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文学教育

2010-08-15 00:48王宏民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文学大学人生

王宏民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

论大学文学教育

王宏民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

大学文学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一条有效途径,大学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引导大学生从青春、生命、爱情、人性、性别、现实等多个侧面去思考、认识、感悟人生,从而发挥其独有的育人效果。

大学;文学教育;人生

文学教育是利用文学所具有的认识、教育、愉悦、审美等功能,凭借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促进学生精神成人的一种教育。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文学课程有大学语文和文学类的公共选修课程,它们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主阵地。学生进入大学时,已经基本上越过了汉语的听说读写关卡,也摆脱了沉重的考试压力,这样,大学文学教育就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超越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层次,进入“人文性”的高境界。文学即“人”学。大学文学教育的目标在于“立人”,它是引导大学生思考、认识、感悟人生的“人”的教育。大学文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是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对破解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也不无裨益。

一、大学文学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一条有效途径

大学生曾被誉为“天之骄子”。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良心道德、人性人格、精神境界等人文修养都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但事实上,在当今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滑坡、社会心态浮躁、信仰体系崩溃、物质欲望泛滥的周遭大环境影响下,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刚刚步入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开始翻阅“人生”这本大书时就表现出或多或少的困惑: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消沉,在失去压力和目标后过得浑浑噩噩;或是为灵肉的冲突而苦恼,被纷扰的世界所迷惑,让一团乱麻似的人际关系纠缠住;或是出现思想麻木、精神空虚、情感苍白的贫血症状,甚至误入崇拜物质、功利、享乐的人生歧路等等。总之,在大学时期这个交织着喜悦、憧憬、反叛、激情、敏感、惶惑等复杂成分的多事季节,大学生显得有些混乱的精神世界亟须一份清凉的甘霖来滋润和清醒,而枯燥空洞的说教或是严厉的惩罚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文学,正是将人的精神领域作为重要关注点。文学所具有的认识、教育、愉悦、审美等功能使它成为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的理想工具:文学可以帮助刚睁眼看世界的年轻学子认识自我、陶冶情操、了解社会、洞察人生;文学中所蕴涵的理想精神、拯救精神和批判精神,又是点燃他们反思生活、完善自我、积极进取的生命激情的精神动力。对大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文学以其认识和把握人生、自我、世界的独特方式成就了文学教育独有的魅力。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影视等新兴传播媒体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文学的地盘受到挤压。但是,文学使用着一种独特的表达媒介—语言—人类所使用的最普遍、最简便、最深邃的,又是最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和感受力参与的一种交际符号,这使它表现出如下优势:文学反映人生的全面性、深刻性:突破时空的局限性,灵活、多方面地展示社会生活,把笔触深入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文学表现人生的形象性、情感性: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逼近生命本质的真实,使读者在身临其“境”(情境、意境)时引发心灵的震撼。文学揭示人生的审美性、哲理性:从关注形而下的衣食住行到形而上地探求人生奥秘、追问人类何去何从的终极关怀,都是文学审美地把握人生的注目之处。文学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是和现实的人生、社会相等的。文学给人的精神熏陶是愉悦的,是审美的,是润物细无声式的,学生也乐于接近文学,不容易产生抵触和厌倦情绪。这是文学类课程在实现教育目标时,有别于其他一些大学课程的优势。

大学文学教育有着丰富的资源。文学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上留下了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已然累积成一座人类精神资源的宝库,它以其海量文化信息、博大智慧和无止境界,成为人类陶冶情感、锤炼智慧、提升美感、参悟人生内涵的永恒艺术殿堂。文学与人生的契合,决定了它是个人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大学中的文学类课程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开掘有重要指导意义,大学文学教育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指引大学生在精神上成人的重担。

二、大学文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到了大学阶段,文学教育的重心不再是文章的字词句的认知,而是要以文学作品中的真善美打动、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思考、认识、感悟人生,在思想感情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对于大学生而言,为引导他们领悟人生之精义,大学文学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青春飞扬。理解人生,从认识自我开始;认识自我,首先从认识学生身处的青春说起。青春是生命中一个骤然丰富、绚烂起来的季节,被称作人生的“黄金岁月”。现代思想家陈独秀这样诠释“青春”二字:“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孔子也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容易在追逐“新潮”中迷失自我,在丰富的文学世界里,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成长主题小说(如潘向黎的《我爱小丸子》)提供了许多亮丽的青春形象,他们坚守着“我可以尝试许多事情,但浪费时间除外”、“我拒绝平庸拒绝通俗”等生活原则,保持着一种从容、单纯又真实的生活态度。这些也许让学生感染到:青春,应当是随心着意地自由飞翔,而不是随波逐流的轻浮飘荡。

2.男女情爱。情爱是人类体验生命愉悦、确证生命价值和认识自我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它是生命本体上开出的花朵,是文学表现的永恒主题。反映男女情爱生活的文学作品数量最多,也最生动感人。这些作品,或是描绘他们浸透着爱意的一颦一笑、耳鬓厮磨等等细节行为,或是展现他们辗转反侧的渴求、相悦相守的欢乐、分离失恋的痛苦,或是描写他们的绵绵情话、铮铮誓言、娇斥嗔语等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将情爱中鲜活的生命形态表露无遗。例如中国的古老情歌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执著,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迷乱,有“乞娘打子满身青,只打得我身时弗打得我心”的坚定,有“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的决绝。

和谐、自由、自在状态的人类情爱是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不可或缺的内容。肯定和颂扬正常情爱生活,就是对人的价值、幸福和自由的尊重。林子在《给他》中大胆地表白:“只要你要,我爱,我就全给,/给你——我的灵魂、我的身体。”这不是身体的放纵,而是爱到极致之后的渴求渗透到对方生命中去、与之交融合一的崇高奉献精神。对于青年学子而言,当青春遭遇爱情时,既要坦然欣赏、体味生命的美丽和欢悦,又要保有其含蓄、诗意之美和理性、责任之重,让血肉丰满的人生唱一曲神圣的生命赞歌。

3.敬畏生命。求生意识是人的本能,然而人生一世,虽有数十上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又是何其有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吟》)花开花落中生命延向尽头。既然对人生苦短的悲剧性命运无法改变,只有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以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标准来定位自我生命存在,在自觉自为的生存状态中积极地开发生命的境界、创造人生的价值,使人生历程一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敬畏生命和思考死亡是一体两面的。生与死之间有着绝对的关联:“死亡隶属于生命,正与生一样。”这是泰戈尔的哲思;“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这是李金发的感悟。赵丽宏给出的《死之印象》是:“死像一条宽广的河流,缓缓地在大地上流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将无声无息地被它卷走。”在那些有着充实的人生、对死亡有所认识的人眼里,死亡不再是遗憾和恐惧,而是“长眠”,是“归去”,是“永生”。从这些作品中,或许可让学生获得一份敬畏生命的感动和直面死亡的勇气。

4.人情人性。人情人性,是“人”区别于“兽”的显著印记。醇厚的爱情、亲情、友情,往往被比做是生命中的甘泉。在那些抒发人生情怀的作品中,既有人生的欢悦之歌,也有表现离愁、失意、孤独等低沉情绪的作品。如江淹的《别赋》细细描摹“富贵者、剑客、游侠、夫妇、男女情人”各色人等的离别,发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感喟。蒲松龄笔下的婴宁等狐女对于人类而言当属异类,其至纯至性之情却是常人莫及。在树儿的《娘,我的疯子娘》中,“疯子娘”身上的母爱是那么正常和深厚。

人性的健全发展倚重于成长环境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张爱玲的《金锁记》写出人性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发生畸变,主人公曹七巧在“姜公馆”文化语境的压抑和盲目欲望的支配下最终“异化”为一个人性沦丧、性格阴毒、心理扭曲的“疯女人”,其变异的人性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又酿成了儿女的生存悲剧。这类作品可启发学生:只有在合理的人情人性基础上,才能建构起理想人格。

5.性别关怀。性别是人的一种基本属性,性别关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对表现在文学中的性别文化现象进行思考,有利于建构男女两性独立平等又和谐互补的性别关系。文学中不乏包蕴着丰富性别文化内涵的作品:如汉乐府《怨歌行》以合欢扇“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的担忧喻示陷于依附性生存的女子身不由己的悲剧命运。舒婷的《神女峰》从质疑“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始,揭露在忠贞的美丽花环下“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的女性被动、痛苦、压抑的生存真相,并以现代的女性意识企图煽动神女从望夫崖这个女性祭坛上反叛、还原到温情的人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唐敏的《女孩子的花》在水仙花的美丽传说中,揭示出男女两性截然不同的生存境遇,用水仙花宁为玉碎的“刀一样”的性格警醒世人:“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些作品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女性及其生存境况表达出切切关怀,在男性中心文化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对作品性别内涵的把握,可以帮助学生超越自身性别的局限性和性别偏见去认识、理解和尊重异性,形成合理的性别意识。

6.直面现实。人要生存,必须依存于现实生活。世俗人生,日复一日的单调无聊,柴米油盐的琐碎;好事多磨、世事无常、时光易逝等已是人类共同性的生存困境,若再遭遇挫折、病痛、灾难等,人生更显惨淡。《西北有高楼》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抒发的是人生知音难觅的孤独处境。蒋捷的《虞美人·听雨》短短几句浓缩了轻狂少年、豪情壮年、凄苦暮年的人生三个代表性阶段,在远离红尘的回首中彻悟到人生“悲欢离合总无情”。

大学生在两眼望天的时候,容易忽略脚踏实地。日常生活是平淡的,且难免沉重,但又是深刻、固实的,是人生根基。许多文学作品能启发学生:直面现实,倾听生活,放下不食人间烟火的傲世、拒世态度,对生活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抵制人世间的庸俗和盲从,清醒地与低级、流俗保持距离。只有脚踏实地潜入到真切的生活底层,才能从平淡或苦难中触摸到生活的真谛,在现实的土壤中开出生命的绚烂花朵来。

此外,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环保意识等也应该是大学文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文学教育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用文学引领他们到人生高处、人性深处,才算发挥它独有的“育人”效果。

[1]李奇志.大学文学教育与校园精神文化构建[J].学习月刊,2009,(2).

[2]陈嘉.文学转型与大学文学教育变革 [J].教育评论, 2006,(6).

[3]张子泉.探析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9).

[4]杨剑龙.我看大学文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N].文学报, 2003-10-30.

Abstract:Literature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university students'mental maturity. Its fundamental task is to guide them to think,to feel and to realize life from such aspects as youth,life,love,humanity,gender and realty so as to give its cultivating effect into full play.

Key words:university;literature education;life

(责任编辑:刘东旭)

On L iterature Education in Un iversity

WANG Hong-mi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Jiangsu Teachers'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G642

A

1001-7836(2010)10-0117-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10.048

2010-04-12

王宏民 (1973-),男,湖南武冈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大学人生
我们需要文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人生中的某一天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