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明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扎扎实实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就是要确立学生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就业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按照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努力使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和潜能得到普遍提高和充分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的均衡发展,还包括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因素的健全发展。在工作中,要把大学生政治观、价值观、就业观、终身学习观等结合起来,使他们协调、全面地发展。
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在观念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为毕业生提供服务,帮助他们顺利找到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视就业指导为毕业生找工作的“向导”。高校的就业工作指导部门往往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催促毕业生签约上,忽略了人才需求趋势、职业发展的前景以及生涯规划、如何应对职业危机以及择业时应树立的正确心态和原则等内容。转变就业指导观念,不仅仅要为毕业生和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就业平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完善的生涯指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做好生涯发展规划。
就业指导除了要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还要与教学过程、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它不只是为了学生找工作的需要,而是把培养和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人才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根本任务。就业指导不能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应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使其能够在大学学习期间为自已规划发展方向,了解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
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每年都会对社会就业形势作出全面的分析,而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各级政府也会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指引,指导高校做好就业工作。对于毕业生而言,了解这些政策与形势是帮助自己在一个大背景下正确规划自身发展方向,调整自身就业目标,为人生这个重要转折作出正确的判断。
(1)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将成为社会普通劳动者,基层必然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空间。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破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引导大学生去基层,不是一时之需,不是权宜之计。国家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毕业生自愿选择,来去自由。
(2)引导大学生面向普通工作岗位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他们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必须丢掉“精英”意识,改变“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
(3)引导大学生面向动态形势灵活就业
传统就业观是终生在一个单位“服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知识更新、产业高级化趋势加速,传统产业逐渐被新型产业代替。就业岗位在不断地变,就业者不能不变。所以,大学生必须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业了,也可能失业,可能下岗,再就业,一个人很难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实现成功就业。
就业指导服务的另一个体现是咨询和信息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就业信息具有准确、可靠、多样、具体的特点,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最直接、最有效、最主要的来源。提供高效的信息指导服务,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有效对接,是就业渠道畅通、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信息指导服务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也是重要工作手段,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程化、专业化的推动力。
一般来说,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所收集到的原始就业信息比较杂乱,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没有用处的,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处理,使获得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求职服务,这就需要学校在建立高效运作的信息传递网络同时,集中人力和财力建立一个完备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大型信息库,尤其是后者。因为在大学生选择单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错误:对用人单位情况不甚了解,于是在择业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如只挑选大城市而不问用人单位的性质、业务范围;盯着有“关系”的单位,企图靠“关系”得到提拔和重用,还有的只图单位名称好听就盲目拍板等等,这些都是片面的。那么如何避免一些假象,做到对用人单位有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关键在于掌握用人单位的信息。因此,用人单位的大型信息库非常必要。建库以后,高校的就业机构和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就可以根据已经分门别类的行业、企业信息,有针对性地主动寻找和拓展就业市场。而且,根据数据库的资源,高校还可以对历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和研究,摸索和总结出更符合市场的就业工作新渠道。
高校应该坚持就业指导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相结合。求职择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考验的过程。心理素质如何,对就业目标的确定、就业目标的实现、职业成就的评价都具有很大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建立优良的心理辅导服务平台,采取大班理论讲授、小班群体训练、个别重点辅导等形式,科学利用自我激励法、词语暗示法、迁移法、行为补偿法、挫折训练法、活动锻炼法、静心思考法等,引导大学生培养客观独立的自我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敢于战胜逆境的意志品质、积极冷静的情感性格、顽强坚定的自信心、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