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2010-08-15 00:44:36陈桂宝王瑞华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陈桂宝,王瑞华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陈桂宝,王瑞华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民间工艺保护乏力、文化市场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供给不足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从归因分析看,这些问题有着主观、客观和制度方面的原因。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的基本对策是:建构新型工作队伍,拓展资金来源,弘扬优秀传统,繁荣文化市场,实现持续创新。

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及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在政府主导下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促使多方建设力量有效行动起来,共同为发展农村的文化设施、文明风尚、精神娱乐、制度规范以及文化产业而做出持续不懈的努力,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文化需求的积极建构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源泉,成为促进农村社会实现整体进步的重要因素,对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作为农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建设日益彰显出重要性、紧迫性和机遇性,而如何搞好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时代议题。那么,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哪些难题?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的成因是什么?应如何消解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面对这样的议题,本文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着重展开以下三个层次的分析、论述与阐释。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的现实表现

近些年来,农村文化政策运行比较顺畅,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显著增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文化资源存量不断增加,农民文化权益保障有了较大改善,各项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事业正呈现出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农村建设还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一些地方在推进这项重大建设工程时出现了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文化建设亟待上水平、上档次、上台阶,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迫切要求农民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农村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人员素质偏低,难以胜任农村的客观要求

农民和村干部都是农村文化的基本建设力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仍不平等,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很少。农民中的绝大多数深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在思想上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广大农民在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了与农业文化相适应的保守主义、实用主义和麻木主义。农民和村干部的活动始终未能脱离家庭、宗族和邻里的单元,思维模式始终局限于个人的恩恩怨怨,凡事必会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甚至寸步不让。一些地方出现十分严重的“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也像村民一样具有天命思想,造成“庙会喇叭声音盖过党支部的喇叭声音”。一些地方的村干部没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存在惰性,凡事“等、靠、要”,满足于“成绩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快年年走”,创业意识不浓,看问题机械化,坚持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不善于同旧事物作斗争,也不热情支持新事物;不懂得创新思维的活动机理,不会使用创造性工作方法,做事有热情就做,没有热情就罢,等等。

(二)基础设施条件薄弱,难以保障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调研发现,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文化设施及文化场所不健全,主管部门往往偏重于一时一地的文化活动开展,局限于文化设施、文化工具及相关设备的简单购置、分发和配送,现有的文化设施往往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活动经费缺乏、文化设施陈旧简陋、房屋年久失修成为常见的现象。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较小,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文化供给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农村文化需求。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困难,要真正开展活动却出现没人、没钱、没权、没场地、没设备的尴尬局面。广大农村地区文化活动资金来源单一,且额度有限,文化服务往往以无偿或低偿为主,文化活动的收入微乎其微,各种文化经费除去房租、水电费、电话费及购买办公用品后,已经所剩无几,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也就无从谈起。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诸如文化馆、图书馆和休闲娱乐设施成为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文化下乡活动在经济发达地区或革命老区比较常见,很难走进落后地区,等等。

(三)民间文化保护乏力,难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农村建设的各级主管部门没能认识到民间文化保护的现代意义,没能看到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和通俗文化作为民间的原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之根和现代文化之基,更没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发掘和保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各种传统文化资源蕴藏丰富,诸如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艺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以及传统建筑等名目繁多的非物质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各种类型的民间工艺经过历史的沉淀、积累和传承,已经深深扎根于农村广阔的土地之上,并且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各项建设工程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农村传统文化往往是活态文化,传承人是决定它们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这些传统文化仍保留着相当多的以口授和行为传承为主的传承方式,往往人在艺在,艺随人走,人去艺绝。民间文化传承后继无人成为各地普遍面临的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日趋消亡的窘境,等等。

(四)文化市场相对落后,难以抵制不良风尚的大肆侵蚀

与城市的市场监管不同,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文化市场发育极不健全,各种盗版音像、非法书刊和低俗文化得不到有效治理,乡镇小店中充斥着各种琳琅满目的暴力色情小说、淫秽成人光碟以及其他不健康的文化制品。一些低俗文化制品不仅在商店中公开销售,甚至在录相厅公开放映,各种成人色情表演正在侵害着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动物马戏表演、聚众赌博现象在农村地区还很严重,基层政府部门对农民文化娱乐活动缺乏必要的引导、协调和管理,出现未成年人上网吧玩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等各种不应有的现象。与城市文化的“科学”和“先进”相映衬,乡村文化往往被视为“迷信”与“落后”。在广大农村地区,电脑、家电、网络不发达,文化市场相对落后,宗教势力和宗教文化有所抬头、扩张和延伸,农民的生活方式正在经由各种方式被解构,农民对自身的存在也无法达成文化认同,等等。

(五)管理体制供给不足,难以形成良性运营的新型机制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文化体制不完善问题,基层文化管理工作的主观随意性大,难以取得应有的文化建设绩效。一些地方的主管部门采用宗族式的管理模式,满足于家天下的管理方法,在文化管理中采取土政策,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软不硬泡、拒不执行”,甚至无视国家宪法和法律,不管法律容许与否,只要有利就干。基层管理人员对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恐惧畏缩,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些地方的文化管理习惯于按计划行事,一切听从上级安排,“唯上是从”,办任何事情都是看有没有“红头文件”,思想存在惰性。一些农村的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不多,缺乏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一些农村的文化体制中帕金森现象严重,彼此制造工作,遇事推诿扯皮,责任不够明确。一些地方的文化管理中,农民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主要领导人说文化工作难做,班子内部的其他人则说自己没有责任。在一些农村地区,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主要领导不愿负责,农民上访、游行、请愿事件时有发生。相关部门不能齐抓共管,分工负责,建立责任制,而是玩忽职守,逃避责任,在农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等等。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的归因分析

作为客观事实,广大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难题是不能忽视的,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理论上讲,任何现象的背后都隐藏有各种原因,世界上从来没有无原因的结果也没有无结果的原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比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认识追溯得更远了,因为在这之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1]328恩格斯指出,“人类的活动对因果性作出验证”,由于人的活动,人们建立起了因果观念。[2]552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多变量的函数,它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从现实上讲,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比较复杂,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难题的具体原因十分复杂。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看,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难题有着特定的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诸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观原因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作为文化建设者的人为原因是内部原因和根本原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多元行动者无不存在着自然基础、智力智慧以及情感意志,文化建设主体同样是集身、心、灵、肉于一体和集知、情、意、行相统一体的生命体,其活动效能的提升不仅取决于自然物质基础和知识的主导作用,而且总是伴随着对作用对象的情绪体验。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169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部门自身诸多因素的不健全,构成了文化建设难题的主体原因。一些地方的农村文化工作者理论水平很低,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农村发展要靠什么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封建迷信思想,烧香拜佛,供奉财神。少数农村干部胸中无大志,得过且过,谈不上科学的理想信念。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4]715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5]48正因为主管部门自身的原因,才导致其从单方面的主观愿望出发,随心所欲,对于带领农民一道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二)客观原因

环境因素是多元行动者存在状态的外界状况的总和,它进入作为文化建设者的农民和村干部活动的客体领域并与其发生功能性的关系。外界环境的存在不仅能使文化建设活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本身就是对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对环境变化与发展的考察,可以很好地透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变化与发展。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6]26农村文化建设者通过适应和改造外界环境,把自己的追求、体力和智力进行转化,凝聚到客观对象之中,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千差万别,农村文化建设活动存在着许多客观的制约因素。农村处于最基层,实际工作往往是“上级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各种各样的任务往往都压在农村和农民头上,搞不好会使工作显得很被动。农村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活动设施薄弱,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广大农村财政资源短缺,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文化建设犹如缺乏血液一样难以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计算机网络及软件开发没能跟上时代要求,社会环境中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建设没能形成较为广泛的合力支持。

(三)制度原因

农村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活动机理及彼此联系的规则,也就是存在着特定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7]3在社会学中,“制度是非常稳定地组合在一起的一套规范、价值标准、地位和角色,它们都是围绕着某种社会需要建立起来的”。[8]45马奇(J.G.March)和奥尔森(J.P.Olsen)指出:“制度是根据角色和情境之间的关系界定适当行为的相互联系的规则和常规的集合。”[9]160制度的不顺畅对文化建设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是形成建设难题的根本原因。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制度供给不足成为突出的问题。从政策运行和法制建设的角度看,农村基层文化政策的运行并不顺畅,政策空白、有令不行和法制不完善成为文化建设的常见现象。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管理体制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制度设计存在许多缺陷,城乡二元格局并没得到根本扭转,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文化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文化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权、责、利、义不统一,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缺乏控制力和渗透力。文化管理制度过于概念化而缺乏可操作性,上级部门的政策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对于农村和谐社会的形成、孕育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只有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工程,努力探寻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和途径,才能迎来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繁荣和文明的局面。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精神导向、凝聚建设力量、设计规范约束、建构激励符号和带来创新活力,成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江泽民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0]38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1]12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多元建设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这一新的人文工程建设,积极探寻解决文化难题的科学对策、可行方案和有效措施。

(一)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构新型的工作队伍

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素质和建构新型工作队伍必须以强化理论学习为前提,尤其是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村文化建设。胡锦涛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要始终珍惜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12]9-1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的干部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否则就会失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胡锦涛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13]19江泽民指出:“一些地方群众反映,现在交通、通信发达了,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这是一种尖锐的批评。”[14]192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必须以牢固树立正确的宗旨观念作为提高素质的起点,把综合素质的提升放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考之中。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必须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加强自身修养,接受群众批评,不断提高文化工作水平。

(二)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拓宽建设资金来源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具备充足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也不例外。如果说资金是组织运行的“血液”,那么设施则是组织运行的“管道”,离开资金和设备,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也就无从谈起。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的经费政策多为“民办官助”的方针,除政府依靠行政措施收缴各种基金外,集体或个人目前也成为资金的筹集方式。但从总体上说,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必须增加经费来源,建立资金筹措机制,保证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必须增加政府和社会团体的资金投入数量,使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拥有足够数量的资金支持,大力兴办和改善诸如文化馆、图书馆、阅览室、影剧院等设施条件,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拥有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人文条件,使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的生态文明工程实现有机衔接。

(三)加快民间文化的保护步伐,弘扬优秀文化传统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必须大力搞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工程的建设,积极弘扬农村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力量、扎实推进和方便生产的原则指导下,着力搞好传统文化的发展、挖掘、传承和弘扬工程,努力把民族特色建设与倡导乡风文明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的本土特点与情感优势,延续文化脉络。必须调动民间文化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多元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对从事民间艺术的老人给予适当的生活支持资助,促进传承和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让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工程走进校园,在学校举办民间艺术培训班,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使农村文化艺术的魂宝能够流传千秋万代。

(四)革除封建陈规陋俗,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兴盛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必须努力革除农村地区的陈规陋习,引导农民远离封建迷信活动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必须按照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发育,促进农村文化产业不断走向自我完善。必须实施积极的优惠政策,继续开展好“文化下乡”活动,积极组织文化产品的创作人员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力求创作出思想健康、艺术精湛、形式活泼的优秀产品。必须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引导反对迷信活动和庸俗、颓废、落后的文化消费,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品位。必须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坚决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下大力气清除农村文化市场中出现的假冒伪劣、黄色淫秽和封建迷信产品。必须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创造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共责的良性工作格局,促进农村文化市场不断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五)优化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实现制度的持续创新

实现制度创新和优化政策法规是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选择。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上反面。”[15]333江泽民指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6]288西方学者科斯(Ronald Coase)也曾指出:“社会行动是在特定制度下实施的,没有恰当的制度,任何意义的行动都会失败。”[17]28-29要取得预期建设成效,必须优化制度设置,以便调节各种负面问题的产生。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必须从政策优化和制度创新入手,及时建构促进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的新机制。必须优化农村文化政策系统的各个系统,使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和反馈系统都能实现持续优化,同时畅通农村文化政策运行的各个环节,消除政策制定中的决策失误、政策执行中的扭曲走样、政策评估中的诸多误区、政策调整中的功能缺失以及政策废止中的途径不畅等不正常现象。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做到“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18]37不断焕发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影响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7][美]D.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8][美]E.罗伯逊.社会学(下册)[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J.G.March,J.P.Olsen.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M]. New York:Free Press,1989.

[1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Ronald Coase.The Intui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9).

[18]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刘迎秋)

G24

A

1672-0040(2010)04-0029-04

2010-04-16

陈桂宝(1982—),女,福建厦门人,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