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俊, 张智明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广东广州 510500)
湖南省是一个多山多水的省份.湖南有着灵秀俊美的山水,荆楚文化的浓厚韵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湘鄂渝黔四省边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湘西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但是湘西确为国家培养出了大批的竞技体育人才.2004年雅典奥运会举重冠军杨霞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重冠军龙清泉都出自湘西.湖南在体育竞技水平之中在国内处于中上等水平,几乎每届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上都能看到湖南运动员的身影.特别是连续两届奥运会湖南湘西的举重运动员都能拿到奥运的金牌.而且杨霞与龙清泉都是身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运动员.湘西这个地处湖南西部的老少边穷少数民族地区能为国家培养出两位奥运冠军,这是一个值得全国体育人进行深思的问题.
科学的、合理的、系统化的科学选材是决定一种项目能否取得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湘西地区的举重教练都有着数十年丰富的执教经验,他们根据本地区所在人口的生理特点,进行运动选材.湖南湘西在云贵高原的东北边缘,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山地占湘西总面积的70%,是典型的山地区.湘西地域形态的总体轮廓是一个以山原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小平原,并向北西突出的弧形山区地貌.湘西地区高山延绵起伏,在山间还多分布石峰、洞穴和阴河,其地形十分之复杂.所以在湘西生活的居民,特别是青壮年其身体素质都高于常人.特别出行时要经常翻山越岭,在山路中长时间行走的关系,生活在湘西少数民族村寨的居民腿部肌肉都十分发达.举重运动中,对腿部力量的要求十分大,所以这就为举重运动选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1].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身高普遍较低.举重是对运动员身高要求较为严格的一个项目,身高过高会对运动员以后的训练与比赛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运动选材的先天性优势为湘西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培养出奥运冠军提供了一个保障.这也给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一个要把运动选材放在第一位的运动员培养方式.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是处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环境中.而正是因为经济不够发达的这一重要原因,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因为竞技体育的开展需要很高的经济投入,从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开销,训练器材的购买,训练的投入,都需要巨额的经费开支.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根本难以承受.但是开展竞技体育运动,为国家输送优秀运动人才这是每个地区都要执行的一项指标,所以在这种两难的选择面前,湖南湘西地区就结合自身的条件,合理地选择了举重作为该地区的优势项目进行重点发展,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因为举重是一项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来说,运动投入最少的项目,而且举重的从选材到训练都比较简单,适合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开展.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世界上的举重强国,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落后的国家[2].所以,湘西体育部门及领导能理智的看到问题的所在,并且结合自身优势,狠抓举重项目.这是值得许多民族地区的体育机构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中国现行的竞技体育运行机制中,往往忽略了对运动员进行德育教育.以至于许多有着优秀运动成绩的运动员在道德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特别是极个别运动员在他们结束自己的职业运动生涯后,在社会活动中做出了一些有违法律与伦理道德的事情.所以加强对运动员的德育教育是当今我国竞技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而对于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运动员来说,就更要加强运动员的德育教育.因为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德育教育体系十分薄弱.许多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德育教育十分有限,特别是对于从小就参加竞技体育训练,读书较少的运动员来说更是如此.德育教育的缺失不仅影响运动员的人格发展,同时对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也有直接的影响.而湖南湘西体育部门与领导就认识到了这一关键问题.湘西体育部门一直都把运动员的德育教育放在运动员整体培养的首位.对运动员进行德育教育,让运动员的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集体主义精神、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等.完善运动员的人格,让运动员通过竞技体育的磨练而变为一个高尚的人[3].其实竞技体育是一种人性与身体双重修炼的过程.但是我国的一些体育机构与部门过份追求名次与奖牌,损害运动员的个人利益.对运动员进行单纯的、机械的身体练习,造成了一些运动员人格上的缺失.这其实是一种“兽性”修炼的过程,而非是竞技体育真谛中的“人性”修炼.
湘西体育部门及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德育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湘西体育运动学校走出的两位奥运冠军:龙清泉与杨霞,他们除了拥有超强的运动能力外,同时也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龙清泉是北京奥运会获得金牌中,仅有的几位少数民族运动员之一.龙清泉在湘西州体校进行训练的时候,不光得到了运动成绩的提升,同时德育思想也在州体校的培养下,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使龙清泉在具备了雄厚的举重实力的同时,也具备了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也正是因为湘西州体校的前期思想道德教育,才使得龙清泉能在竞技体育这条独木桥上走得更远.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思想道德品质有着直接的关系[4].如果一名运动员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要想原有的运动成绩上取得突破是一项很难的事情.因为情商也是影响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湘西州体校对龙清泉的德育教育培养,龙清泉也不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绩.湘西州体育运动学校既然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但是为了能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培养,营造了一个非常的德育训练环境对运动员进行熏陶与教育,使运动员获得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湘西州体育部门,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的这一弱点,并且着力去解决问题,为国家输送了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这是许多少数民族体育部门的一个重要典范.
综合素质是指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它大体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等五大块.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尤其是当前人类即将迈入知识经济社会,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为迫切.对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已经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其中就包括从事竞技体育运动员.
其实通过对国外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行调查后发现,国外的优秀高水平运动员都具有了很高的综合素质,这与国外运动员的培养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都没有官方的体育组织,而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大都是有着固定社会工作与稳定收入的人群.如医生,警察,大学教师,工程师,业余演员等.他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而很多人训练经费都是自掏腰包.他们从事竞技体育训练与比赛的目只是为了自己的爱好与追求和对身体极限的挑战.他们都受到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其自身也具备了很高的综合素质,所以他们能利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经费,去创造出好于专业运动员的优异成绩.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比赛成绩的好坏,如果一名知识匮乏,心理素质较低的运动员,其运动成绩很难提高,如果是一名有着丰富知识储备与文化内涵的运动员,那么他能更好的对自己从事的项目就会有着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专项成绩,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5].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把体育的发展战略已经由原来的体育大国改为向体育强国方向迈进.国家已经认识到了中国的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以至于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在退役以后,很难融入社会中去.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加强了对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便于增加运动员的社会生存能力.因为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普遍较为落后,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相对薄弱.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湘西州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运动员的时候,就看到了问题的所在,特别是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运动员来说,他们在受到的基础教育程度本身就比其他地区差,再加上进入专业运动队后,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竞技体育的训练[6].所以,湘西州体校在狠抓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同时,对全面发展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体校培养出的运动员不仅具备优秀的竞技能力,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即使运动员退役后,走向社会,他们也完全有能力去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
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源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高低.龙清泉,从湘西的群山峻岭中走出的奥运冠军.在比赛场上,龙清泉给观众和对手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超强的实力,而是他那自信的微笑.龙清泉在比赛场上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对手和多么不利的局面,龙清泉总是会以自信的微笑去面对这一切,并且克服困难,战胜对手.采用加强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是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培养出优秀运动员的关键所在.
对于处在老少边穷少数民族地区的湘西州体校,能为国家培养出两位奥运冠军,并且输送了大批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这不得不值得人们思考,特别是同样身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机构来说.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民族分布较为广泛.因为特殊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一般都聚居于远离城市经济圈,且多山多水的地区.所以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经济都较为落后.面对如此情况,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机构就要克服本地区的困难,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要做到利用最少的经费,培养出最优秀的运动员.湘西州体育机构在这方面就做得十分合理,利用了举重这一简单而且投入较少的运动,作为重点项目.而且在主抓运动员训练的同时,湘西州体校还加强了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让运动员得到全面的发展.这种全面发展运动员的方式也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一个重要步骤.湘西州体校给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应如何去培养运动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
[1]赵杰,谭广.湖南省青少年业余田径训练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 [J].怀化学院学报,2009,(11):69-71.
[2]任李成.田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新思考——选材,育才,输送 [J].运动,2010,(3):54-55.
[3]杨吉兴.五省际边境区域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探论 [J].怀化学院学报,2010,(1):129-131.
[4]东芬.我国青少年体育贫困的成因分析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27-29.
[5]徐泉森,宋彩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特点研究 [J].搏击·武术科学,2009,(9):79-81.
[6]郜建海.青海牧区学校体育发展特点及对策研究 [D].青海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