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新,张婧嫄,王 祯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概念与途径研究综述
陈红新,张婧嫄,王 祯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近几年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情况,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辅导员职业化的途径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辅导员;职业化;高校
随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已成为热门话题,且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把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问题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也是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新举措。自文件和意见实施以来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概念和途径研究的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本文正是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对近几年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概念和途径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试图能够从中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为进一步健康有力地推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的进展提供参考。
什么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这是我们在梳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研究历程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通过梳理当前对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解,大致由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
(一)从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来界定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学者从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方面对辅导员职业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高玖伟[1]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指普通的非专业高校学生工作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马元方[2]提出,所谓辅导员的“职业化”,就是在我国高校要使辅导员这支队伍中的主干力量长期地、稳定地成为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专业工作者。
(二)从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来界定
有学者从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角度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张人崧[3]提出,要解释辅导员职业化,我们需要把握住两个重要命题,即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和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化。曾准[4]提出,辅导员职业化一方面指高校辅导员行为规范、身份和来源的社会化;另外一方面,辅导员职业化是针对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言的,即一种专业化的过程和状态。
(三)从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和终身化来界定
辅导员工作要成为一种专业的且能够终身从事的职业,就必须具有专业化和终身化的特点。为此,有学者从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和终身化角度对辅导员职业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于跃[5]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上讲,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就是指有一定数量的人员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并推动相应制度、职业培训与管理体系的建立。从狭义上讲,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特指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目标,包括人员专职化、职业专门化、知识与能力的专业化等等。
(四)从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终身化来界定
也有学者根据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终身化来对辅导员职业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周海英[6]提出,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包括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的终身化和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化。专业化主要针对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职能而言。终身化主要针对辅导员的从业年限而言。而辅导员的社会化主要针对从业者的身份来源和社会地位而言。
(五)从辅导员的从业规范和职业标准来界定
有学者从辅导员的从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对辅导员职业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梁昱庆等[7]提出,所谓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是指高校专职辅导员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达到辅导员职业资格要求,通过严格的考核、晋级、淘汰等完善机制,长期保持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相对稳定性。熊书银等[8]所谓辅导员职业化,一是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成为一种职业,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应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淘汰。
以上几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对于他们的定义各有一定的依据。我们对以上概念的分类也并非是绝对的,他们之间也存有一些联系和共同的地方。我们对以上概念分类主要是便于更清楚地认识和学习。根据专业社会学的研究,职业化与专业化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指同一个社会现象,即指一种职业的专业化[9]。因此,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必然要求辅导员的专业化,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必然要体现出辅导员的专业化。马克思主义认为,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反映,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必然结果。而辅导员作为社会分工的结果,就必须有其社会化过程,从中体现出了其社会职业身份、社会职业规范和社会生存方式等。也就是说,通过社会化达到或具备了其相应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而职业化的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渐进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工作逐步取得独立的职业地位。可见,以上学者从辅导员职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终身化以及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方面对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进行界定是有道理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鼓励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根据以上精神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应包括三方面的要义:首先,辅导员的职业化需要辅导员个体根据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达到专业化的要求;其次,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要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共同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再者,辅导员职业化过程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渐进发展过程,需要我们在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同时长期从事逐步取得独立的职业地位。
辅导员非“职业化”的问题由来已久,当前也需要高校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迫切解决这一问题。当前对于辅导员职业化研究的文章较多,对于其职业途径的研究呈现出百家齐放的态势。根据我们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当前辅导员职业化途径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辅导员个体的培养和发展实现职业化途径
辅导员要实现职业化的发展,其个体必须满足工作职业化的需要。因此,加强辅导员个体的培训工作是实现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环节。马元方[2]指出,应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要求辅导员要具备十分全面的综合素质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尽管目前教育部已规划并已建设了国家和各省的两级辅导员的专门培训基地,但这些培训基地的培训条件和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需求。梁茜茜[10]提出,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培训工作,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建立具有指导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培训系统,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完善学科建设体系,适应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需要
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所依托的学科专业知识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专业。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来看,该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已经成熟。特别是 2005年 12月国务院学位办决定建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了适当调整以后,学科边界更加清晰。因此,有学者根据辅导员所依托的学科专业对辅导员职业化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孙云龙[11]提出,加大对辅导员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辅导员工作的学科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创新。设立研究基金和科研项目,促使辅导员能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的进一步提高。
(三)完善制度设计角度寻求职业化的途径
辅导员工作作为一种专门性的职业,就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稳定的,并被从业者广泛认同的制度规范体系。因此,许多学者依据完善制度设计角度对辅导员职业化的途径进行了分析。陈永华等[12]提到高校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不能仅从分流角度考虑,更应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改革,建立辅导员选留制,确立从业资格考核制度;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称评定体系;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的职业升迁体系和职业升迁体系配套的工资报酬体系以及与职业升迁体系适应的培训体系等。周先进[13]提出,切实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即坚持准入机制;强化培养机制;建立保障机制;拓宽发展机制;健全考核机制。
(四)立足职业化的内涵来探索职业化的途径
辅导员的职业内涵,直接显示了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和性质。因此,立足于辅导员的职业内涵对辅导员的职业化途径进行探讨,是辅导员实现职业化的最基本的途径。李正赤[14]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即应具备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成为一种职业,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应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淘汰。
(五)建立辅导员协会或组织促进职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协会是辅导员交流思想、探讨工作的专业平台。辅导员协会有利于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升和工作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和职业被认同感,有利于促进辅导员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因此,有学者通过建立辅导员协会或组织促进职业化发展。薛徽[15]提出,全国高校应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成立专门的辅导员协会,研究制定统一的辅导员职业标准,明确职业准入、职业资格、职业评价、职业认证等事宜,对辅导员进行能力素质认证,颁发全国统一的专业证书 (比照律师证等),促进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也便于实现辅导员的跨地区和跨学校的横向流动。
(六)促进职业化发展的其他途径
除了辅导员职业化途径的以上研究外,还有不同的学者从其他方面进行了分析。如有学者通过对辅导员制定好环境方面进行了分析。如胡刚[16]提出,辅导员工作必须与学校其他队伍的教育力量整合起来,才能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工作实效,才能形成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良性外环境。为此,必须处理好学校与专任教师的关系、与学校管理干部的关系以及与学校工勤人员的关系。还有学者从领导层面进行了分析,如唐岚[17]提出,重视学生工作,营造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要打造一支精良的辅导员队伍,首先必须解决领导层面的重视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工作,要将学生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作为关乎学院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通过以上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途径的研究可以看出,辅导员职业化途径的研究已成为学者讨论的热点,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辅导员的职业化途径进行了论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于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较多的文章中辅导员职业化途径的创新研究还不够,有多数文章大同小异。有些文章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大多数文章只是简单地将职业化的途径指出,而对于为什么要实施这种途径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上讨论还不够,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途径的实践研究还比较薄弱。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战略整体上思考和规划。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进一步研究可行的措施和载体,并且落实到位。根据职业化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对实施依据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法进行认真讨论分析,健康有序地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反映了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趋势,适应了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辅导员工作自身的专业性特征和发展逻辑的反映。从这些年来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概念和途径的研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对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内涵和标准、建设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观点。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尚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中把研究不断地深入和细化。当然,要真正实现职业化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以上笔者只是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以及途径等方面作了粗略的梳理和探讨,以此希望激发更多的学者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为辅导员工作之延续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发展作出努力。
[1]高玖伟.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的职业能力开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中):57.
[2]马元方.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的再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7):133-136.
[3]张人崧.辅导员职业化:命题的分析与探讨 [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30(2):127.
[4]曾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概念界定与要素分析[J].职业时空,2008,(8):19.
[5]于跃.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新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9):131.
[6]周海英.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33-134.
[7]梁昱庆,等.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2-3.
[8]熊书银,等.简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J].中国成人教育,2006,(5):45.
[9]杜向民,等.嬗变与开放——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18.
[10]梁茜茜.浅议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定位与职业培训[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6,(S2):126.
[11]孙云龙.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2):86.
[12]陈永华,黄钧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2-33.
[13]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6,(3):151-154.
[14]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373-374.
[15]薛徽.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发展 [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12):30.
[16]胡刚.略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32.
[17]唐岚.关于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89.
(责任编辑:朱 岚)
G641
A
1001-7836(2010)11-0031-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1.014
2010-05-10
陈红新 (1981-),男,山东济阳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