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组织学科教研活动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2010-08-15 00:4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教研员策划教研

白 玲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策划组织学科教研活动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白 玲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 150080)

策划组织丰富多样的学科教研活动,探索与新课程背景相适应的新的教研工作模式,不仅是各级教研员必须履行的一项岗位职责,也是教研员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在追求创新教研活动方式方法中,教研员要遵循教研工作规律,通过组织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与时俱进地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服务和科学的引领,助推新课程的实施,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学科教研;教研员

策划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教研活动,不仅是各级教研员必须履行的一项岗位职责,也是教研员必备的一项基本功。通过对以往教研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思考,笔者认为教研员在遵循教研自身规律开展教研工作时,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教研工作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探索与新课程背景相适应的新的教研工作模式,在创新教研活动方式方法中,与时俱进地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服务和科学的引领,不断点燃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在策划组织教研活动时,建议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一些团队意识,少一些个人“表演”

反思我们日常的教研活动大多数时间、大多数时候只有少数骨干教师个人有机会“表演”,而大多数教师没有话语权,只能充当观众的被动局面。事实上仅仅依赖骨干教师的教研活动,不仅会增加少数教师的负担,多数教师得不到锻炼机会,而且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大多数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在我们组织的教研活动中能够树立团队意识,策划各种以团队为单位的展示项目,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展示平台,就可以让集体的智慧有机会得以展现。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教师个人在团队中的责任,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个人增强同伴互助和合作学习的体验。同时,由于团队更多关注的是整体力量,强调的是优势互补,因此,它能够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个体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最终追求的是整体的合力、凝聚力和最佳整体效益。此外,我们策划组织教研活动时,不仅要考虑一个学校学科教研组的需求,还应该考虑到广大农村教师群体的需求,以及在一个团队中不同程度教师的不同需求。教研员应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的群体需求谋划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二、多一些“草根研究”,少一些“闭门造车”

我国不仅拥有一支人员、专业配备比较齐全的专职教研员队伍,而且还具有一张独特的省、市、县 (区)三级专业教研培训网络。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缺少对教研员的培训和评估机制,缺少权威机构和权威人士对教研员工作效果和效益科学专业的评价,使得教研员的工作自由度较大。同时,由于多数教研机构的教研经费得不到保障,致使教研员难以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由于缺少调查研究,易导致策划组织的教研活动与教师的需求差距较大,难以找准教学疑难而合力解决的有效办法。事实上,新课程不仅需要教研员视野要更加宽阔、站位要更加高远,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研究经验,而且更需要有“草根”情结。经过几年来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先后经历了欣喜—陌生—实践—困惑—接受—认同—内化等不同阶段,课堂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可喜变化,但是,还存在着许多诸如理念和实践脱节问题。比如,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师具备的素质?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何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关注学困生问题等。这就需要教研员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基层熟悉教学现状,了解一线教师工作环境和需求,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乃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避免因“闭门造车”而导致教研活动脱离教学实际的问题的发生。

三、多一些返璞归真,少一些“逢场作秀”

毋庸置疑,当前在各级教研活动中展示的公开课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逢场作秀”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一是过于重视教材创新,忽视教科书的使用。如果仅仅为了给公开课贴上具有新理念的标签而刻意“作秀”,抛开原有教材而另外编制教学内容和课堂练习,不仅会增加教师的负担,教学效果也未必良好,而且还会使学生学习缺少必要的抓手。二是过于重视形象直观,忽视抽象思维。为了达到“作秀”,教学中使用教具、课件、学具太多,对引导和培养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不利。三是过于重视课堂学生活动形式,忽视对活动内涵研究。不问问题讨论是否具有思考性、合作学习是否具有探究性、组织的活动是否具有意义,由于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有效引导,使热闹的课堂很快成为过眼烟云。四是过于重视口头表达,忽视书面练习。为了追求场面的好看,而将课堂练习留到课外完成,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五是过于重视理想境界,忽视现实条件。做课教师往往为了追求“尽善尽美”而使公开课缺乏代表性、实用性和普遍性,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教师,因学校教学条件较差而很难效仿,致使公开课难以得到认可。教学是艺术,更是科学。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展示的公开课,应当返璞归真,尽量贴近日常教学,提倡上出常规好课。既要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还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多一些形式创新,少一些单调呆板

教研员策划组织的教研活动首先应该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在发扬和借鉴传统教研工作方式的同时,可以再解放一些思想,探索和尝试用多种新颖、轻松、活泼的形式吸引教师关注教研活动的目光。如可以组织教研组团队集体展示教学基本功、角色扮演、教研情景剧、教学叙事、专题栏目教学设计、教学艺术分享、疑难问题头脑风暴和社会实践等。在不断寻找教师的关注点、兴奋点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趣味、有一些“出位”的教研活动。我们在探索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不断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还有利于让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感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动策略,其效果与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教研工作形式,才能够与时俱进,才更容易吸引教师挑战自我,才更容易让人身心投入,才可以使我们的教研工作长盛不衰。

五、多一些行动研究,少一些“专家研究”

通常专家研究的主体是高校和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其成果主要表现为艰深的学术论文或著作;而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场所是学校和课堂,实践活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不成文的经验。教育专家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理论,探究教学的真相、性质和规律,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普通教师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教学实践,考虑或商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改进的措施,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由于二者研究各有侧重,因此,教研员要在开展的教研活动中积极搭建平台,给教师的行动研究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即试图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努力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搭建起一座桥梁。行动研究的起点是对教师自身实践的不满和反思,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实践,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改变了现状。我们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借助问题梳理、同伴互助、课题牵动、头脑风暴和科研方法讲座等方式,逐步引领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当然,我们希望普通教师可以通过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成为理论,但不应刻意追求发现教学规律和形成教育理论。

六、多一些“意料之外”,少一些“意料之中”

传统的教研活动方式与教师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各级教研部门很多时候组织的教研活动都是按固定套路“出牌”,大多采取诸如观课议课、说课、评课、经验分享、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常规教研活动形式。对于这种教研活动,教师们不仅“耳熟能详”,事先就能预测到活动的内容,甚至不来参加也不会留下遗憾,而且还会把那种按固定套路“出牌”的教研活动,当成“例行公事”和“不得已”。而意料之外的收获却容易使教师印象深刻、产生顿悟、接受认同。因此,教研员必须善于突破单一的教研活动方式,不断寻找和谋划吸引教师眼球的教研活动。在与时俱进地创新教研工作的过程中,才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

七、多一些追根溯源,少一些空穴来风

通常情况下,教研员策划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要围绕一定的主题问题进行周密设计,并通过寻找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研讨和破解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遭遇的问题,因而,教研活动所要研究的主题问题一般都来源于教师的现实生活中,产生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并带有鲜明的实践色彩。基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存在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中,而客观环境对问题的产生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一事实,我们在教研活动过程中要有“追根溯源”意识,即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创设一定的环节引领教师再现其所处的真实教学境遇,还原问题产生的真实场景。如通过教学叙事、情境再现等,不仅要研究问题的本身,更要追踪产生问题的环境因素。引导教师将所要研究和说明的问题放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背景中,在熟悉的情境中帮助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唤醒教师沉睡的问题意识和激活教师的灵感。这种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把脉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特定环境,不仅有利于深入、真实、有效地找准教学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使教师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在不经意之中找出问题的真谛,厘清问题的普遍性或特殊性、个案或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破解教学难题,从而接受和认同了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这种水到渠成式的教研活动更容易使教师感觉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产生似曾相识的亲近感,从而引起共鸣,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困惑。

(责任编辑:朱 岚)

G642

A

1001-7836(2010)11-0037-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16

2010-08-20

白玲 (196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教研员策划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本期策划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