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梅
(淮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北 235000)
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的途径
刘素梅
(淮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北 235000)
刊物的质量主要取决它的思想内容和学术水平,不过其内容则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然而,当前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却令人堪忧,已经影响了它的出版质量和水平。我们认为,在科技期刊中,有时一个字、一个符号、一个数字的极小错误都会使文章的内容相差甚远,不仅令读者费解难懂,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相关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由此可看出,科技期刊的编校工作责任重大,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编校质量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目前,科技期刊在编校方面常出现的错误,除了有数字、标点符号用法,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量和单位的大小写、正斜体和黑白体,关键词等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题名和署名。文章的中文题目与英文题目不一致;与页眉中题名或署名不一致;署名与作者简介不一致;作者署名和工作单位的中英文不一致。
2.正文。正文中出现的错误形式多样,主要体现在:
引言,过多地介绍常识性知识,如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大篇幅地引证和评述文献中已有的成果;经常出现“国内外尚无报道”、“史无前例”、“奠定基础”等与主题无关的语言。
语言表达,存在着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当和病句,以及因字形相似或读音相近而造成的错字和别字,如实验与试验,启动与起动,必须与必需等。
图表问题,如有些刊物中图的栏目和表的栏目仍采用的是“量(单位)”的错误形式;表格中各行的数值,其有效位数不一致;表格的续表没有排表头,有错格现象;缺图题、表题;图文不一致。
3.参考文献不规范。文后参考文献与正文中标注的不相吻合;引用他人的观点、资料、方法和结论,但在参考文献中并未标注;书写不规范,没有执行国家的标准。
出现上述诸多编校错误,导致编校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究其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编辑的业务素质不过硬。由于多数编辑是“半路出家”,或是刚毕业的学生,还不熟悉现行法规和行业标准,而编校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了解当前最新的学术动态,还要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成为一个知识面较为广博的“杂家”。此外,多数编辑由于长期脱离科研和教学第一线,对专业知识了解和研究的深度不够,对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动向不能准确地把握,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另一方面是编辑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编校是一个繁琐而枯燥的过程,因而编辑很容易产生浮躁和厌倦心理,特别是不把编校工作当事业来追求,兴趣不大,因而总是不在状态之中;也有些编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不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价值,以致不能积极主动地钻研业务知识,工作中得过且过,缺乏应有的奉献精神。
还有一方面是“三校一读”制度没落实到实处。近年来,由于有些期刊编辑部的编制不足、人手较少,以及唯经济利益为上,忽视质量要求,缩短出版周期,不仅没有建立编校质量保证机制,而且对明确要求的“三校一读”制度也执行得不严格。
我们认为,针对当前科技期刊在编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途径来解决:
首先,提高编辑素质是前提
一要培养编辑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当前唯经济利益至上的大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甘于奉献,愿当铺路石,不计个人得失,而且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怕劳累繁琐,尤其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严谨态度和细致作风。
二要加强编辑业务能力的培养。由于科技期刊所刊论文涉及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故而编辑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编辑技能,良好的文字修养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编辑的工作质量决定着出版物的质量,而编辑业务能力则对编校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编辑部应高度重视对编辑的业务能力的培训,要制定系统全面的编辑培训制度,同时为编辑提供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使他们既能拓宽知识面,又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对于编辑来讲,年轻的编辑不但要虚心向有经验的老编辑学习,而且还应积极参加新闻出版总署和地方新闻出版局举办的讲座和培训,认真学习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很好地掌握期刊印发的质量考核,有效地处理文中的图表、文字、公式等问题,从而保证期刊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高的质量;对于老编辑来说,也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既要积极帮助新编辑成长,又要起带头模范作用。
其次,加强校对工作是关键
在编辑日常的校对工作中,一是强化“三校一读”制度。校对作为出版物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应引起编辑的高度重视。在日常的校对工作中,文章出现的错误很难一次消灭,因此坚持“三校三改”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各次校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根据笔者经验,一校出现错误较多,在这个环节上校对人员宜采用“点校法”,即将校样与作者原稿进行核对,编辑就一个标点、一个符号,逐字逐句地对照原稿进行校对,消灭文中较隐蔽的错误。二校,先对一校的校样“核红”,再对全文校对,发现编辑在一校中未发现的错误。三校,先从宏观来校对每篇文章,检查文章各段之间的衔接;文章层次是否标示准确;文章的题目和作者与书眉是否一致;文章的题目是否与目次相符,再对全文进行校对。如果文章出现错误较多,要相应增设校对的次数来提高编校的质量。
“一读”又称“通读”,是在三校基础上,脱离原稿通读清样,由专门通读发排样以求最后补漏的做法,具有全局性的特点。为能在通读时可以校出前几次校对时不易发现的问题,这就要求编辑在通读时更严格,更细致,这是保证期刊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程序。
二是加强编辑之间的互校。目前,许多期刊编辑部的校对与编辑工作并未分开,属于编校合一。编校合一的弊病是容易出现“校对盲点”和由于编辑对于自己多次编校的稿子失去新奇性,校对时注意力也会下降。其原因是编校工作不但辛苦而且单调繁琐,编校人员易疲劳,同时由于一个人反复编辑校对同一篇稿子时常会出现因为太熟悉而麻痹大意,而忽视一些看似很简单的错误。再者,经过三校后有些错误会出现在不起眼的地方,采用互校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错误。因此,在校对时,应该利用每个人对问题的敏感性不同,从一校开始就采用编辑互校。
三是请作者自校。作者自校不仅要校对论文的形式,而且重点要校对论文的内容,编辑对原稿编辑加工后请作者复查是提高编校质量避免差错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是作者自校可以降低差错率,由于科技期刊的论文通常专业性很强,又由于编辑本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对一些边缘交叉学科领域很难把握,因此在编辑加工中难免出现偏差,作者自校可以消除这样的差错;二是由于作者和编辑工作性质和知识面的不同,会使他们对文章的注意点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互补关系,有利于降低文章的出错率。
最后,强化规范意识是保障
在编校过程中,编辑应按照科技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对稿件进行规范处理。随着学科的发展,新的规范不断出现,因此无论是新编辑还是老编辑都应该定期参加编辑工作培训,透彻地理解新的规范并且能够前后贯通,并严格执行各类标准规范。科技期刊论文发表的目的就是公布和交流最新的科技成果,因此,除在内容上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外,在表达方式上还应该具有规范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对于论文的主干部分,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应给予高度重视,但对于相关的题目、作者及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层次标题、图表、页眉和参考文献等必须按照标准来规范,极力做到编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完善和准确。
责任编校 刘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