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丽,王 维,王振杰,张 永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群众体育是相对于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而言的。主要是指厂矿、企业、事业、机关的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农民,以及部队的官兵,为了达到健身、健美、娱乐、医疗为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1]。主要有以下5大特点:(1)广泛的参与者;(2)丰富多样的内容;(3)形式的灵活性;(4)参与者的业余自愿性;(5)娱乐性[2]。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是一个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瓶颈”。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受到经济的制约,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解决温饱问题。因而对群众体育设施的投入非常少,且发展也比较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和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上《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的颁布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有了较快增长,群众的体质和人口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只有当群众体育全面发展起来后,我国才能成为体育强国。通过奥运会的举办唤起了更多人对体育的狂热追求,我国政府正好利用这一机会开展群众体育的工作。当然我国对体育设施的投入肯定也会逐渐增加。但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中,68.19%集中在学校,且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多半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状态[2],根据学者的调查发现,集中在学校的体育设施仅有10%对外开放[3-4],绝大部分群众根本使用不上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所以,我国真正用于群众体育健身锻炼的场馆和设施所占比例很小。相比之下,日本99%的公立学校的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学校所拥有的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达到80%以上,成为满足大众体育运动需求的重要支柱。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20世纪初,意大利、芬兰、德国和瑞士每10万人就平均拥有体育场地分别达212个、457个、240个和220个[5]。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韩国达260个和100个,而我国仅有50.82个[6]。
除了场地少之外,我国体育设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日本从1969-1990年公共体育设施的增加率达616%[5],而我国群众体育设施的建设不近人意。对广东省12座城市180个居民住宅区实地调查发现,达到国家规定每千人体育设施占地面积下限和体育设施为零的居民住宅区占78.64%;调查问卷发现81.71%对小区体育设施现状不满意,希望再增加更多的体育设施[7]。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发展,部分发展较快的城市的群众体育设施的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九五”和“十五”规划期间,健身和休闲场馆的数量和规模有了较大提高,全国各地新建了一批旨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场馆设施,如南京结合第十届全运会的召开,建设了全国唯一的一个高层全民健身大厦。但我国的体育设施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我国人均场馆拥有量、人均场地面积等指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同类指标;(2)我国城市中的竞技型场馆与群众体育锻炼、体闲娱乐型场馆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级配关系不尽合理;(3)我国的体育场馆在与比赛结合、综合使用方面比较逊色;(4)我国体育场馆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运作水平较低;(5)我国的体育设施建设在协调环境、保护生态方面做的较差,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
目前,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群众体育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的矛盾突出。一方面表现在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存在量较低,另一方面表现在近几年我国体育人口及经常锻炼的人群数量大大增加,使得群众体育场馆资源出现紧张局面;(2)体育场馆功能单一,开放以及使用率较低;(3)非法占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在路边的锻炼设施经常出现被小商小贩所占领,据调查全国各地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被占用超过10件的省份占到总数的33%;(4)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水平较低。当前,一些管理部门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缺乏统筹规划和必要的管理措施,个别体委部门缺乏对体育市场的统一管理,职权关系还没有理顺,在管理方面缺乏力度。另外,部分体育场馆经营类别少,经营项目过分追求高消费,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承受[8]。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我国居民的发展与享受消费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体育作为能促进个体发展的手段,居民用于体育的消费逐步提高。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表明,1987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平均不到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10%(而西方发达国家达到30%-40%),而近几年随着终身体育口号的提出,以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将有更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9],其体育消费水平将逐步上升。其原因有:(1)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体育消费的经济基础;(2)消费结构的改变,引导着体育消费的支出方向;(3)闲暇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体育消费提供了时间保证;(4)居住条件的改善,为体育消费提供了环境保障;(5)健康观念的增强,是扩大体育消费的原动力[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爱好体育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1)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2)通过体育运动丰富文化生活;(3)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4)非典事件的发生,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锻炼的必要性[11];(5)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也让更多的国民了解了体育,并积极参与进来;(6)增加社会交往能力等等。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这与日本、韩国、苏格兰、英格兰、美国、加拿大和芬兰等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现在,随着2008年奥运的成功举办,体育锻炼已深入人心,己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运动正蓬勃发展。据统计,山西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350万[12];汝城参加锻炼人数达10万人次[13];重庆常参加锻炼人数1230万人次[14];甘肃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90万人[15]。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体育人口正呈稳步上升趋势。为了解决人数多,而体育设施少这一尖锐的矛盾,加大我国体育设施的投资无疑是必经之路。
我国分别在 1974、1983、1988、1995 和 2004共5次进行了全国体育设施的普查工作,虽然每次普查发现,我国的体育设施有明显的增加,但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表明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据国家体委计财司的调查,发现我国平均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数为50.82个,这与日本及西方一些国家的差距甚大。已报道用于群众体育健身锻炼的设施较少的城市有新疆、上海、广州、湖北、重庆、山东等地[7,16-20]。主要缺乏的体育设施包括:游泳、羽毛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等,因而大多数人只能选择跑步、健美操、武术等不需要专门体育设施的项目[21-22]。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社区体育工作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优惠办法,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但我国目前的大部分体育场馆等设施都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只有在比赛时使用,或者对外来使用的人员收取费用,使得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就导致绝大部分普通群众(普通工薪阶层)锻炼的积极性直线下降。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的贯彻和落实,已有一些城市的管理部门宣布教育系统的体育设施在寒暑假和节假日对全民开放。如广州市现有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尽管60%以上集中在学校,但广州市有关部门已出台了《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广州市已于2003年7月利用非教学时间向广大群众开放广州市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教学单位的体育设施[3]。这些政策的实施,都将极大地促使体育设施投资的增长。
体育产业作为一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当前的我国,其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逐渐提升。据统计,世界体育产业每年的增长速度是20%以上,发展中国家占到了 GDP的2%。因而各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视,也非常注重对体育设施的投资。目前国外对体育设施的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1)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但份额很小,主要是通过其他非政府途径来实现;(2)职业俱乐部通过自己的经营获得体育设施的资金,因为它可以从门票收入、电视转播权收入、赞助和广告收入获得利润收入;(3)通过体育博彩收入获得资金。美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已把发行体育彩票作为扶持体育事业的有力支柱,其中以美国最具代表性,每年收入已近40亿美元;(4)资本市场是资金的重要来源;(5)其他的途径来自于民间组织财团、企业和私人业主提供的各类社会捐助[23]。
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已经把体育领域看作是不需要国家专门投资而且能够给国家带来可观收入的经济部门,它们更多的是依靠民营资本的投资[24]。按粗略统计,曼联俱乐部税前收入中,门票收入占35%,商品销售收入占27%,电视转播权收入占18%,赞助商与广告收入占13%,举办会议和宴会的收入占7%[25]。事实上,通过投资建设良好的体育设施既可满足体育场馆赞助商、广告商各不相同的品牌展示的需求,又可促进体育场馆赞助、广告的招商工作,为场馆运营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也就是说投资建立良好的体育设施有助于促进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外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大量的回报必将带来体育设施投资的增长。
我国体育设施的资金筹备主要包括财政拨款、单位自筹、体育彩票收益和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为了贯彻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了城市和农村乡镇群众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锻炼,目前国家一直以来坚持财政拨款发展全民健身工程。1998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也一直参与,把体育彩票公益金的60%用于群众体育。并且,国家也允许和鼓励更多的单位和组织自筹资金发展体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四十二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自筹资金发展体育事业,鼓励组织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的捐赠和赞助”。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很多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各村居委会等都开始自筹资金,建设群众体育设施。新疆体育场地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单位自筹和财政拨款,其中单位自筹资金就占了2/3以上[6]。内江市每年对体育设施投资30%靠政府、40%是社会福利性投资、30%是各个社区自筹,这也说明内江市社区体育活动筹措经费是多渠道的[26]。所以,单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但很难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源。只有在这种多渠道资金筹备的体制下,我国群众体育设施的投资才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才会彻底解决我国体育人口过多而体育设施缺乏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消费分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体育消费属于非生产消费的部分。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育管理职能部门的消费,指的是体育机关、场馆以及运动队等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训练和科研中对体育器材、设备、燃料、服装、书报等物质资料的消耗;二是居民消费,指的是为满足居民个人生活和健身需要而耗费的体育物质产品、体育劳务产品和体育信息产品。通常所讲的体育消费,是指居民个人消费[9]。
西方国家如英国的体育消费为90.25亿英镑,政府由此获得36亿英镑的体育税收;加拿大的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86美元/年[27]。这不仅增进了国民健康,同时亦为国家经济做出了贡献。
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2000年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42元。胡振宇[28]调查发现在以下5个方面的体育消费依次为:购买运动服装鞋帽,平均204.37元;购买体育器材,平均92.09元;去场馆参加活动,平均56.78元;订购体育图书,平均26.28元;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平均17.85元。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能力有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的关系,两极差距较大,研究生文化程度的居民全年平均体育消费1378.63元,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全年平均体育消费119.28元[28]。
近几年,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从体育实物型消费向体育娱乐型消费转化,即从过去简单地购买体育用品,发展为追求体育娱乐的参与或观赏型消费。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群众的体育消费水平是呈上升趋势。在区域差异中,东部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体育消费水平均高于中、西部。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大众体育设施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与社区服务中心(居住区活动中心、小区活动中心等)相结合,设置一些健身活动房间和场地,如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健身房、羽毛球场、门球场、游泳池等;二是利用社区内中心绿地、街头巷尾等公共空间相对独立地设置“全民健身路径”,以满足开展大众体育活动的要求。各地场馆设立的项目大致有太极拳、气功、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室内足球、台球、保龄球、健身健美、舍宾、壁球、击剑、拳击、射箭、跄拳道、围棋、旱冰、赛车、水上运动、高尔夫、攀岩、轮滑等二三十项运动。既有竞技体育项目,也有传统体育的项目,但项目设施依然不够[28]。
相比之下,乡村的体育设施更少。虽然体育设施少,但没能阻挡群众对体育锻炼的狂热追求。对我国城乡群众体育活动调查发现,群众的主要活动项目依次为:气功占46.7%、健身操占38.1%、交谊舞占29.9%、武术占29.1%、秧歌占26.8%、广播操占16.8%、羽毛球占11.8%、门球占10.5%、网球占1.8%及其他。在这些活动中,74.8%常年保持不变,16.3%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6.6%随着潮流的变化而变化[4]。
总之,影响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增长的体育人口与体育设施缺乏之间的矛盾突出。但对我国群众体育设施投资发展的积极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大量的收入,多渠道的资金筹备,体育消费水平的上升和丰富的城乡体育活动项目等等。所以,在政策的扶持下,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引导作用,带动民间投资的进一步活跃与发展,运用多种形式与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体育设施的投资就能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局面。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群众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 赵原.现阶段我国城镇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08(2):105-107.
[3] 李竖锐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19-21.
[4] 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4-7.
[5] 黄继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利用之管见[J].中国体育科技,1999(1):44-46.
[6] 仝兆静,张铁刚.对新疆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投资现状的探讨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73-276.
[7] 邵义强,宋允清.广东省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和群众体育活动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5(1):77-79.
[8] 肖林鹏,袁玉涛,唐立慧.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8-20.
[9] 于振峰,叶伟,许高航.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3):23-25.
[10] 王杰,包建勋.浅析体育消费增长的可能性[J].财金贸易,2000(3):34-35.
[11] 朱伟莉,董海宇.“非典”前后杭州市居民体育活动状况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4(4):55-57.
[12] 中国大众体育.山西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350万[EB/OL].(2006-12-6)[2010-05-10].http://www.chinasfa.net/show/title.Asp?TID=4100.
[13] 刘小林.汝城掀健身热潮,参加锻炼人数达10万人次[EB/OL].(2007-10-12)[2010-05-12].http://news.sina.com.cn/o/.2007-10-12/214812717390s.shtml.
[14] 范天亮,张斯瑜,罗翔.以运动健身为时尚,重庆常参加锻炼人数1230万人 [EB/OL].(2007-04-25)[2010-05-15].http://sports.sohu.com/20070425/n249686800.shtml.
[15] 甘肃广播新闻中心.去年以来,我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90万人[EB/OL].(2009-01-31)[2010-05-15].http://www.gstv.com.cn/ZHDetail.Asp?ID=31731.
[16]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系统新疆地区数据 [R].2005.
[17] 钟天朗.上海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研究[J].体育科研,2006(3):20-22.
[18] 倪东业,张友平,刘永华,等.湖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06-309.
[19] 余万斌.成都市非商业体育场地建设现状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106-109.
[20] 王丽霞.山东省部分城乡健身群体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21] 熊萍.武汉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08(11):164-165.
[22] 孙翠琪,李芬兰,陈生琛.青海三江源地区城镇居民体育调查[J].体育文化导刊,2009(1):8-11.
[23] 史松涛.国内外体育经费来源渠道的比较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7,9:58-61.
[24] 植楠.世界一绝意大利足彩[EB/OL].(2001-8-10)[2010-05-13].http://sports.eastday.com.
[25] 倪刚.体育产业融资结构与方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15-18.
[26] 商林威.内江市社区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6):112-115.
[27] 裴立新.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与“体育生活化”可行性分析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9(1):11-16.
[28] 胡振宇.现代城市体育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