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涛
(黑龙江大学 应用外语学院 (部),哈尔滨 150080)
“外语课堂”
——目标语教学与双语教学之争
汪志涛
(黑龙江大学 应用外语学院 (部),哈尔滨 150080)
一百多年来,通过目标语来教授外语的教学原则在外语教学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它排斥母语在课堂中的出现,主张通过纯外语输入使学习者获得有效的外语输出。然而,国际上近年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对目标语教学原则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双语教学原则,强调母语在教学中的作用。目标语原则与双语原则看似互相排斥,其实二者可以融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目标语;双语;教学原则
目标语教学即在外语课堂中以目标语为唯一的教学语言,旨在让学习者用目标语来思考,减少母语的干扰。一直以来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即只有当学习者完全暴露于目标语的环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目标语的水平。Cook(2001)指出:“这些方法都以目标语教学原则为前提,唯一使用母语就是在教师建议学生尽量最少地使用母语的时候。这些方法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外语课堂,即一个几乎没有母语出现的课堂。”[1]
目标语教学原则在一百多前的直接教学方法中首次出现,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交际教学法在 20世纪 60年代出现,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又摒弃听说法。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2]35。80年代以来,有关外语习得的理论出现,强调学习的语言与习得的语言在人脑中是分别贮存并且分别运用的,而且从有意识地学习到的语言中不可能产生自发的语言,一个人要想习得语言,必须通过有意义的信号参加到交流信息的语言中去。由于上述种种理论影响,人们得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结论。
近年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有关借助母语从而对外语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的研究大量出现。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在母语学习中已获得的语言技巧和已积累的对世界的认知,他们懂得如何把这些已有技巧和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去帮助自己的外语学习。所以,他们不需要再用新的语言对周围的世界重新概念化,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随之所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实用知识,都可以直接被融入到外语学习中。比如说,有时即使对方没有明说,他们也知道一些话语中所暗含的表示要求、愿望,或者警告的意思。而且,即使母语和所学外语的语法共性相对少一些,也并不影响使用母语帮助扫清理解外语语法道路上的障碍。因为所有的人类语言都只是一种思想的表达符号,用来表述像时间、时态、所有格、单复数、施动者、方式手段、否定、原因、条件、义务等等抽象的概念。无论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这些概念,一种语言足以为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学习铺平道路。
翻译教学法充分地体现了母语的作用。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含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
有人主张采用对比法进行外语教学。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只要有机会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3]。因此,外语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人本主义教学法体现了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参加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给学习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孩子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他们同时学会对周围的世界概念化,并且也已经完全意识到了其实语言是一种交流符号;他们学会了如何去交流;他们学会了发音,学会了说话,学会了使用声音去表达,学会了使用语言去沟通;形成了语感,他们对于语法和语言中的微妙之处已经有了一种直觉上的理解力;他们同时也学会了去揣摩对方说话的用意,去解读话语的言外之意,他们甚至学会了如何通过说谎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一些目的;他们还学会了阅读和写作。所以说,母语已经成为了他们外语学习中最重要的财富和不可或缺的外语学习支持系统 (Language Acquisition Support Sys2 tem)。
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2]36。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
德国的Wolfgang Butzkamm教授认为传统的纯外语式教学理论,过分强调外语学习的自然性,将母语学习的模式强加于外语学习。他在大量的双语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对纯外语式单语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并于 1973年创立了“双语教学理论”(enlightened monolingualism)。这一新理论并没有彻底否定传统的单语教学理论,而是对其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具体地说,一方面认为语言在应用中获得,所以所学外语必须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语言,另一方面他也同时强调,系统地使用学生的母语对其外语学习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外语学习初期,学生总会下意识地在头脑中用母语去帮助自己理解外语,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布兹坎姆和多德森共同提出了“内容侧重”(message-orientation)和“形式侧重”(medium-orien2 tation)的外语教学新理念。将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加以划分,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规律,有条理地系统地将母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到外语教学中,那么教学肯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由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逐渐为人所承认,双语教学原则应运而生。Garcia(2008)支持双语教学,他进行了如下描述:“一个基本的学习理论是学习者已知的知识,是日后所有学习的基础。因为英语学习者以前的关于语言的知识存贮于他们的母语中,尤其在学习二语的初期阶段,激活以前的语言知识并在其基础上逐步积累新知识需要把英语的知识概念和学习者母语的‘认知图式’联系起来。如果学习者母语不被允许在课堂中出现,这种联系将很难建立。”[4]翻译手段的使用在小学阶段后期的二语学习者身上经常被应用。Garcia强调了这个应用对教学的指导性作用:翻译法是一种便捷的提高语言学习意识和双语学习信心的手段,尤其对那些来自于母语不被重视的文化的学习者。
TESOL也对把双语教学作为合理的教学法规给予了大力支持,否认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双语教学的冲突,认为英语教学是有效的双语教学课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英语作为外语课堂教学中,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英语作为课堂用语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界定。“如果不能对外语课堂中在多大程度上用目标语还是双语进行教学有一个明确的认定,似乎这本身就说明目标语教学原则是不言自明的,是人们所期望的。”[5]317直到近年,国际上才开始把它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来看待。
鼓励初学者用母语写作,然后与同伴合作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其翻译成英语会增强学习者英语的输出,与来自于英语是唯一教学用语的课堂的学习者相比,他们能够更快地运用深层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学习英语。还有研究结果表明:与使用单语词典和仅通过上下文学习词汇相比,使用双语词典效果比较显著。允许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中运用母语作为认知工具还可以提高来自‘次级文化’的学习者的自我认同感,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能力’[5]319等。对于像英语和西班牙语这样有着同词源关联的语言,对于词源的关注能够加强学习者对于目标语词汇知识的掌握。这也是知识迁移教学的一个例证,利用了两种语言中的概念性的互相依赖。
目标语原则作为一个永久性的原则对于英语教师和学习者都有失公平,因为它巩固了一个没有实践支持而且社会性上有问题的认识,即以目标语为母语的讲话者优于非母语者。此外,目标语原则使英语初学者在课堂中处于一个“非参与者”的境地,对许多学习者来说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够在课堂中用英语进行表达。
双语教学原则与目标语原则并不是势不两立的,它是对现有教学理论体系的一种丰富、补充和扩展,而不是使其变得更加狭隘和极端。关于使用哪种技巧,教师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须根据特定的情况作出对学生最为有利的选择。外语教学中需要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但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在肯定母语辅助作用的前提下,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尽量多地使用目标语。
总之,我们在外语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母语修养。一方面,流畅的汉语表达能力是外语学习,尤其是翻译所必需的;另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也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使外语、汉语学习相长,同时进步,我们的外语教学才会更加成功,学生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1]Cook,V.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J].Ca2 nadian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1,(5).
[2]孔凡富,王栋.试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J].山东外语教学,1996,(2).
[3]Harboard,John. Th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J].ELT Journal,1992,46/4.
[4]Garcia,O.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A glob2 al perspective[M].Boston:Blackwell,2008.
[5]Jim Cummins.Multilingualis m in the English-language Classroom:Pedagogical Considerations[J].TESOL Quar2 terly,2009,(2).
Abstract:Target2language approach has been dominat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or nearly a century. It excludes the use of mother tongue in class,advocating“pure”foreign language input,thus promoting desirable output.However,research results in re2 cent years pose a challenge to target2language approach and suggest bilingual approach,stressing the role of mother tongu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Though the two approaches seem to conflictwith each other,theymay be combined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target2language;bilingual;approach
(责任编辑:刘东旭)
D isputes between Target2language Approach and Bilingual Approach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ANG Zhi2tao
(College of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H319.3
A
1001-7836(2010)11-0170-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68
2010-05-10
汪志涛 (1975-),男,山东沂水人,讲师,语言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