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 楠
(哈尔滨金融学院基础部,哈尔滨 150030)
浅谈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意义
纪 楠
(哈尔滨金融学院基础部,哈尔滨 150030)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中,大学语文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大学语文在教学中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及其重要意义方面切入阐释大学语文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以期进一步引起高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
大学语文;大学生;人文素质;意义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七项第 40条指出: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建设先进文化、培养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当前国家政策对于高校语文教学的充分重视,国家已把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教育目标。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呢?人文素质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也就是人所具有的文、史、哲、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涉及到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它是通过人的观念意识、品质情操、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表现出来的。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开设大学语文课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就这一课程的开设有些学生抱有不理解的态度,他们认为,在中学不是学过语文了吗?会读书,会写字,不就可以了吗?我们也不是中文专业,不应该让大学语文挤压专业课的时间。因此,虽然大部分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设置了这门课程,但同学们普遍采取不关注的态度,导致了大部分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现状。的确,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重视科学教育,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专门人才,但人文精神缺失,尤其是我国中学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就开始分文理科,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又存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的弊端,导致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同时缺乏人文素质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个性自由,法律、纪律观念淡薄;性格和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无大局意识,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正是中国教育多年来过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实在是令人担忧。对大学生来说,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但核心素质应该是语文素质。大学语文不仅可以教育学生懂得“中国人为人的道理”,而且能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因此,抓好语文教育,就是抓住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脉搏[1]。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水平
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博”和“广”,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教师学者化,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是文学各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著名学者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20世纪前期大学语文就有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如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新时期的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保持了这一优良传统。二是已经在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当把成为名师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2]。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应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大学语文教师要把自己所走过的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多种多样的人生经验,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感情,并把这种感悟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二)开展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做到能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同时,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中,要灵活机智,随时把握好不同方法的使用,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特殊课堂气氛和突发的因素,巧妙地因势利导,采用一些新颖的方法,如课堂讨论教学法、双向提问法、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突破“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黑板为中心”[3]的传统模式,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这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举措,如定期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开展文化艺术节,建立文学社团,开展读书竞赛等活动,努力创造健康、生动的校园人文氛围。鼓励、督促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对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情感,树立社会责任感,将人文知识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中,逐步形成高尚的人格。
(一)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是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大学语文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浓缩在一起,展示了作家们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因此,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就可以借鉴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思想成果,汲取他们的思维智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读庄子的《逍遥游》,在领略庄子那丰富的想象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庄子严谨的相对论辩思维;读郭沫若的《蔡文姬》,就会在欣赏郭沫若关于历史人物的新颖见解的同时,学习到求异的思维方式。此外,文学创作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活动,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因此,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语文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素质
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他们将面临严峻的社会现实,面临各种人生的难题与挑战,面临人性的考验与磨炼,因此,他们必须具备对社会、人生的认知能力,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才学。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无不包含着上自天文星象下至地理植物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广泛地阅读鉴赏各类文学作品会开拓我们的视野,对于增长我们的知识和才学,启迪和开发我们的智慧将大有裨益。
(三)大学语文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和审美能力,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里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凝结着前人丰富的感情。这些作品以中国文字特有的形象性,勾画出大自然的优美和谐与磅礴气势,揭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谛,显示人生道路上的幸福欢乐与困难对人意志的磨砺,具有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作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选用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学生展现美好的生活图景,提供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回应,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感,陶冶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此外,面对学习、生活、交往、恋爱、择业等种种实际问题和矛盾,这时的大学生们最容易心理失衡,他们或孤独苦闷,或悲观失望,甚至轻生或杀人。导致大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是主要根源。而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的大学语文,恰恰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保持学生的心态平衡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大都闪耀着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光辉,我们常说:儒家养德,道家养身,佛家养心。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通过创造性继承转化都可以成为新世纪人格重塑的精神资源。
(四)大学语文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呈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在科学界学科交叉的现象日渐增多,在经济活动中,在生产实践中,各种学科互相渗透的现象也日趋普遍。社会需要知识面宽广、综合能力强,兼有文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建构一个既适合自己的专业、适合自己的个性,又适合社会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的基石就是语文,因为语文是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任何文理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纽带与桥梁。要想在本专业出类拔萃,必须具备深厚的语文功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人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学会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很多理工科学生包括一些文科学生在文字表达方面都有较大欠缺,往往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现象,不能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一个没有很好地掌握母语的人,他的知识结构必定是残缺的。大学语文科学地整合语言、文学、历史、文化艺术诸方面的知识,作品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观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在大学生实施通才教育这一世界性高等教育的总趋势下,大学语文课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实现文理渗透、文理交叉的重要一环。
[1]陈时芳.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 [J].科教文汇,2008,(7):87.
[2]陈玉秋,周剑清.语文课程呼唤传统经典文化的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08,(18):50.
[3]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 [J].新华文摘,2008,(8):109-111.
(责任编辑:侯秀梅)
G642
A
1001-7836(2010)11-0041-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18
2010-09-16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黑龙江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对策研究》(JK036)
纪楠 (1978-),女,黑龙江五常人,讲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