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蚕丝产业稳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010-08-15 00:43黄德发
四川蚕业 2010年2期
关键词:蚕丝蚕农蚕种

黄德发

(绵阳市农业局,四川 绵阳 621000)

蚕丝产业是绵阳市一项传统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全市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近几年国际茧丝绸市场行情宽幅波动,加之受“5.12”特大地震影响,全市蚕丝产业出现了近 10年来最为困难的局面。为探寻我市蚕丝产业稳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提出以下认识和建议,供参考。

1 当前我市蚕丝产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1.1 桑茧丝生产全面滑坡

1.1.1 弃桑毁桑现象严重,产茧量大幅锐减。2009年全市桑园面积比 2008年净减少 1.7万亩,总面积仅余 23.5万亩。三台县桑园面积从历史最高峰的 10万亩减少到了目前的 5万亩,梓潼县 3万亩桑园就有近 1万亩撂荒。2009年,全市的养蚕发种量和产茧量也出现了大幅滑坡。据统计,全市发种 22.44万张,比 2008年减少了 28.2%;产茧 710万千克,比 2008年减产 25%。

1.1.2 原料严重不足,加工企业普遍亏损。全市现有茧丝绸加工企业 23家,市内原料茧仅能满足企业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2008年,全市生产生丝 1282吨,产值 4.9亿元,仅为正常年景的二分之一左右。企业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加工企业普遍亏损,个别企业全年亏损上千万元。

1.1.3 蚕种场生存困难,蚕种供应形势严峻。90年代中期,全市曾有蚕种场 12家,年生产蚕种130万张,目前,仅剩 6家规模不大的小场,年生产能力只有 35万张。受生产成本上升和用种量下降影响,这些蚕种场的生存已经很困难。“5.12”地震中,蚕种场房屋、设施毁损严重,加之震后蚕种销不出去,损失惨重,个别蚕种场己处于破产边缘。如不及时扭转蚕种场的生存窘况,一旦市场回暖,我市农民将处于无蚕可养的尴尬境地。

1.2 制约我市蚕丝产业发展的因素

1.2.1 国际市场行情下滑和地震损毁的巨大冲击。一是国际茧丝绸市场行情持续宽幅波动。2007年我市茧价下降了 35%,2008年又下降 15%以上,2009年下半年虽有所好转,但对被严重挫伤了生产积极性的企业和蚕农来说己显得很木然。二是比较效益大幅下降。2009年化肥、农药、蚕具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 20%以上,人工价格高涨 80%以上,茧粮比价已降至 1∶9左右 (据测算,正常的茧粮比约为 1∶12)。三是地震对蚕丝产业的打击沉重,恢复的难度较大。据统计,地震使我市 3.5万亩桑园、40万平方米蚕房、3个县的蚕茧收购站全部损毁,各级蚕业管理、技术服务部门和企业的房屋、设施、设备损失惨重。

1.2.2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无序竞争仍然突出。全市 23家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固定资产超过 1000万元的仅 4家,产值过亿元的仅 2家,龙头带动作用不强,表现在:一是深加工不足、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市丝绸行业以白厂丝为主要产品,加工层次低,市场开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极差。二是忽视蚕桑基地建设。大多数企业不愿或无力建设自己的原料基地,这是制约我市蚕丝产业做大做强、出现“蚕茧大战”的直接原因。三是多数龙头企业未与蚕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企业与茧农间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分担风险、促进双赢的经营局面。四是行业自律约束不强,发展观落后。目前我市在茧丝绸行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加工企业基本上还处于无序竞争阶段。行情好时,安于现状,缺乏长远规划和风险机制的建立;行情差时,手足无措,缺少稳住基础、渡过难关的思路和办法。

1.2.3 宏观管理和社会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虽然 2006年绵阳市经市人大决议,以绵府发〔2006〕39号印发了 《关于理顺蚕业管理体制促进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意见》,为理顺宏观管理的体制机制奠定了基础。但是执行较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市茧丝办职能发挥不好。市茧丝办配编的 3人,仅有 1名兼职人员承担此项工作,又无下伸机构,无法履行统筹协调和服务职能。二是政府指导价执行难。蚕茧作为特殊商品,国家一直实行政府指导价,但是这种指导价并没有制度保障,缺乏必要的经济措施保证。当市场低迷时,收茧企业往往压价收购,农民有意见,政府也很无奈。蚕种的销售指导价执行也很差,当订种方压价购买时,由于蚕种不耐贮存,蚕种场只能亏本销售。三是维护蚕茧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蚕茧大战”仍然存在。四是宏观管理乏力,行业自律形同虚设。

1.2.4 科技支撑不足。一是技术力量薄弱。蚕桑科技服务人员少、流出多,现有人员极不安心,存在断层的危险。如游仙区现有技术人员比上世纪末减少了 60%以上,村组技术力量已多年未配备,其他县市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二是饲养技术落后。由于缺乏培训和引导,蚕农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意识弱,难以适应产业化需要。三是桑园管理较差。重蚕轻桑、重栽轻管的粗放式、掠夺式经营现象普遍。桑园单产低,综合利用差。四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缓慢。

1.2.5 对行业稳定发展的认识不足。当前宏观形势较为严峻,灾后重建任务十分艰巨,而大量劳动力又外出谋生,使得不少地方放松了对蚕桑工作的领导。表现为:不注意对蚕农的宣传和引导;忽视对桑园的综合使用和保护,任其自生自灭;没有引导企业汲取经验教训,健全经营机制,加强技术进步,规范行业行为;不注意加强科技服务投入,更没有资金上的投入等等。

2 稳定发展我市蚕丝产业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

尽管蚕丝产业当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蚕丝产业的市场前景仍然是光明的。在当前蚕丝产业低谷时期,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为经济回暖后新的发展创造条件。

2.1 发展蚕丝产业意义重大

蚕丝产业是我市仅次于粮食、生猪的农村经济第三大产业。首先,蚕丝产业是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 10年来,蚕丝产业每年为我市蚕农创收都在 2亿元以上,最高年达到 3.8亿元,部分主产区的养蚕收入甚至占蚕农家庭收入的 80%以上。其次,蚕丝产业是县域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三台、盐亭、游仙等主产县,茧丝绸创造的税收曾经占到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且至今仍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 5%以上。再者,蚕丝产业是转移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据初步统计,我市栽桑养蚕每年至少可安置农村劳动力 15万人,茧丝绸加工业每年还可提供就业岗位 6000个以上,稳定发展蚕丝产业更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2.2 丝绸行业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尽管丝绸行情有起伏,但全球总体丝绸年消费量一直维持在 5万吨左右,而且市场潜力还很大。我国现阶段的茧丝主要供出口,国内人均丝绸消费总量不足 0.25米。目前,蚕丝被、丝织品等新品已成为市场消费和支撑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丝绸消费需求明显增长、领域不断拓宽。根据国际丝绸协会的分析预测,世界丝绸消费未来五年将保持年递增 5%左右的发展水平,丝绸行业的前景十分看好。

2.3 我市蚕丝产业发展具备良好条件和基础

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我市日照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宜栽桑养蚕的区域很广,且不与粮争地。二是悠久的栽桑养蚕传统和经验。绵阳是蚕丝业的远古起源地之一,广大农民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习惯和丰富的养蚕经验。三是良好的产业基础。全市现有桑树 23.5万亩、养蚕农户 12万余户,拥有茧丝绸加工企业 23个,年干茧加工能力达 2万余吨,生丝加工能力近 7000吨、织绸能力近 1000万米。四是难得的政策机遇。国家实施灾后产业重建和“东桑西移”工程,绵阳将直接受益。我省也出台了一些帮助蚕桑产业渡过难关的政策,绵阳可利用重灾区的优势争取支持。

3 确保蚕丝产业稳定发展的对策

3.1 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

各级要高度重视蚕丝产业发展,“逢慢莫怠”,要以积极的态度,采取切实措施,保证我市现有的桑园规模不萎缩,生产能力不下降,并力争有新的发展。市茧丝绸协调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对蚕丝产业发展工作进行部署、检查、考核。充分发挥市茧丝办的作用,按照绵府发 〔2006〕39号文件要求,配齐人员、保证经费。由市茧丝办牵头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蚕丝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产县 (市、区)也应建立相应机构。

3.2 努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是市、县两级尽快建立蚕丝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蚕种场建设、新技术研究和推广、优质桑园基地建设、建立风险调节基金等。建议市财政连续安排五年,力争每年安排 100万元。二是继续争取灾后重建项目资金。三是抓住“东桑西移”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项目落地绵阳。四是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还草、农村电网改造、土地治理等支农项目和投资,要统筹兼顾蚕桑基地建设。五是加强信贷支持,保证养蚕大户和加工企业的生产性投入及流动资金需要。六是加强招商引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我市蚕丝产业。

3.3 巩固、发展蚕桑基地

我市现有的桑园是历经数十年的艰辛努力才形成的,毁之易、建立难。当前首要任务是稳住现有桑园规模,为此,一是要加强对蚕农的宣传引导,推行桑园综合利用,弥补眼前养蚕收入不足,避免弃桑毁桑。坚决防止毁坏退耕还林桑园。二是进一步抓好基地乡镇的蚕桑基地建设,加强桑树冬春管理,培育养蚕大户,稳定蚕农信心。三是坚持“谁发展、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蚕桑基地。四是允许桑园依法有偿流转,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五是允许农民利用退耕还林指标,在山坡地建设高效桑园。

3.4 加大对蚕种场的扶持和改造力度

地震中受到损毁的蚕种场,己落实的灾后重建资金,要尽快完成项目建设,投入生产;还未落实的,要尽快积极争取。在建立市蚕丝产业发展资金的前提下,市蚕丝产业发展资金要单列专项资金,支持蚕种场建设,主要用于补贴蚕种生产、支持原蚕区建设、生产设施改造、科技开发等。严格实施《蚕种管理办法》,保证蚕种质量。当前,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蚕种生产能力,以便确保行情好转时的蚕种供应;另一方面要帮助蚕种场合理安排产销计划,以销定产,规避市场风险。

3.5 切实维护好市场秩序

严把鲜茧收购资格准入关,控制蚕茧收购主体,逐步实现一县一主体,以避免“蚕茧大战”发生。由市茧丝办负责,指导丝绸企业行业协会尽快建立行业自律保证金制度,用经济手段强化对企业行为的约束,避免恶性竞争。以县市区为主体,组织工商、质检、物价等部门成立维护蚕茧收购市场秩序联合执法队伍,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净化市场环境。支持蚕业合作社开展蚕茧收烘,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3.6 建立健全风险调节机制

借鉴梓潼和发达地区的做法,采取县 (市、区)财政和加工企业各出一点的办法,以县为单位建立蚕丝产业风险调节基金,用于茧价低迷时的保护性收购。对各县市区建立的风险调节基金,由市蚕丝产业发展资金和农业产业化资金给予一定补助。加强对企业和蚕农的风险教育,引导企业计提风险储备,教育农民在行情差时不要弃桑毁桑。

3.7 大力实施科技兴蚕战略

一是充实力量,稳定队伍,健全市、县、乡(镇)、村、组五级技术服务网络。提供条件,强化考核、兑现奖惩。二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幅度提高栽桑养蚕效率。三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大力推广简便省力的养蚕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优质高产种养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做好简易大棚、省力化蚕台养蚕技术示范、推广;加快先进蔟具及上蔟管理技术推广,提高蚕茧质量。四是加强桑园综合利用,支持农民开展桑园间作、桑下养禽,提高桑园综合效益。

3.8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快织绸、成衣、混纺、精纺、丝棉等精深加工项目的开发,加快对蚕蛹、蚕沙、桑果等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投资兴建深加工企业,改造、兼并、重组现有企业。从土地、税收、信贷、工商、保险等多方面制定政策,帮助企业战胜困难、做大做强。引导龙头企业更好地发挥服务、带动作用,努力构建企业与蚕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和“公司+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猜你喜欢
蚕丝蚕农蚕种
东华大学研发出可体内吸收型蚕丝导线
躲雨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我的新发现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