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科学利用水资源 提高造林成活率探索

2010-08-15 00:44赵爱茹
山西林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整地成活率树种

赵爱茹

(山西省偏关县林业局, 山西 偏关 036400)

偏关县地处晋西北、黄河中上游丘陵沟壑地区。境内山多坡广,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气候干旱,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全县辖4镇、6乡、249个行政村,总人口1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0万人。全县总耕地5.55万hm2,其中旱坡地4.09万hm2。全县总土地 面积1 685.40 km2,有80.60%土地不同程度地受到风蚀、水蚀危害,土壤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1.20万t。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09.70 mm,最少年份不足200 mm,且60%~70%的降水集中在7月~9月之间。年蒸发量2 037.50 mm,为年降水量的4.90倍。年平均气温5℃~8℃,无霜期110 d~140 d。据多年气象记载,偏关县春旱机率最大,几乎一年一遇,全年干旱5年一遇,夏旱为3年一遇,秋旱为10年一遇。长期以来,偏关县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贫困结伴而行,树难种、草难生,群众积极性难调动。

林业生态建设在偏关县的实施,为偏关的生态修复、重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如何突破持续干旱气候和严重水土流失的困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造林成活率,成为生态修复、重建的关键环节。对此,偏关县坚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科技支撑,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林业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偏关县自1993年10月-2004年底,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7 565.43 hm2,其中乔木林 5 540.58 hm2、灌木林 11 229.42 hm2、果园 627.25 hm2、经济林168.18 hm2。经过全面普查验收,平均造林成活率达到86.80%,保存率50%以上的面积达到80.60%。

1 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先

偏关县水资源短缺的主要特点是:降水偏少,且高度集中,年际间分布差异较大,加之风大沙多,相对湿度低,蒸发量大,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条件差。针对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造林成活难成林难的实际,该县在指导方针上,坚持以抗旱造林为主线,利用生物节水原理,进行科学规划,把抗旱乡土树种放在绿化首选位置。乡土树种是在当地严酷、恶劣的自然生境中繁衍下来的品种,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造就了耐干旱、耐贫瘠的节水性能,因此造林成活有保障,并能在短时间内成林郁闭,而且造林成本低、见效快。在工程建设中和宏观布局上,坚持规模开发、整体推进、集中连片、不留死角。这样既便于管护抚育,又可形成产业,实现规模效益。在施工小班区划上,应对黄土丘陵沟壑的梁、峁、沟、坡地形地貌,按不同坡度、坡向、海拔、水分的差异性及生物演替规律,进行科学分析,作出适宜性评价。在树种安排上,以流域为单元,根据“林水平衡”原则确定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即以降水量、地表水量、地下水量等水分参数,结合当地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造林树种布局、密度及栽培方法。工程中首选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海红果、沙棘等乡土树种,适量引进枸杞、金银花等耐旱品种,适当考虑针阔树种搭配、乔灌混交、生态经济型与经济型树种搭配、林种布局等问题,做到了适地适树。

这样,工程区整体上就形成了山顶戴帽子(油松)、梁峁铺毡子(梯田)、沟坡系裙子(柠条)、沟底穿靴子(土坝、谷坊)、阳坡挂串子(果园经济林)的适应自然条件的治理格局。

2 保蓄节调,有效利用水源

在干旱地区造林的诸多限制因子中,水分亏缺当推其首。针对本区水资源不足,且降水集中、分布不均的实际,采取保、蓄、节、调为主的水保措施。“保”,就是采取工程措施,改善造林地段的水文环境,使有限的降水资源尽可能就地拦蓄入渗,发挥“土壤蓄水库”的作用;“蓄”,就是以流域为单元,采取打谷坊、蓄水窖、淤地坝、沟头围堰等聚水工程,达到“暴雨缓用、夏秋雨春用”的效果;“节”,就是在水资源有效利用上做文章,运用节水栽培技术、生物覆盖技术等技术手段,解决林木成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调”,就是利用水保整地措施,调节地面降水分布,减少无效降水损耗,集中供向林木生长的栽植穴内。通过保、蓄、节、调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降水资源,为苗木成活成林创造了条件。

在工程建设中,围绕着保、蓄、节、调四项措施,坚持以蓄水保墒为主的整地措施。对果园、经济林采用水平沟+径流面和卧牛坑+径流面两种整地法。水平沟要达到净宽100 cm~120 cm,外堰高40 cm,顶宽30 cm,沟内活土层50 cm,径流面做成漏斗式,集流面除去杂草打光起到集流作用。卧牛坑呈半圆形,直径大于200cm。对油松进行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石坑围堰整地。水平阶田面净宽80 cm~100 cm,外堰高30 cm~40 cm,阶内回填熟土层为40 cm;鱼鳞坑、石坑直径为80 cm~120cm之间,外堰高30 cm~40c m,回填熟土30cm。对以柠条为主的灌木林多采用小穴整地方式,小穴直径在60 cm~80 cm之间,外堰高30 cm~40cm,回填熟土30cm厚。整地时间多在第一年雨季前进行,到第二年春季栽植。这样,一方面,使土壤进一步熟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使坑中拦蓄大量雨、雪水,提高土壤含水量。科学的整地方式,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巧抓雨机,适时栽植保成活

依据全县降水分布和土壤水份年际变化规律,在林木栽植的技术环节上,坚持“巧抓雨机,适时栽植保成活”的序列节水抗旱造林措施。

一是在季节安排上,春季抓“早”,利用大地解冻时土壤水分充足的有利时机,进行栽植。在大地刚解冻的3月中旬就开始顶凌栽植,比常规提前10d左右。雨季抓“雨机”,坚持雨不下透不栽植,大晴大风天不栽植,看天、看地、看时栽植。秋季抓“适时”,充分利用空气湿度大、土壤水份足的有利时机进行造林。

二是栽植环节上,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苗木体内的水份平衡。坚持壮苗上山,大苗栽培,提高成活率,缩短成林期。该县还制订了“六不调苗”、“三个做到”的制度。“六不调苗”是:非技术人员不调苗、起苗后放置时间过长苗木不调、根系不完整的有病害苗木不调、尺寸不够规格的苗木不调、远距离苗不调、品种不适宜苗木不调。“三个做到”是:起苗不伤根,随包装、随装车、随浇水;运苗途中勤洒水不干根,苗不露根、不失水;栽苗踩实不窝根。在苗木栽植过程中,延用传统的深栽浅埋截杆栽植等造林技术,全面推行节水保墒措施。如栽植油松时,在土石山区采取蘸泥浆直壁靠边,苗木周围覆小石片,坑外涂白等措施,并大面积推行油松大苗带土栽植和移植容器苗造林。栽植果树时,对苗木进行冷库贮藏。栽前浸泡、深栽浅埋、铺膜戴套的基础上,抢抓“雨机”,变春栽为雨季造林。柠条造林,则由直播改容器苗蘸泥浆裸根栽植,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三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先后推广了根宝浸根造林、抗旱保水剂、抗旱生长调节剂、铺地膜、戴塑料防护套、旱地龙喷洒、径流集蓄技术等先进技术。据观察,采用先进技术栽植的区域与对照区相比,造林成活率提高30%~35%。在干旱期间,延缓补浇时间达15d~20d,生产成本降低10%。实践证明,运用先进的栽植技术,可以使工程建设达到投入少、见效快、成活率高的目的。

4 强化管理,组建专业施工队

针对水保工程任务重、造林立地条件差的实际,采取组建专业队承担工程建设的办法,实行合同化管理、报账制结算的承包责任制。所选专业队,必须具有五年造林施工经验和2/3的固定队员,并按照作业设计规划的区域,自愿报名,择优选用。所承担工程均与专业队长签订工程建设责任书,明确建设任务、地点及标准等各项指标。工程质量与报酬挂勾,实行报帐制管理。即当年验工程质量,两年验成活(林木成活率需达85%以上),4年验保存,5年交总帐(林木保存率需达70%以上)。这样把工程质量与下拨资金捆绑在一起,保障了国家投资效果。在施工管理环节上,一是全面推行工程造林管理办法,加强作业设计的前期指导和施工中的跟踪监理以及施工后的检查验收,严格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算,实行规划设计、检查验收、建档“一条龙”作业。二是严格把好种苗关、栽植关、管护关、科技运用关。针对栽植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制订了“八不栽苗”的操作规程。即未经培训的人员不栽苗、未经技术员修剪的苗木不栽、不蘸泥浆的苗木不栽、栽植坑未经验收的不栽、碰破皮的苗木不栽、干旱情况下不浇水不栽、地块规划不合理的不栽、一个人不栽。三是全面推行水保工程质量监理制度,强化质量标准,注重检查整改。县项目办公室组织技术人员蹲点下乡,对工程质量、数量实行跟踪监理。工程结算按报帐制要求,分阶段验收,分期结算,千方百计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实践证明,实行专业队施工,技术专一,人员固定,不受农忙农闲季节影响,各项技术措施便于推广。同时,项目办公室与专业队签订“定任务、定质量、定时间、定投资、包成活、达密度、包管理、包抚育、包保存”的一包到底的治理与管护一体化的工程承包协议,大大提高了考核和管理效率。在工程实施期间,全县先后组建了12支高素质、懂技术、善操作的专业化施工队伍,不仅如期完成了承担的世行贷款造林水土保持项目工程任务,而且为当地水土保持建设创造了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成为西部地区生态修复的成功范例。

猜你喜欢
整地成活率树种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提高保育仔猪成活率的饲养管理要点
浅谈农业机械整地技术的优势及实施方法
提高酸枣栽植成活率的措施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浅谈造林穴状整地
东北地区农机深松整地技术要领
我省深松整地将实施精准补助
如何抓好羔羊的疾病预防和提高成活率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