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糊修辞的艺术魅力

2010-08-15 00:48王英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模糊性戏剧内涵

王英霞

(北华大学 师范分院,吉林吉林 132013)

浅谈模糊修辞的艺术魅力

王英霞

(北华大学 师范分院,吉林吉林 132013)

模糊修辞是有效运用语言模糊性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艺术。无论是日常交际、新闻报道,还是外交辞令以及文学创作,模糊修辞无所不在并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看似简单和熟知的例子由于运用了模糊修辞而达到了精确语言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模糊修辞;日常交际;外交辞令;文学创作

康德曾经说过:“人类生活中不能没有模糊语言,不可能处处用精确语言代替模糊语言。”[1]25的确如此,在自然语言中,几乎不存在绝对精确的语言,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或多或少都要带有模糊性,况且词义本身也具有模糊性。例如,“青年”这个词。就词义本身,谁是青年,似乎是个不难明白的问题,不就是人生处于青年时期的人群嘛!然而稍作深究,人生的青年期始于哪个年龄又终于哪个年龄实在是模糊不清的。再如,我们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貌,可以用漂亮、帅气、丑陋、难看等去修饰,然而若用精确的数字表明那个人的五官多大、比例如何的话,恐怕会让人啼笑皆非吧!还有,大家熟知的《红楼梦》,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外貌描述:“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虽然没有用非常直接的文字,我们却可以通过模糊的语言想象出林黛玉的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模糊修辞对文学创作、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下面通过举例简单介绍模糊修辞的使用范围之广以及它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日常交际中,利用模糊修辞可以打破僵局,化解矛盾分歧

语言交际的原则是准确、经济和富有表现力。其实语言的模糊性和语言的准确性是一样的,同是语言的一个属性。在有些不愿、不必、不能精确的言语环境中,如果一味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就会出现尴尬场面,不能实现交际的目的。相反,利用模糊修辞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例如,大家熟知的一个例子:一个男青年和女朋友及女朋友的母亲划船至湖中心,女朋友突然问:“我和我的母亲突然同时落水,你先救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棘手,男青年无论怎样回答,都将得罪一方[1]25。可男青年却灵机一动,运用语言的模糊性解决了难题。他说:“我先救未来的母亲。”这是一个歧义句,既可以指未来孩子的母亲——女朋友,也可以指丈母娘。可见,模糊修辞可以避免直接回答而给某一方带来的不快。

二、外交辞令中,利用模糊修辞可以避免尴尬,增添一份幽默和风趣

模糊,顾名思义是想达到某种委婉含蓄的效果。当我们面对某些尖锐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时,模糊语言便能从一个侧面去填补那份尴尬,并达到幽默风趣的效果。尤其是在外交辞令中,甚至可以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相信这种例子我们看过不少:“九一三”事件发生以后,苏联大使找到周总理,阴阳怪气地问道:“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总理平静地回答:“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又故意恶意问道:“总理阁下,中国好,林彪为什么提出往苏联跑?”周恩来回答:“这不奇怪。大自然好,苍蝇还是要往厕所跑嘛!”苏联大使被说得哑口无言。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周总理的外交能力,他不直接回答,而是通过比喻,将苏联大使的尖锐问题淡化,利用比喻的模糊性,将发生的大事比作只是倒了一棵树,将国贼比喻成苍蝇,将帝国主义比喻成厕所,从而狠狠地侮辱了大使一番,维护了国家与民族的尊严,简直是大快人心。

三、文学创作中,利用模糊修辞可以拓宽文本思想内涵,增添语言的审美价值

模糊修辞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各种文体中尤其是在我国文学语言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无论是利用词汇还是句义的模糊,也无论是利用标点还是具体修辞格的特殊模糊效果,文人们往往利用模糊修辞进行文本创作,于古于今皆是。下面通过举例简单介绍在小说、诗歌、戏剧及其广告等文体中,模糊修辞的特殊效用。

(一)小说中利用模糊修辞,可以增加作品内涵,引发读者共鸣[2]。

模糊修辞既可以是“此”也可以是“彼”,既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正由于其模棱两可,在小说中才可以阐释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扩大作品的思想内涵。

例如:大家熟知的鲁迅的作品《祝福》就大量地使用了“似乎、大约、仿佛、大抵、或者、也许”等模糊词语,其中最多一个词“似乎”的使用竟然多达 12次,模糊词语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了不确定性,使文本除了表层含义外,又多了更为深厚的思想内涵。下面我们看节选的内容:“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那么,也就有地狱了?”“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 ? ——论理 ,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那么 ,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唉唉,见面不见面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我”在回答祥林嫂有没有魂灵和地狱的问题时,都是先肯定后否定的,而且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然而正因为作者本身语言的矛盾和模糊不清才更加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揭示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苦难群众的无奈和茫然,从而体现了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

(二)诗歌中利用模糊修辞,可以巧妙隐藏诗人情感,强化诗歌语言的传情效应[3]。

诗歌的特点是语言凝练、感情丰富。在审美情趣方面,中国人一向推崇委婉含蓄,这也就恰恰是我们所说的模糊修辞。诗人通过各种意象,借景抒情,创造了诗歌的独特境界。从而拓展了诗歌的时空范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情绪。例如: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其中“江流石不转”是一个精彩独特的隐喻意象,“江流”隐喻时间的流失,“石不转”则象征着千古遗恨。而大多杜诗选注却将此句诗解释为赞扬诸葛亮的八阵图名垂千古,这样来解释大概是因为没能体会该句的隐喻的缘故。再如,童叟皆知的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模糊叹息“花落知多少?”内涵极为丰富,既是对春天将去众芳摇落的叹息,又使人联想到青春年华流逝,美好事物被摧残,还可联想到诗人理想的幻灭,当时朝廷对有才能的寒士的压抑等等[4]。此诗言浅意深,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功劳理应落到这句模糊语上。

(三)戏剧中利用模糊修辞,可以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戏剧展开矛盾冲突

“话说白了,没味;事做全了,没戏。”这是戏剧界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戏剧箴言。换句话说,在戏剧创作中要有一种潜在的戏外之戏,这在戏剧里叫潜台词。而潜台词实际上就是模糊修辞。在戏剧里,模糊修辞是一种潜在的语言表现形式,它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戏剧到达高潮,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戏剧《雷雨》中的一句台词:她大哭起来,不禁冲口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 ,抽咽 )你是萍 ,——凭 ,——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这句话饱含了侍萍极其复杂的感情。她惊疑地说“你是萍”,这明明是想认离别多年的儿子,言外之意是想说“你是萍儿”。话音刚出口,她答应周朴园不认儿子的要求又理智地把“萍”改为谐音“凭”并愤怒地斥责“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一个谐音“凭”字的巧妙运用,确切地表达了她感情的急剧变化,内心世界的极大痛苦和悲愤。再如,大海打周萍时所说的“你准备好了?”就是指你是准备好跑了呢?还是准备好挨打了呢?又如,周朴园严厉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就有两层意思:其一,你大可不必到这儿来;其二是一种威胁之意,你想来敲诈我吗?这种“言外之意”的模糊修辞,对于表现周朴园的虚伪性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见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潜在的意思是优秀剧作家最值得称道的艺术手法,这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能够完全的投入其中,思在其中。

(四)广告中利用模糊修辞,可以增强广告的艺术性和空白度,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众所周知,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诉求活动,力求简练、灵活、发散和含蓄。基于这一特点,模糊修辞在广告语中便充分发挥了其特殊功效。例如:“江南空调为您创造第五季”的广告语,“第五季”就是个模糊词[5]。从逻辑学的角度说,“第五季”是个空概念,空概念根本就没有外延,所以更谈不上范围的限定了,从而给消费者无限的遐想,想要尝试这根本不存在的“第五季”是个什么样的感觉,从而商家达到了宣传的目的。再如:李宁的“一切皆有可能”的广告语,更是充分利用了句义的模糊性而突出了李宁品牌所特有的独特内涵。我们不禁要赞美它的广告多么有创意,我们更要惊奇模糊修辞的特殊效用!“一切皆有可能”李宁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体育用品,而是在传递一种人生信念,一种生活品质和思想境界。

总之,模糊修辞在各种文体及其口语表达中,作用越来越突出,适度的言语模糊不但不会阻碍交际,相反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精确词语的局限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它和语言的精确性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1]张晓耕.此中有真意,朦胧语亦奇——浅谈模糊语的修辞效应[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2,(10).

[2]胡三如.《祝福》中模糊语言的艺术魅力 [J].时代文学,2008,(14):43.

[3]夏云.模糊修辞与诗歌的表现力 [J].福建外语,2001,(2):61.

[4]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72.

[5]徐倩.浅谈模糊词在广告语中的修辞功效 [J].安徽文学,2009,(1):285.

(责任编辑:刘东旭)

H051

A

1001-7836(2010)11-0130-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51

2010-05-11

王英霞 (1976-),女,吉林吉林人,中级讲师,硕士,从事现代汉语研究。

猜你喜欢
模糊性戏剧内涵
有趣的戏剧课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挖掘习题的内涵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戏剧类
网络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初探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