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君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083)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英语精读是英语专业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等。该课程“强调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1]。然而,由于传统精读课还习惯于花较多时间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点的讲解,缺乏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有效指导,忽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社会性、态度、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学生语言练习机会较少,学习较为被动,因而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薄弱,学习效率低,收获甚微。
现代教学设计策略提倡实现“多边”、“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作为主要技能课的精读课应摆脱传统授课模式下“教师满堂灌,学生反应慢”的缺陷。通过尝试以精读课文主题建构口语活动主题,不仅可以改进精读课被动、低效的局面,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口语技能与素质的提高同样也主要在“学”而不在‘教’”[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具体表现为:要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双向、多向交流。口语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该单元所学内容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掌握和运用知识。笔者拟在本研究中结合自己精读课和口语课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中所作的观察和思考对如何提高精读课和口语课的教学效率并最终实现双赢进行探讨。
当代外语教学的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新的语言符号系统,包括既掌握语言知识又掌握语用能力。掌握一种新的符号系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接收等步骤构成。分解开来看,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包含着呈现→输入→操作→输出等这样一个完整的程序。“呈现”是指教师向学生呈现新的语言材料或语言知识。“输入”是指学生将教师呈现的语言材料或知识信息输进大脑里。“操作”是学生对输入大脑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运作。“输出”是指学生用接收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作出反馈的步骤。“输出”(口语活动的内容)和“输入”(笔语记载的内容)是基本相同的。这就是说,口笔语可以使用统一的语言材料,即使用同样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口语训练和笔语训练之间能产生相辅相成的作用。
现代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是教师认真分析材料、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教科书中,由于教科书的编排和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它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必须经过教师的再选择、再组织、再加工,才能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由死材料变为活知识,并最终有效地内化为学生掌握的知识。然而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学生往往注重对故事情节或文本字面意义的理解,而忽略了比这更为重要的内涵理解,因此教师应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设计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常识、推理能力及通过阅读该文本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各项信息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该文本内涵”[3]342,这是从事有效阅读所需的重要技能,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训练。在学生周密思考、理解了全文的内容并明确了文章中心思想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和思考的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并发掘出作者可以传达而又未直接表述的信息。
研究表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一个真实的文本仅被当做教学练习之用,那么其真实性及其引发的阅读动机就可能丧失”[3]118。而实现文本真实性,保持阅读动机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由教师设计一些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对已读的课文进行讨论和分析。“这种活动能引起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及相关知识的认真思考,并促使他们积极应用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尝试解决教师为配合教学而设计的简单任务,以实现阅读的最终目的”[3]119。
(一)符合语言学科特点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基础课程,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难较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情景的问题,即在应用汉语的环境下学习作为外语的英语(EFL)”[4]。以精读课文内容为依托的自然语境有助于营造真实语境。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各种真实的、开放的、有意义的主题,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学习情景。这种将学习活动置于各种真实交际环境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促进主动建构
将当堂精讲精练的课文内容作为学习的刺激物,学生被置于一个个真实的情景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切,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由问题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并激发其使用先前知识、搜寻建构问题相关的知识”[5]。为了完成口语任务,学生需要自我激励、作独立的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应用新建构的知识完成与主题相关话题,并在准备呈现的过程中进行监控和反思,这一切都有助于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学生在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后,以多种口语活动形式呈现,这样学生之间会乐于彼此进行交流、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实现知识内化
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释有关的问题;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而以精读课文内容为背景挖掘其中的形象因素和情感因素,“为教学活动创造特定的氛围,使师生在生动形象的、活灵活现的环境中进行情感的交流”[6]。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外语,会使学生精神为之大振,促进学生将新习得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地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提高语言输入质量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活动是听话人与说话人之间相互进行信息输入和输出的交流过程。学习外语首先要有足够的输入量,在输入足够的语言材料和积累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再内化语法规则和使用语言规则进行释义活动,然后才能进行输出。可见语言的输出有赖于语言的输入,所以口语训练首先要解决输入语言的问题。传统的精读课过分强调紧扣一套教材逐词逐句细嚼慢咽,输入的语言材料很少,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语法和语言点,没有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没有输入足够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学生就不可能输出语言材料和信息。因此,外语教学要增加语言材料与信息的量(即增加听、读的语言材料和信息),从而增大学生语言输出的数量并且提高其质量。
结合精读课上进行口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实践的过程要素分为呈现主题情境、分析评价主题情境、总结讨论和综合评价四个环节。笔者以《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7]第六单元“Every 23 Minutes”为例,简单阐述这四个环节的实施过程:
(一)呈现主题情境
呈现主题情境可以有多种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授课内容主题灵活选择最有效的途径,包括补充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字资料,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音频、视频等资料给学生传递生动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环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语言环境,运用和扩展通过精读方式习得的语言。
这里介绍笔者对“Every 23 Minutes”一单元主题情境呈现的过程,首先该单元主课文讲解的是根据一项调查,在美国每 23分钟就有一起因酒后驾车而发生的车祸,课文中有一处语言虽然很简短,但是却呈现出极大的反差 ,“A wedding,followed by a funeral”,在此处 ,教师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婚礼和葬礼的不同场景以及相应产生的情绪;在精讲全篇课文之后,学生们在情绪上已经受到了主题情境的影响,显出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担忧和不满。紧接着,教师播放了一段转自CNN的视频,该段视频是关于一次车祸如何使一个原本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的报道,16岁的女儿被一个醉鬼撞出几十米开外,父母无法面对这样的惨剧,甚至无法面对彼此。学生们在观看了这段视频后,个个义愤填膺,有些女孩子甚至掉下眼泪,这正是恰当的时候,教师提出本课口语活动的主题:“If it were you”,这里的“you”可以是主题中的任何一个人,可以是被撞的人,可以是醉酒撞人者,可以是受害者的亲属,要求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叙述对此事件的感受以及提出建议以避免不幸的再次发生。然后教师将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个组,每组 5~6人,分组是要注意角色的相互搭配,这样确保各组中会有不同的视角和更丰富的语言资源。要求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然后各组推荐一个人作总结发言。小组活动是英语口语教学的主要活动,它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知识、学习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
(二)分析讨论主题情境
学习目标确定后,小组成员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最易受语言能力的限制,无法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同时,由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必要。但是,教师在给予学生帮助的时候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而应鼓励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作不同角度的思考,启发他们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或者把自己真实地再现于情境之中,学生的感受深刻了,自然也就有所可言了。特别是针对类似“Every 23 Minutes”这样的主题,有的学生总会感觉这样的事情离自己太远,这时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问,比如问问他们“Do you enjoying having fun?”学生们一定会回答喜欢。那么再问:“Having fun Means you do not lie in your bed all the ti Me.You need to Move.Yet once you step out of the school gate,you will be one part of the already2too2heavy traffic.God knowswhatπs going to happen!”这样的引导不仅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主题情境,更会督促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谁都不愿意成为不幸的受害者。
(三)分享小组心得
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各小组会逐渐形成对主题情境的认识,小组分别对各自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总结,并通过 presentation的形式相互交流。在处理“Every 23 Minutes”这一单元时,各小组在讨论主题,详细记录笔记之后,选派一位代表上台作陈述发言,讲述本小组对该主题的种种看法和认识。在各小组代表发言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对观点的是非、语言形式的错误一般不主动参与意见。另外,为了达到进一步强化精读课文的知识和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在小组分享交流之后,看到学生们都在主题情境所设定的情绪之中,便限定 5分钟时间让学生写一篇W I LL,也就是遗嘱,要求学生把自己设定为课文插图中出事车辆中的受害者,并告诉他们这是生命中的最后 5分钟,对他们最爱的人说出最想说的话,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对这一随堂小作业学生们并没有感到特别突然,相反,他们一个个都很认真地准备好纸笔,皱着眉头,若有所思地开始写下自己这一生的最后几句话。课堂随机调整教学计划,有时候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在布置了写作W I LL的任务之后,班上一名女同学面露十分无奈和痛苦的表情,教师赶忙走过去问询,这名学生说:“ My goodness!Today is My birthday!”这真是意想之外的,但教师对她讲:“Then such feeling of lost can be More i Mpressive to you.”学生有这样的反应说明他们在真实地感受主题,因为对课文主题的口头交际和描绘使语言成为活的语言,学习外语就要学习活的语言,口语才是活的语言的本质体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容”与“情”的自然结合,学生在交际中说真话,表达真实情意,才使得语言学习形成真实的交际。
(四)综合概括点评
综合概括点评是口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整个过程的结束,也是下次主题活动的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材为本的,把对于教材规定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估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现代课堂教学评价不应该只是评价学生认知的发展,同样也要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意志、态度的发展”[8]。这里所指的综合过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分析给予肯定,对学生片面的观点予以指出;过程中,其实教师在从生活态度、人生观方面给学生以宏观的引导,这会帮助学生获得受益终身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把讨论的问题中牵涉的语言点作一个提纲挈领的回顾,这样通过口语讲述及使用所学过的新知识,就可以很快地将输入知识转变为输出,讲所学新语汇转变为复用词汇[9],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掌握这一表达法的运用。
总之,根据精读课文主题内容设计口语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提高其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有必要指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适应、接受、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持之以恒;要关注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小组活动的部分同学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做积极的学习者;要多和学生交流,及时修改、完善教学方案,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话题的实效性,有效地通过设计口语主题活动提高精读课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1]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 [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8).
[2]Har Mer,J.How to teach English[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Bloor, M.So Me approaches to the design of reading courses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RFL,1985,3(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4]罗永合.运用 PBL模式优化七年制医学教育英语听说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7,(2).
[5]周桂珍.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6]吴进业,花清亮.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 [ 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7]21世纪大学英语 [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32.
[9]郭浩儒,等.外语与外语教学[ 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