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分析

2010-08-15 00:50徐红梅李小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14期
关键词:果业果农产业化

□文/徐红梅 李小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分工合作能够极大地推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这一理论已被人类实践反复印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虽然目前许多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但农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仍严重滞后,传统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模式仍在一些地方占据统治地位。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打破传统农业的封闭经营模式,通过推进农业领域的分工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来改变落后的生产面貌。

一、马克思的分工协作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协作与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马克思指出,协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

(一)协作克服了个体生产者的能力局限。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的能力需要而言,个体的人无论有多么能干,劳动能力总是有限的,不能胜任所有工种工序的需要。但当许多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团体的劳动能力就会极大地增强,会克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局限。对此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骑兵连做战为例进行说明。“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单靠个人的能力,不但劳动范围有限,劳动生产效率也很低。当个体的劳动主体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完成时,不但完成的质量低下,也难以发挥个体的优势和专长。因此,分工合作,将众多的工序交给许多人去做,个体劳动者只从事专业化的某一环节,必将有效克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局限,使劳动者可以更加专注有效地投入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劳动生产率会极大地提高。

(二)分工协作创造了一种全新、高水平的劳动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相对于个人的劳动能力而言,多人的分工协作不但会摆脱个人的局限性,而且劳动者在分工合作环境中进行生产劳动的效率远比单独的劳动行为高得多。“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因为劳动过程是复杂的,只要有大量的人共同劳动,就可以把不同的操作分给不同的人,因而可以同时进行这些操作,这样就可以缩短制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古代亚洲人、埃及人、伊特剌斯坎人等等的庞大建筑,显示了简单协作的巨大作用。”

从整体的角度看,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劳动者若连接起来,分工协作,可以创造一种全新的生产力,能够完成的工作具有无限可能性。今天人类一切惊人的文明成果,都是在全体人类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完成的,都不是少数人的努力可以达成的,分工协作本身创造了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二、马克思分工协作理论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分工协作的观点不但对当时工厂作业时代有重要意义,即使今天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也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一直维系着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这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使农民不但要以有限的人力、物力、技术力量进行多工序的农业耕作,还要承担因自然灾害、市场变化带来的种种风险。这种农户独立完成农业作业多环节的模式已超过了农户能力可以承担的范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农业本身是由多环节、多链条组成大的产业组织。比如,农业的产前链包括种苗培育、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产中环节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减灾、农业金融、保险等服务部门的服务;农业产后链包括农产品的采摘、包装、销售、运输、加工等诸多环节。农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如此庞大的产业体系对于农业经营的要求非常高,已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可以满足的,解决的关键就是采用分工协作的方法,对于农业而言就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农户与农业合作社、大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合,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模式,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从单个农户的经营活动中分离出去,农户只负责专业的生产环节,其余产业环节由合作社、专业化市场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部门完成,解决农户因为要独自承担农业诸多环节而产生的一系列难题,并通过产业组织整体作用的发挥极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正符合了马克思倡导的分工协作思想,代表了今天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三、推行农业产业化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积极影响

通过推行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在产前的生产资料生产和采购环节,可以降低个体农户采购生产资料的风险。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之前首先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然而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专业性,使得农户在鉴别生产资料的优劣方面非常弱势,常常出现购买假农资现象的发生,甚至导致部分地区农业绝收现象的发生。这种分散化的市场行为,也加重了一些农资企业的投机心理,无助于农资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分散化的购买行为,也使得农户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时的议价能力很低,无法获得具有性价比优势的生产资料。一些农户就采取购买低质低价生产资料的方法来降低经营成本,产生了经营中的许多问题,影响了农产品品质的提升。

而通过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将农户组织起来,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生产资料的采购活动,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不但合作社的议价能力极大提高,帮助农户降低成本,还能赢得生产厂商积极的售后服务,并且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激励及约束厂商形成规范化的经营行为,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商的经营素质。

(二)在产中阶段,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可以将长期以来农户自己需要承担的生产技术、资金等问题逐一解决

1、技术扶持。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只有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才有可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目前,市场化的要求使得农户单凭经验及民间传授的方式无法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而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比较低的农户自己掌握先进种植技术的能力有限,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了保证农产品收购的货源质量,会通过向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及产中的技术服务,保障生产品质。目前,汇源果汁、双汇火腿肠等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就采用了这样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户有限的生产技术能力通过大公司的协助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在农户+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中,合作社会统一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专业指导,能够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品质。

2、资金帮助。农业生产周期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生产投入。农业生产经营时常面临的自然灾害及市场风险决定了农业生产需要较高的投入,然而目前农户有限的资金是无法保证农业生产需要的。

农户获得资金最好的渠道是来自金融机构。但由于农户信贷能力弱,信贷活动分散,使得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的动力往往不足。而通过将农户纳入农业合作社,会有效增强农户的信贷能力。第一,通过加入农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还款能力提高,可增强信贷能力;第二,合作社的建立为金融机构进行农业信贷活动搭建了有效平台,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可以直接通过合作社进行,信贷对象信贷能力的评价及贷款的发放可以直接通过合作社的平台进行,进而实现对广大农户信贷的支持,同时也避免了金融机构与分散农户打交道产生的种种问题。

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公司依托自己强大的信贷优势,通过公司担保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所需的贷款,也是有效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

3、农业产后环节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的产后环节涉及到农产品的包装、销售、加工、运输等问题,直接与农民的增收有关。然而,在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下,农户自己要承担上述职能,导致农产品产后环节的低效运行,需要有专业的机构来承担相应的职能,而无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还是公司+农户的模式,都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里,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农产品的采摘、分拣、包装,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甚至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使得农产品的销售收益大幅度提高。合作社的整体销售,使其在收购时节的议价能力极大提高,有效保障了农户经济利益的实现,使农民不再为农产品卖难而伤脑筋。在公司+农户的模式中,大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会收购与其签约农户的农产品,并进行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无论何种方式,都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总之,分散化的农业经营非常需要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协作模式。这样可以克服单个农户经营的局限性,发挥产业化运作的力量,从而创造单个农户经营无法创造的奇迹。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所在,陕西苹果产业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

四、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全国果品生产大省、加工大省,目前陕西水果人均占有量236公斤,居全国第一,在全国水果业的位次跃升为第4位。果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对于地方财政及果农增收的贡献都十分明显。2006年陕西果业增加值达到84亿元,苹果基地县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元以上,占纯收入的75%左右。全省3,600万人口中,大约有1,000多万人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果品生产经营。目前,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

(一)地方政府及中央部委大力支持陕西果业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果业的发展,他们在全国带头成立了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对果业经营实行统一管理。省政府还不断拿出专项资金对省级苹果示范园套袋和果园耕作机械实行补贴,对龙头企业实行贷款贴息、出口奖励等政策,培育了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二)优质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陕西非常重视对优质果业基地的建设。通过调整果品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扩大了果业优生区建设规模,加大了对果品产业链关键环节如良种繁育、苹果标准化示范园、出口基地的建设力度。以苹果为例,迄今陕西省基地县苹果面积达到82%,占其苹果总产量的88.4%。

(三)建立果业质量追溯体系。为了确保果品的质量,陕西一些地区的果业协会率先在全国对果品建立了“二维码”质量追溯体系,利用红外线识别器就可以查到苹果主人的照片、生产地址、产量,以及化肥使用情况等,实现了有效的质量保证。由于对该技术的引进,目前陕西铜川的公权苹果专业合作社获得了世界银行的1,600万元农业贷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苹果领“身份证”的机构。

(四)实施苹果原产地保护政策,打造陕西苹果知名品牌。为保护陕西苹果的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树立陕西苹果的整体良好形象,陕西省政府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陕西苹果原产地保护,于2003年9月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获保护苹果面积达26.7万公顷,成为中国原产地产品保护范围最大的产品。

(五)在果品营销方面,陕西着重全力打造果业营销产业链,推动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陕西果区兴起了建设果品贮藏库的热潮,全省果品贮藏能力达到260万吨,新增30万吨。为做大果业产业,陕西还在白水县组建了全国最大的苹果物流中心,统一品牌、标准、包装、价格、销售,大大整合了苹果基地的资源,使优质果的价格每公斤提高了3~5元,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该物流中心入股农户达到2万户,辐射渭南、铜川、延安三市15个果业基地县364万亩果园。

(六)不断扩大果业出口创汇能力。为帮果业做大做强,陕西不断扩大果业出口创汇能力,2006年陕西企业自营出口果品35.94万吨,创汇3.08亿美元,果品出口创汇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81%。自2004年以来,陕西省果品的出口值在以每年1亿美元的速度增长。

(七)在产业组织上,陕西注重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自2007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陕西积极加大组建果业合作社的步伐,已组建上百家果业合作社,并以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为单位,对果品生产基地建管并重,指导果农严格执行基地生产标准,重视果园生产投入,使陕西果业在农业产业组织的带领下更加有序地发展。

虽然目前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仍比较低,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分散化种植的问题仍比较严重;加入合作社的果农比例较少;许多合作社的规模小,资金有限,对农户的带领能力不足;优质果业的生产基地不能满足收购企业的需要,经常出现优质果源供应不足的情况;大多数果业的营销仍处于低水平状态,没有发挥产业组织的效应;对果业的农业金融扶持不到位,等等。只有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五、推进陕西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果农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农业生产责任制成功解决了果农生产积极性的问题,但无法解决个体果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果农的分散经营必使其与统一的市场之间缺少必要的纽带,从生产资料、病虫防治、果园技术及产品销售等环节都缺乏科学指导和监督,生产成本加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因此,需要积极组织果农加入果业合作社,提高果农产业化组织程度。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加大对果农参加合作社的宣传及组建力度。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地区合作社的建设仍是空白,需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向果农宣传有关合作社的理念,帮助果农组建并加入果业合作社;其次,要积极扶持果业合作社的工作。果业合作社的建立属于新生事物,许多合作社无论从经验、经费、人力等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需要得到有关合作社人员培训及工作经验的扶持。政府部门应设立专职机构负责对合作社成员的培训,并邀请专业人士、企业代表、合作社活动有成功经验的人士进行经验传授及培训活动;再次,要加强对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合作社工作开展初期,急需一定的启动资金,对于西部的合作社而言,通过农民入股筹集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难以维持合作社的正常运营,需要有关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提供及时到位的资金扶持。目前,陕西省政府已拨出专款对合作社进行扶持,但由于资金有限,只能对少数合作社进行扶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二)要加强对果业合作社的整合力度。2007年我国第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之后,陕西省已成立了上百家果业合作社,大部分都属于规模小、资源有限的合作社,难以有效带动果农致富。由于合作社规模小并分散,导致各合作社之间缺乏相互的合作,不利于陕西果业整体优势的发挥,需要有关部门整合合作社的力量,组建区域级或省级的合作社,将省内的果业资源统筹经营,将陕西果业作为一个统一形象向外打出,避免出现目前的各自为政、品牌遍地开花、恶性竞争严重,甚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使外地客商无所适从的现象。山东的苹果资源并没有陕西优越,之所以能够跑到陕西前头去,就是因为他们成功地通过省级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果茶站”扶持了全省的果业生产。目前陕西经济合作组织也不少,但缺乏一个类似于山东“果茶站”一样的在省内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大对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随着果业产业化发展的日益加速,果农与外界联系沟通的程度不断提高,对于包括农村道路、通讯、宣传、商业服务等配套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急需得到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积极改善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果业发展的外在环境。

(四)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带动生产基地,由龙头企业把产供销、果工农管到底,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各级政府要加大果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扶持力度,通过下拨专项资金,给企业提供无息、低息专项贷款、贴息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方式,对企业购买与果品贮藏、加工有关的关键设备、技术予以支持,并加大对龙头企业信息担保体系的建立工作,解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的问题,并对果品出口企业给予专项补贴,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增强政府对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鉴于果业在陕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果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果业大型市场体系、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完善果业科技培训推广体系、完善果业合作社的发展等。目前,陕西政府已为扶持陕西果业的发展付出了许多心血,但一旦陕西的果业腾飞起来,果业的发展就会反哺社会及政府,可以增强政府的财政能力,并有效实现农民增收。

总之,分工协作理论说明了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农业产业化的有力实践也印证了分工协作理论的科学性。苹果产业是关乎陕西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产业,只有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才能把陕西果业真正做强。希望全社会有关部门都能携手将这项关乎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做大做强。

[1]李军朝.陕西苹果人均174公斤.商务部要当陕西苹果推销员[N].西安晚报,2007.9.12.

[2]王圣学.陕西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郝文强.陕西果业生产考察报告[J].烟台果树,2005.1.

[4]赵贵宝.农业国际化与陕西苹果产业的国际化发展[J].理论导刊,2006.2.

猜你喜欢
果业果农产业化
樱桃红了,果农笑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专家当保姆 果农心里稳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流翔高钙为果农把脉支招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发挥近郊优势 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红山区果业发展
忻府区果业发展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