特殊的技术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完成两个不同的生长周期,即苗床生长周期(约1年)和大田生长周期(约8个月),大田生长周期是苗床生长周期时间的2/3。因此,在这8个月的生长期,要获得优质高产的川明参,必须掌握川明参大田种植及加工的关键性技术。加强大田生长周期的各阶段管理,保证加工过程中的药用品质和食用品质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规范化要求,是川明参生产加工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
1.移栽时间 以处暑至白露移栽为宜。
2.土壤选择 土壤应选择较肥沃的沙壤土,能排能灌地为宜。不能选择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前作为豆类、花生或种植过川明参的地块。土壤要深耕,达到疏松平整,无杂草。
一般采用净种,也可采取间种、套种等方式,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净种的大块地,要开厢种植,在厢面上开横沟,沟心距25~27cm,沟壁稍倾斜,沟的深度按种根长短而定,以放入种根不弯曲为宜。开厢的沟宽约30cm,可作为排水沟,防止土壤积水。还可与同短节作物进行开厢间、套种植,但要安排好各作物之间生长期的衔接,有利于川明参的生长发育。
川明参虽然在苗床生长了约12个月,但种根仍然嫩脆,容易断裂。起苗前2~3天可在苗床内灌水1次,有利于起苗。起苗时应注意不要把根挖断、挖伤(特别是主根)。起苗后要逐一检查,选除“烂头苗、乌头苗”(即苗头为黑色、无芽苞的苗子)。按种根的长短、大小,进行种根的分类,捆成小把,移栽时分别栽种。起苗要求做到当天起苗,当天栽完,苗不能过夜,可保持种根新鲜,栽后返苗快,成活率高。挖起的种根不能日晒。要严防将种植堆放、重压、洒水,以免损伤芽苞,不利于发芽生长。
1.移栽方式 开厢开沟,座水座肥移栽。移栽时先施用猪粪水灌沟(或用优质土杂肥与氮、磷、钾肥、油枯混合使用作底肥),待粪水稍干后,按株距5~7cm直放种根1株,芽头向上,每亩约需种根4万株左右。
2.施肥 每亩施土杂肥和灰肥共1000~1500kg,填土踩紧,最后盖细沙壤土,厚度超过种根头3cm左右,以不露种根头为宜。栽后用玉米秆、麦秆或青草覆盖,以保温保湿,并防止表土板结,有利于种根出苗。待出苗达70%~80%时,选阴天或晴天的傍晚揭除覆盖物。对出苗太差的地段,可进行补水,分次揭除覆盖物。
1.水分管理 移栽出苗后,要注意防干旱,缺水时要及时补水,以确保幼苗正常生长。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先揭去部分盖草,以利幼苗生长。但要注意防止烈日暴晒和防止暴雨的损害。当苗长至3mm高时,可全部揭开。
2.及时中耕田管 在整个大田生长期(约8个月),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及时中耕,除草,施肥,灌水。对小苗、弱苗要进行单独的提苗管理,使田间生长整齐一致,有利于田间管理,更有利于提高产量。
3.施肥管理 整个生育期要追肥2次。每次追肥前,要先除去杂草,一般施用人畜清粪水,浓度不能过高,以防伤苗。第一次施肥在幼苗出现两片真叶时进行,每亩苗床地施用淡粪水1500~2000kg。入冬以后不再施肥。第二次施肥可根据苗情而定,在立春至雨水节气,每亩施用淡粪水2000kg左右(也可增加适量的氮肥)。
4.选择确定留种单株或区域 抽薹开花前,在移栽的大田中,选择保留背风,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单株或区域,不打薹,让其抽薹开花,收获时不采挖,用作种株。
5.及时打顶 立春前后1周左右,当川明参的花薹长到15cm左右时,要全部打去花薹,以减少养分的消耗,促进植株的生长,更有利于促进地下根部的生长膨大。
(1)根腐病 在晚春和夏天多雨季节容易发生。植株发病后,根部腐烂,叶片枯萎。防治方法:拔除发病植株,集中烧毁,在发病株的周围撒生石灰粉消毒,防止蔓延。也可用托布津50g对水25kg进行灌根。
(2)根锈病 根锈病的危害症状是根部出现黄色斑块,逐渐扩散,直至根腐烂,发生严重时能使植株死亡。防治方法:喷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草木灰防治。
(1)蚜虫 一般在秋末、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发生时蚜虫聚生在叶片背面和嫩茎上,吸食液汁。防治方法:可用杀敌光30ml或15ml吡虫啉加水15kg喷雾。先查清发生的点、片,进行重点防治。对蚜虫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生,要在初期及时防治。同时,对田周围的杂草也要除掉,或同时喷药。
(2)凤蝶 一般在春、夏季节发生。主要是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防治方法:由于凤蝶幼虫行动缓慢,体态明显,可进行人工捕杀。发生严重时,可喷90%的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防治。
1.收获采挖 川明参根入土较深,且质地较脆,容易断裂,挖时要掌握好方法,尽可能避免挖断根。大田生产的川明参,一般在清明前后收获采挖,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影响产量,过迟植株继续抽薹开花,消耗营养,品质和产量都会降低。收获采挖时,先割除地上部茎枝,再分行深挖50cm左右,把根全部挖出,然后抖去泥土,剪去残枝叶柄。将收获的根分为大、中、小三级,以备处理。
2.加工方法 川明参的加工要经过刮皮、沸水煮、干燥等工序。刮皮、沸水煮分两种方法:一是先刮后煮;二是先煮后刮。效果较好的方法是先刮后煮,这种方法损耗小,品质好。
3.加工程序 先用玻璃或竹片刮去根部表皮,也可用粗糠壳搓去根部表皮直至白色,之后放入清水中洗净。分级别及容器的大小,分次倒入沸水中煮60~90秒。不能煮得过熟,也不煮得太生,时间以川明参煮得由白色变为黄白色而无白心时为宜;亦可以取出一根,用口吹气,水分很快收汗,能盘成圆圈为标准。煮后立即捞出,放入清水中冷却浸漂。冷却浸漂后捞出,稍晾干后,用硫磺熏12小时,然后用小绳、蔑条穿头,悬挂在阳光下晒干,或摊在晒席上晒干。需特别注意如遇阴雨天气,要立即用无烟煤炕干,否则就会变色发霉,降低品质,其经济效益会受到严重影响。
4.合格产品的质量标准 以根干、无泥沙、无虫蛀、无霉变为合格;以外皮黄白色,内质坚实,根条粗大,断裂面半透明,菊花心明显为最佳。
川明参在大田生长期中,要经过秋、冬、春的生长季节。所以,掌握川明参大田生产的规范化配套栽培及产后加工关键性技术,是川明参稳产高产,提高药用品质和食用品质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