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石磊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浅析马尔库塞“人的单向度”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尹石磊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站在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与尊严及人的本性解放的立场上,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全面的控诉。从“肯定虚假的需要,人沦为商品的奴隶;异化的劳动,人沦为劳动的工具;本能结构的破坏,人沦为了麻木的物的状态”,论述人的单向度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以此唤起人们否定和批判的意识,提高人们否定和批判的能力。
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
“单向度”一词是马尔库塞批判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理论观点的总体概括。“单向度”具体的含义是: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只剩下单一的向度——肯定与顺从,而失去了否定与批判这一向度;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的人们逐渐地丧失了自主性、失去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人的本性遭到了扭曲,由此丧失了否定与批判的能力,变得一味地顺从,人们内心的批判性、超越性思想受到抑制,从而成为统治制度的消极工具。本文重点从“肯定虚假的需要,人沦为商品的奴隶;异化的劳动,人沦为劳动的工具;本能结构的破坏,人沦为了麻木的物的状态”三个方面分析人的单向度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在发达工业社会,人肯定虚假的需要,认为这些需要是合理的,人和商品的关系进行了颠倒,人沦为了商品的奴隶,并为之倍感满足,变成了只有肯定和顺从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看来,在发达工业社会,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对劳动量和劳动强度要求的降低,随着蓝领工人白领化,随着民众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民众貌似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并为之深感满足。他认为,民众之所以感到幸福、安康,是因为民众的物质产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民众的物质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而民众的这种需要仅仅是追求物质的享受,由于技术的进步,发达工业社会不难做到这一点,但这种需要是一种“虚假的需要”。实际上,这种“虚假的需要”本质上是唯利是图的剥削者为了使不正义、贫困和侵略现象永远存在下去而强加给个人的。这种“虚假的需求”最终使得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们感到莫大的痛苦[1]。
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操纵了“虚假的需求”,提供了满足这些虚假需求的一系列手段,并动用一切宣传工具使人们相信他们需要这些商品,从而形成一种虚假的意识把民众束缚起来,这变成了它最必要的统治方式之一。民众由于“虚假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感到幸福,这种幸福并不是民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而是一种“虚假的幸福”。这种虚假的幸福意识一再唤起民众新的需要而使民众购买更高层次的商品,并使他们相信他们实际上需要这些商品,相信这些商品将满足他们的需要,当民众肯定自己“虚假的需求”,拜倒在商品面前并为之奋斗时,这已经使自己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一体化”,把“社会需要”移植成“个人需要”,结果是民众拜倒在了商品面前,顺从了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失去了反抗这一制度的理由。
马尔库塞说得好,“发达工业社会的人们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还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是由“人是否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是否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发达工业社会的人们就是真正的奴隶,只是跟以前所说的奴隶有着质的区别,不是肉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奴隶,而且是枷锁很重的奴隶。民众“好像为了他的商品而生活”,他们把生活消费品当做自己“生活的灵魂”。这样不是产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丧失了自己的批判能力,沦为了商品的奴隶,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灵魂而沦为了物的状态。
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经济繁荣背后是日渐加剧的对民众精神上的压抑。在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形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这些方式满足了人们一定程度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又唤起了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需求,从而使人们的生存斗争处于一种永恒化状态,即“虚假的需求”意识迫使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更新的物质需求,从而人沦为了商品的奴隶,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灵魂沦为了物的状态。民众由于“虚假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了“虚假的幸福”意识,这种意识使民众顺从于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并由此倍感满足,而使人们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一面,即否定和批判的意识,丧失了否定和批判的能力,成为只具有肯定和顺从维度的单向度的人。
在发达工业社会,作为实现人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变成了异化的劳动,劳动已不是实现人本质的一种途径,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丧失,人仅仅沦为了劳动的工具,变得盲目地顺从,缺乏了否定和批判的向度,变成了只有顺从和肯定这一向度的单向度的人。
“异化”一词是哲学社会学概念,指的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首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作为劳动的对立概念而提出,马克思用它来概括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异化劳动”具体的表现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2]。马尔库塞接受了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思想,接收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观点,并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这种异化劳动并不是人类本质的真正实现,人沦为了“劳动的工具”,沦为了物的状态,进而使人失去了批判的向度,成为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接收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因此,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实现,是人不断地肯定自己的活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只有劳动作为一种实现人的本质的活动,人本身的价值才能真正地实现,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但是,在发达工业社会,依靠机械化、自动化的大规模实现来创造和扩大现代文明基础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这种“异化劳动”只不过是一些“重复而乏味的”、“单调而盲目的”劳动,这种异化劳动使劳动者丧失了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劳动变为了一些脱离劳动者、不依赖于劳动者的、不属于劳动者的活动[3]。在这种异化劳动的过程中,人只是作为庞大社会生产机器的一个零部件,疲倦地、懈怠地、被迫地同这台社会生产机器相适应与协调,劳动者“肉体受到折磨,精神遭到摧残”,人彻底地成为了劳动的工具。这种“异化劳动”是一种痛苦的和不幸的劳动。在发达工业社会,这种“异化”的程度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然而,真正有意义的“劳动”应以劳动自身为目的,以实现人本质为目的,但是,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异化劳动”中,劳动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而出现,已不属于劳动者自身,已不是实现人本质的一种途径。人的劳动遭到了异化。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人只是沦为了“劳动的工具”,麻木地适应着发达工业社会庞大的生产机器,盲目地顺从于当时现存的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了否定和批判的向度,变成了肯定与顺从这一单向度的人。此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进一步渗透和控制,劳动进一步异化,更加使人变得肯定与顺从,更加剧人的单向度。
根据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观点,随着发达工业社会机械化和自动化大规模的实现,导致新的统治形式,即技术理性的统治产生。在技术理性的统治下,科技成为一种统操控和统治的异化力量,劳动者被整合或一体化到现存技术体系或现存社会秩序中,发达工业社会的社会制度已发展成为了对心理系统的控制和操纵,人原有的本能机构遭到破坏——人的“攻击本能”凸显,成为了一种压倒性的破坏力量而存在,而人的良心、责任、过失感、内疚感等本能极大地削弱甚至消失,人性遭到泯灭和丧失,人的存在状态已成为麻木的物的状态。由于人性的泯灭,作为麻木的物的状态存在的人,盲目地存在于发达工业社会,变成了肯定和顺从的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在与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技术理性的统治产生,劳动者被整合或一体化到现存技术体系或现存社会秩序中,个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一体化”,“社会需要”移植成“个人需要”,发达工业社会已成功地实现了对人心理系统的操纵和控制,发达工业社会已成功地对个人需要和本能实施计划和管理。正是这种对本能的计划、管理和干预导致人本能结构的破坏,打破了以往人本能结构的平衡状态。马尔库塞根据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指出,人的本能结构是由“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两部分构成,“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两部分的能量总和保持不变,但两部分能量的存在状态是此消彼长。而在发达工业社会,攻击本能不断膨胀,性本能遭到压抑。此时,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攻击本能”得到发泄和满足,就不断地向他人挑衅并发动攻击,从而使社会成了“攻击性的社会”。马尔库塞在《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一书中分析了攻击本能不断得到加强的根源: (1)生产及其生产过程的非人道化。技术进步等于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泯灭了个人在创造财富时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发达工业社会人海特征是:人头攒动、交通拥挤、喧嚣不安,人们无奈地凑在一起。这种情况使人们内心渴望“安静、隐居、独立和行动自由”,这一渴望和需要是“真正生理上的必需”。缺乏这些东西会使本能结构受到损害——即攻击本能的凸显,性本能的压抑[3]。由于本能结构是由“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两部分构成,并且两部分的能量总和保持不变,两部分能量的存在状态是此消彼长。当攻击本能得到凸显,人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衰退。人的良心、责任感、过失感、愧疚感等本能遭到削弱甚至丧失,即人性削弱甚至丧失。人的本能结构以往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攻击本能已成为了一种压倒性的破坏力量而存在,人性退化,人变得麻木不仁、盲从不堪。人不是作为一个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状态而存在,而是沦为了一种麻木盲从的物状态。由于人性的泯灭和丧失,作为物的状态存在的人,盲目地存在于发达工业社会,变成了肯定和顺从的单向度的人[4]。
本文通过对马尔库塞“人的单向度”三种具体表现形式的分析,来唤醒人们批评社会现实的意识和能力,鼓足批评的勇气和对批评必要性的认识。最核心的问题也许是,个人批评的无力感、生活的碎片化、及时享乐心态的大众化,巨大技术社会走向的不可预测性,这些问题使公民们不再看重责任,而是看重个体自身生存的状况。在时间的维度上,从对永恒的历史的追求向对瞬间的崇拜演变;在空间的维度上,从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向对个体的自我享乐、创造和自由的诉求转变。要解决这些问题,重点还应该是唤醒批评社会现实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批评的勇气和对批评必要性的认识。
[1]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9-7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28.
[3]马尔库塞.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46-55.
[4]陈伟,马良.批判理论的批判[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78-86.
Abstract:In the book of“One DimensionalMan”,sta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emphasizing human subjectivity,human values and dign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liberation,the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is thoroughly exposed and there are full of complaints by Marcuse.This pape discussed the one-dimensional thre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from“definitely false needs:people become slaves of goods;alienation of labor;human beings become the tools of labor;damage of instinct structure;human beingswere reduced to a state of numbness of thematter”.Thispape a ims to arouse people's awarenessof the negativity and criticization and to improve people's ability to negate and criticize.
Key words:Marcuse;unidirectional;criticism
(责任编辑:刘东旭)
Analysis of Three Specific Form s ofMarcuse's“One-dimensionalMan”
YIN Shi-lei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C91
A
1001-7836(2010)09-0004-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9.002
2010-04-15
尹石磊(198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管理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