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玲玲,刘 勇,刘益帆
(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省是一个多山区域,“煤长水短”,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资源匮乏,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着我省的发展。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根据我省生态建设的现状,制定科学、综合、配套联动的策略和全方位生态建设规划,不仅是我省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全力开展生态建设,全面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战略要求。
据 2008年第 7次山西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初步统计显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 760.61×104hm2,占总面积的48.57%;现有森林面积 221.11×104hm2,森林覆盖率达到 14.12%,全国排序第23位;自然保护区有 46处,总面积 115.499 1×104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7.37%。全国首个“省—市—县”3级森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共建起 1个省级指挥中心、11个市级指挥中心、104个县级指挥中心、400个监控点,覆盖了全省约 200×104hm2的重点林区。为应对气候变化,我省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山西专项,筹集资金 3 300×104元,启动了碳汇造林项目。在 11个市 26个县安排造林2 867 hm2,成为继北京市之后全国第 2个开展碳汇造林的省份,资金总额、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居全国第一。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全面推进煤矿矸石山治理,3区(生产区、生活区、居民住宅区)、自营公路、铁路通道、废弃矿井、采空沉陷区、周边荒山等 6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推动了生态建设绿色转型,使矿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山西省还积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调研和政策研究,并制定出相关的配套政策,启动了山西省煤炭工业可持续政策措施试点工作,配合环境保护部组织召开了全国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工作会议,并着手制定《使用基金与保证金项目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监理制度》、《使用基金与保证金项目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估办法》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目前,山西省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 46处,总面积 115.499 1×104hm2,保护区面积由过去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6.78% 增加到现在的 7.28%。还建立了汾河源头、沁河源头2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开展了“一山三河”的环境保护(分别是五台山、汾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沁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桑干河)。同时,我省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组织编制了全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2009年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编制了省、市、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将其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制订了具体的奖惩机制。
山西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幅度拓展水土保持重点治理范围。“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共安排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13.4×108元,用于跨区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集中支持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应急水源等六大水利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成效显著。
近 30 a来,国家逐步加大对山西省的治理力度,特别是进入 21世纪后,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国家启动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项目。与此同时,省政府还列出专项资金实施了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修复“2+10”工程和“百镇 (乡)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等综合治理项目。
1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总揽全局,以生态建设模式转型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强省为动力,以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突破口,以数字科技创新与人才创新为先导,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解决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加速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的步伐,加强矿山生态恢复工程建设力量,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生态法制体系和生态产业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生态兴省”战略,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生态建设让山川秀美成为新基地新山西的鲜明标志。
2 )遵循原则。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人工建设与自然恢复协调进行,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坚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坚持政策引导、法律规范、政府推动、公众参与;要按照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置的要求,实施节能减排,推动生态环境改善;要转变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1 )生态建设要与生态保护并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生态治理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是:抓好脆弱生态功能区的抢救性保护、重点流域的生态治理、重点城市的环境治理、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强制性保护和生态良好地区的积极保护。
2 )生态建设要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需要联合起来,根据全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和山西省的实际情况,确定生态建设目标。由于山西省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再加上北部风沙侵袭,生态十分脆弱,不仅妨碍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危及京、津等华北平原和黄河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同时,山西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生活困难,所以山西省生态建设还要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致富做出应有的贡献。
3 )2009年底中共山西省委提出,结合山西省省情,大力实施生态兴省战略,从战略层面加快生态建设改革发展,为建设新基地新山西提供强大支撑和重要保障。因此,在今后的生态建设中,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生态省建设,实施生态兴省战略,既要着眼长远发展,又要注重阶段性成效;既要加快生态建设发展,又要深化生态建设改革;既要突出生态理念,又要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实施生态兴省战略放在新基地新山西建设全局中加以把握和推进,把造林绿化与实现“三个发展”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与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汾河流域和太原市西山地区等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结合起来,与落实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促进、工程带动与群众参与相统一、增绿与去污并举、建设与管护齐抓,全面提高林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努力走出黄土高原和资源型地区发展现代林业的新路子,奋力打造山川秀美、生态宜人的新山西。
4 )信息化生态建设管理是山西省生态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建设要利用现代化手段,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采用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实现数字化生态建设管理。
1 )科学发展观为山西省生态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保障。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是实现山西省生态建设战略目标和任务的理论基石,为山西省生态与环境建设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2 )山西省综合实力增强将为生态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山西省的经济蒸蒸日上,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山西省综合实力的增强,为下一阶段的生态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每项生态与环境建设重大举措的背后,都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撑。
3 )山西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下一阶段的生态建设中,山西省将继续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成绩,坚决打赢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这一攻坚战,使全省人民生活质量有一个新的提高。
1 )人口持续增长,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已越阈值。从长远看,我省人口持续增长、资源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的情况不会改变,非再生资源储蓄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也不会改变,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2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惊人。山西省的经济增长方式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方面,能源的高消耗给生态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各种生产工艺技术普遍落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的破坏。
3 )生态与环境的恶化,短期难以恢复和逆转。山西省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局部地区的生态在急剧恶化。
综上所述,尽管山西省的生态与环境治理形势严峻、困难极大、任务艰巨,但是,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客观分析山西省生态建设已取得的成果,正确认识山西省生态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努力转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实施正确的治理方略,强化保障措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转化甚至消除劣势,辩证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生态学原理、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明确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终将会取得山西省生态建设的长足发展和最终胜利。
[1] 王孟本.山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 陈 涛,张永斌,陈 玮.试论生态建设与生态建设规划 [J].环境保护科学 ,2006(10):17-18.
[4] 米文精.论山西省森林可持续经营[J].山西林业科技,2009(2):4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