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激活音乐”——文化视角下的高师扬琴教学

2010-08-15 00:55于盼
时代农机 2010年7期
关键词:扬琴脉络民族

于盼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从当今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来看,已经不把美育、技术作为音乐教育的目标,音乐教育的目标主要放在文化及人的发展上[1],当代人类学的基本思想也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定位的。音乐文化的存在形态决定了音乐教育是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定表现形式,而音乐教育作为一定的音乐文化形式则反作用于一定的音乐文化本体,使音乐教育自身呈现深刻的文化意义与精神内涵[2]。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反过来,正是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音乐。在高师民族器乐教育中,文化与音乐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提倡“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都倡导我们要给予音乐更多人文上的关注,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音乐是置身于大的文化背景之中的,器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在文化中学习音乐,尊重理解各民族不同的音乐,通过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来更好地表达音乐,传达音乐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感。这样在演奏中才能抒发作曲家创作的本意所在,引起观众的共鸣,让更多的人通过音乐来体验曲子的特殊时代,民族背景下的情感及意义所在。而在我国高师器乐教学中却存在着重技轻艺,重技轻文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的将音乐与文化更好的结合呢,本文提倡文化脉络中的扬琴教学。

1 文化脉络中的扬琴

文化脉络中的扬琴,是指从扬琴及其音乐的文化渊源、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审美来建构和理解扬琴的文化特征。张志远在《中国扬琴教与学》中提出,要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了解中国扬琴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强民族意识,以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为底蕴,适应新世纪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本文倡导的文化脉络中的扬琴教学正是通过对扬琴文化发展的探究来更深刻和客观的看待扬琴中蕴含的文化。下面分别从扬琴的文化渊源、文化积淀、文化审美心理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1.1 文化渊源

扬琴的文化渊源指的扬琴发展的历史渊源。扬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中东波斯等国,后来传入西班牙、土耳其、匈牙利等国,它是一件有着广泛直接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普遍而大众化的民族击弦乐器。传统扬琴形制在徐列《清稗类钞》中已有记载:“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其形如扇。”[3]扬琴在17世纪扬琴已经传入我国,明朝时期已较为流传,清朝初期,扬琴大多用作曲艺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尤其是各地的琴书扬琴,还包括粤剧、潮剧、闽剧、吕剧、沪剧、粤剧、汉剧等地方戏曲都用扬琴作为伴奏。近半个世纪以来,扬琴在广大扬琴教育家,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无论是在扬琴的乐器改革、理论研究、演奏技法、独奏与合奏等多种形式,以及扬琴教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扬琴从为戏曲伴奏为主走向现在极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交响乐队重要的声部乐曲,其艺术价值大为提高[4]。扬琴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断的发展着,除了扬琴技法中最基本的弹、拨、滚、轮等基本技巧之外,扬琴演奏中也较多的运用了体现民族风格的滑抹音技法,便于扬琴表达民族乐曲中韵味浓郁,委婉圆润的表达,同时也可以模拟鸟叫声、风呼啸声,增强了演奏中的诗意和耐人寻味的感染力。这也是扬琴与现代音乐融合在技法上的一个体现。这些丰富的扬琴技巧为增强扬琴的表现力提供了极大的余地。

1.2 文化积淀

扬琴的文化积淀指的是扬琴其音乐蕴含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文化积淀。扬琴文化积淀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郑宝恒在《扬琴艺术演奏》中提出:“扬琴在一定区域内沿习下来的民俗、方法,人们的欣赏爱好,而构成不同的乐曲旋律和进行特点,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美学思想以及重大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各个流派之间在文化交流、融合中,也互相渗透、吸收等等,对某地地方风格的形成,影响极为深刻,”,扬琴有着广泛的地方性风格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例如:广东扬琴、四川扬琴、江南丝竹等等。每一种地方风格的扬琴,无论从乐器的制作、银色、柔弦以及演奏方法的特点方面,均有差异,这无疑呈现出扬琴所具有广泛的、多样的,具有民族神韵的艺术文化积淀。这值得每一位扬琴演奏者学习和研究。

1.3 民族文化审美心理

扬琴的民族文化审美心理是指扬琴及其音乐体现的我国民族文化在心理上的审美取向。音乐的审美功能是帮准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通过美的音乐,使人们的审美观发生潜移默化的的作用,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扬琴音乐以其广阔的音域、优美的音色,体现出它的“质朴之美和中和之美”的特征,在扬琴音乐也中较多的体现其和文学标题之间的联系。让人们通过联想与想象重现音乐所要体现的文学故事及文化意境。

2 文化脉络下的扬琴教学

高师音乐教育中扬琴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文化修养以及音乐知识结构等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文化脉络中的扬琴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娴熟的技巧和演奏能力,更要注重在教学中将教学各个方面有效地在文化这条脉络中进行,要使学生理解扬琴乐曲中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扬琴及其音乐的文化渊源、文化特色以及富有民族性的文化审美心理。前面论述的第一大点也是扬琴从文化角度教学的理论基础。它指导着扬琴教学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高师器乐教学中则普遍存在着过分重视对技巧的学习,而轻视对艺术审美的关注以及对器乐与人文诠释的现状,这有悖于高师艺术教育的初衷。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巧,使学生娴熟地掌握,更要理解扬琴音乐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明确乐器本身的发展史、技法的历史演变、各流派的特征及代表人物以及与文学体裁的联系。怎样在高师器乐教学中完成这一内涵和研究呢,为使学生理解扬琴及音乐文化内涵须对高师器乐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教材及教学方法,教学评估进行全面的改革。

2.1 教学理念方面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进行指导的基本指导思想。音乐教师要改变传统上的只重视技能而忽视文化的观念,用相关文化来促进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通过对乐曲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来丰富其音乐情感的体会和表现。

2.2 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上要注重扬琴曲目的多样性。加强与民族,地域,时代特色的结合,关注扬琴发展的新的动向。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1)在继承传统曲目的同时,增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题材。我们要充分继承历史留下来的曲目,例如《昭君怨》,《林冲夜奔》等,又要将现代生活题材的优秀曲目引入进来,使学生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所体现的文化脉络和社会情景,更好的表达音乐。

(2)引导学生注重对不同民族乐曲音乐文化风格的把握。扬琴音乐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乐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不同的民族文化。

(3)注意地方性乐种及流派的介绍。在现在扬琴教学中应注意对乐曲所反应的地方流派的适当介绍及其特点的掌握,传统扬琴的流派主要有广东扬琴《雨打芭蕉》《旱天雷》《倒垂帘》。江南丝竹扬琴《欢乐歌》《三六》》《四合如意》《云庆》等。,四川扬琴《将军令》,东北扬琴《苏武牧羊》,还包括山东琴曲,潮州丝弦等,通过对这些流派及地方乐种都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把握,让学生更生动的理解音乐。

(4)注意适当引进外国优秀音乐作品移植的曲目。例如美国乡村民谣改编的《乡村抒怀》,肖邦钢琴曲改编的《b小调幻想曲》,以此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尊重多元文化。

2.3 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在于老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在原有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增加学生对扬琴及其音乐文化的课堂内容以及相关的视频,音频等资料查阅外,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扬琴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使扬琴教学与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紧密联系。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扬琴的兴趣,以文化的融入来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

2.4 教学评估方面

教学评估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上应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扬琴音乐的学习,丰富其民族知识体系和风格特点的把握,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主导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评估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鼓励学生在文化的指引下不断增强其音乐表现,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体验。增强学生们对各种扬琴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体会。

3 结语

总的说来,本文从文化脉络出发简述了扬琴的文化渊源、文化积淀以及民族性的文化审美心理,并以此为客观基础,结合自身学习的体会探讨了其在教学上运用,文化脉络中的扬琴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考验。作为音乐教师,应更加努力钻研扬琴及其音乐的文化内涵,不断钻研能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法,用文化激活音乐,不断探索高师扬琴教学的新思路与新角度。

[1]朱咏北.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研究[M].广州:华南师范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郑宝恒.扬琴演奏艺术[M].北京:中共物资出版社,1995.

[3]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邝晴.我国第一部扬琴教材《琴学新编》的历史价值[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4).

猜你喜欢
扬琴脉络民族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我们的民族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多元民族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