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扬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教研中心,哈尔滨 15008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评价体系研究
张天扬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教研中心,哈尔滨 150080)
教育评价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在对传统教育评价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及评价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的主体性等问题进行阐述,以期进一步提升教育科学发展水平。
教育评价;评价的发展性;评价内容;评价主体
近年来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评价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基本动力来源,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制度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关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课程评价的方向是“要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对提升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增强国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
多年来,教育评价体系存在许多问题。由于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功能,因而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忽视了教育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传统的教育评价是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地再现知识。教学标准和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完全是由学生对知识的再现程度来反映的。评价方法多采用书面考试形式,用分数来量化,评价手段单一。考试虽然有激励作用,但侧重的是甄别与选拔,一卷分优劣,一卷定等级。这种教育评价最大的缺陷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而对大多数特别是少数成绩后进的学生视而不见,给他们在思想上造成很大的压力,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给他们心灵蒙上了失败的阴影,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情绪,在分数面前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这种评价只看结果,不看整个学习过程,不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少涉及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综合素质,不顾及学生未来的发展,使教育评价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传统的教师评价也是看所教学生是否取得好成绩,分数成了师生的命根。课堂教学满堂灌,成为追求高分的训练场所。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互动而互动,只考虑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知识,而不考虑学生的需要。评价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很少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无法利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时间估计学生的兴趣、爱好、特性及发展。有的学校把中考、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依据,还有的仅凭一节教学观摩课作为教师评优或晋级的依据,导致大家把升学看做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片面追求分数,追求功利,过分注重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注重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平时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评价制度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更不能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品德和综合素质,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极大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应试教育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唯一标准,带来了严重的教育弊端。
1.注重评价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课程评价是新课程评价制度的首要基本理念,强调的是课程发展、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工作是动态的、发展性的、创造性的工作。教育对象各有差异,而且是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教育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从多种视角和标准来评价学生,切忌以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既要看到学生的不足,又要看到他们发展的潜能和可塑性,更要看到他们为取得成绩而付出的努力。评价中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运用评价的导向性,使学生增强信心,明确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教师对学生有教育、管理、引导的职责,对学生的权威性影响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2]。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直至影响他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对学生的成长作出负责任的发展性的教育评价。
2.注重评价内容多样化
新课程评价体系要求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为核心,评价内容由单一的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转向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过程与方法评价的结合[3]。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评价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习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看学生的性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对生命的态度、保护环境的意识,看学生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以此激励、推动学生现代人文素质的发展。
(2)不仅要考察学习结果,还要考察学习过程,体现评价的过程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目的是以人为本,通过评价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使评价本身成为促进发展的过程。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考察所有的学生,而应关注每个个体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对学生凡是有价值的所作所为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他们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智力因素,以及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兴趣、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都纳入评价视野,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本身的价值。
(3)评价内容注重能力评价。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能够不断推进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育负有重要责任。一个优秀的教师交给学生的不是前人留下的现成知识,而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分数,造成高分低能的教育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把学生和教师从这种桎梏中解脱出来,因此我们的教育就要注重个体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能力评价主张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建立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认识事物本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探究能力及培养人文科学素养等能力,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3.评价方法多样化
新课改要求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实施要求有相应的评价方式,应该是不同于以往的,与新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相适应的评价方式。
首先是改革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不能把升学率及中、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全面评价学生不是一两次笔试就能知道的,要重视通过书面测试以外的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可采用观察、谈话、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另外在考试命题上倡导以能力立意为主,基于情境进行知识的考查,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高考中。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是为了提供更全面的评价信息,以便更完善、科学地进行评价。
新课程评价要求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新构建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要淡化甄别选拔,重视综合评价,强调质性评价与定性定量相结合,既重视终结性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体。传统的评价体系,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及个人习惯看法,有时没有估计到学生的差异,不同的生长环境及不同场合下的不同表现。若轻易地下结论,就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面貌,容易对学生作出不公正、不科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之前一定要考虑多种因素,听取包括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不能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进行重新审视、修正、完善,使评价过程成为自我教育过程。同时鼓励同学之间或同学家长之间的互相参评,个人在认识别人的品质时,就开始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在他人的评价中,不断使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不断调整自我评价,达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总之,教育评价是加快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全面推行落实素质教育,切实解决教育评价问题,改变以学生考分为评价学生学习标准,改变以学生考分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改变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加强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对提升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教基[2001]17号文件)[S].2001.
[2]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 [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3]李金碧.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
(责任编辑:侯秀梅)
G420
A
1001-7836(2010)09-0032-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9.013
2010-06-24
张天扬 (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实习研究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