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方言中的词缀现象

2010-08-15 00:45张华娜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儿化组词后缀

张华娜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梁山方言中的词缀现象

张华娜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梁山方言中的词缀很丰富,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而且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尤其是名词加词缀、动词加词缀、形容词加词缀等,这些实词加上词缀后形成了很多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方言词汇。

梁山方言;词缀

梁山县地处鲁西南地区,位于山东泰安、济宁、菏泽和河南的濮阳四地市的交界处。梁山方言内部比较复杂,表现不很一致。因为梁山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但从山东方言内部来看,它东部属于西鲁片,西部属于西齐片,二者分歧也相当大。本文描述的主要是梁山地区西鲁片的词缀现象。

梁山方言通过附加词缀的方式形成了很多新词,或是变换了音节形式或是改变了词性或是具有了某种附加意义。笔者将着重从名词加词缀、动词加词缀和形容词加词缀三个方面总结一下梁山方言中的词缀现象。

一、名词加词缀

名词后面多是加后缀,而且加词缀后词性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表达上感情色彩较浓。

(一)名词带后缀“巴子”,常常含有贬义,带有侮辱性的感情色彩。如:

瘸巴子(腿瘸的人) 宰巴子(屠夫)

结巴子(口吃的人) 拖巴子(瘫痪的人)

例句:就他那个瘸巴子样,还能揍啥?

(二)名词带后缀“家”,常用在“人”的后面,表示一种大的分类,多指一个整体,如:

男人家 妇女家 小孩家 大人家

例句:大人家拉呱,小孩家别插嘴!

(三)名词后缀“头”,有两种情况。头1读轻声,且常常儿化,不仅可以用在

名词后面,还可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词根后面,构成名词。如:

砖头(砖块) 猪头(猪头肉) 准头儿(准确性)

吃头儿(吃的东西,或指零食)看头儿(值得看的东西)

想头儿(想的东西) 盼头儿

头2读原调。带后缀“头2”的词多指具有某种特性的人,且含有贬义色彩。例如:

败坏头(败家子儿) 绝户头(无儿子的老人)

拧筋头(特别倔强、固执的人) 甲鱼头(指不爱说话,不善与人交流的人)

拐孤头(爱挑剔、不好相处的人,常用来形容长辈不公正地对待晚辈)

(四)名词前也有加前缀的现象,如 “老”常用在一些名词前面,也常常具有很浓的贬义,多是骂人时的粗语。如:

老熊黄子 老蹩种 老绝户;

老孬种 老家伙 老熊 老坏种 老别种

“家”在梁山方言中也可以做前缀,用在方位名词的前面,又形成了新的方位词。如:

家前 家后 家东 家西 家北

“家前”即“南面”,但不说“家南”。这里的“家”一般是以 “家”所在的村庄或是“家”周围的一片区域为参照点来说的,也就是“‘家’的南面”、“‘家’的东面”的意思。

二、动词加后缀

动词后面也多是加后缀,并且加上词缀后多具有了新的意义,与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把常见的几类归纳如下:

(一)动词+巴:

团巴 捏巴 揉巴 拉巴:①翻弄东西②养育孩子

团巴团巴 捏巴捏巴 揉巴揉巴 挑巴挑巴

“动词+巴”常表示对动作的要求不那么严格,不要求动作的程度,表现了动作的轻松和随意。当变成ABAB重叠式时,有重复要做某个表示轻量和随意的动作的意义。“巴”常轻读。例如:

A.你打巴打巴衣裳。

B.把面再团巴团巴。

(二)动词+弄:

倒弄 摆弄 动弄 翻弄 搓弄

胡弄(欺骗) 撮弄(挑拨离间)

“动词+弄”在多数情况下含有贬义色彩,有责备的语气,表示出了对动作的不认同。例如:

A.你又动弄啥哩?

B.别胡弄人了,就是你撮弄着人家吵架了。

在这两个句子里,A句的感情不强烈,代表了多数“动词+弄”式的特点,而且“弄“读轻声。但B句的感情就很强烈,“弄”的读音也较重。

(三)动词+达:

蹦达 跳达 摔达 拍达 划达

[zou]达(抽打) 呼达(拍打)

逛达 溜达 掂达 (掂量) 颠达(颠)

“动词+达”可以转换成ABAB式,和“动词+巴”相似。“达”也轻读。

(四)动词+量:

拇量 思量 试量 端量 掂量 打量

“动词+量”式和它的ABAB的重叠形式使用都很广泛。例如:

A.你这个事你己己掂量着办呗!

B.你拇量拇量吧,到底该咋咋办法?

(五)动词+拉:

模拉(摸) 扒拉(翻东西) 胡拉 不拉 数[su]拉

“动词+拉”所构成的动词多表示不规则的或者重复的动作。如:

A.他模拉了两把小孩的头。

B.把地上的豆子都胡拉起来。(把地上的豆子都拣起来)

C.给个老妈妈似哩,成天介数拉人家。

(六)动词+么:

缠么(纠缠) 恶么(恶意中伤) 挤么(排挤)

捞么(以不正当手段获取钱财) 揉么(折磨) 粘么(相当于“缠么”)

“动词+么”式动词不多,但使用普遍,常含有较强烈的感情,多做贬义词。例如:

A.她多会粘么人不哩。

(七)动词+悠:

搓悠 晃悠 团悠 逛悠 转悠

“动词+悠”式词语使动作具有了无意识的或者强度不大、重复持续的附加意义。

“动词+后缀”中有很大一部分词是表现动作的轻松随意,或是不规则的动作形式,对动作的强度不作要求,如:拍达拍达、拇量拇量、揉巴、胡拉等;“动词+后缀”中还有一部分词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大多是贬义的,如:缠么、挤么、胡弄、撮弄等。

三、形容词+词缀

梁山话中的形容词很丰富,加词缀的现象非常多,而且形容词加上词缀后很有特点。

(一)梁山话中的形容词加前缀的现象:

1.“老”作形容词前缀,常和表示积极意义的语素组词。组词后有加强语气、强调的作用,有“很+形容词”的意义。如:

老高 老胖 老长 老厚 老远 老大 老些(很多)

例句:

A.他那老高的个子,可不矮。

B.那地方老远哩。

2.[zɘŋ]作形容词前缀,只和表示消极意义的单音节语素组词,比“很”表示的程度还要深。如:

[zɘŋ]薄 [zɘŋ]细

梁山话中的形容词加前缀后具有强调、加强语气的作用。

(二)形容词+后缀

“形容词+后缀”在梁山话中使用很广泛,词缀也很丰富,并且后面都有助词“的”。形容词加上词缀后并没有改变它的词性,而且使形容词与词缀的结合具有了一些新的附加意义,音节的韵律感也很强。下面一一例举。

1.形容词+AB的:

1.1 形容词+不即(儿)的:“形容词+不即”表示“有那么一点儿……”的意思,常表示不是让人喜欢的感觉。并且都可以儿化,但儿化后感情发生变化,不喜欢的感觉变淡,而且甚至有的还可表示喜欢的感觉。如:

甜不即(儿)的 咸不即(儿)的

黑不即(儿)的 白不即(儿)的 潮不即(儿)的

大不即(儿)的(形容人的架子大,比较傲慢的样子)

傻不即(儿)的 楞不即(儿)的(形容人做事蛮横,冲动)

癞不即(儿)的(形容人精神状态不好)

[niai] 不即(儿)的(形容人精神状态不好)

其中,“甜、咸、黑、潮”等都是表示感觉的,如味觉、视觉、触觉等,加上“不即”表示不喜欢或不舒服,但是儿化后就可以有点表示喜欢的意思。“楞、傻、横、癞”等都是表示人的状态或品质不让人喜欢,即使儿化后还是如此,只是语气变淡了些。

1.2 形容词+不拉的:表示“很……”的意思。

馋不拉的 苦不拉的 酸不拉的

1.3 形容词+不索的:

甜不索的 苦不索的 咸不索的

“不索的”主要是和几个表示味觉的形容词连用,表示味道不对。在生活中人们还把“甜不索的”、“苦不索的”这对反义词引申了,用来表示人的“高兴”和 “不高兴”,但都含有贬义:

A.你看你苦不索的个脸,谁咋咋你了?

B.看他甜不索的个样,有啥好事?

1.4 形容词+滋(古)歪的:常和一些表示味觉或触觉的形容词连用,表示这种状态不让人喜欢或超出人们接受的范围。例如:

粘滋歪的 甜滋歪的 腻古歪的 粘古歪的

1.5 形容词+不粗的:具有了表示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感觉的附加意义。如:

粘不粗的 滑不粗的 黑不粗的 白不粗的 冷不粗的

1.6 形容词+古(不)丁的:表示“猛的一下子”,例如:

冷不丁的 猛不丁的 猛古丁的

2.形容词+ABB的:这一类词语相对较少,而且也多是由“形容词+AB的”转化来的。例如:

2.1 形容词+不即即的:表示的情感比“形容词+不即的”程度深了一些。如:

甜不即即的 傻不即即的 黄不即即的

灰不即即的 癞不即即的

2.2 形容词+不索索的:也是在表达程度上比与“形容词+不索的”深了一些。如:

甜不索索的 咸不索索的

2.3 形容词+鼓囊囊的:表示事物外在的一种状态。如:

软鼓囊囊的 胖鼓囊囊的

鼓鼓囊囊的(也用来形容人心里憋闷)

3.形容词+ABC的:由这一构词方式组成的词大多很口语化,和前面的在语法功能上有相似之处。有以下几类:

3.1 形容词+不拉嚓的:多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组词,形容颜色不纯正,不让人喜欢。

白不拉嚓的 黄不拉嚓的 灰不拉嚓的

3.2 形容词+不拉即的:能和表示人或事物的形容词组词,含有“不喜欢”的意味。如:

白不拉即的 脏不拉即的 弯不拉即的 油不拉即的

傻不拉即的 拼不拉即的(形容人傻,冒失)

3.3 形容词+儿瓜即的:这组词常用来形容人的不好的方面,如“傻、笨”等。如:

拼儿瓜即的 傻儿瓜即的 笨儿瓜即的

[niɑi]儿瓜即的(形容人精神状态不好)

冒儿瓜即的(形容人说话做事不讲实际)

3.4 形容词+不楞登的:表示所修饰的事物的特点在感情上让人很难接受。如:

直不楞登的 滑不楞登的

蹩不楞登的(形容人性格倔强或形容事物弯曲不直)

“形容词+ABC的”这一类口语化非常强,而且都是人们对生活中不好的一些事物、情形的概括,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本文主要描述了梁山方言中的词缀现象。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梁山方言中的词缀现象很突出,这些词缀的构词能力很强,很多词缀都是与生活中的基本词汇一起组合成词的,构成的新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口语化特点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与注释:

[1]梁山县地名办公室.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1984.

[2]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齐鲁书社,2001.

[3]梁山方言中没有舌尖后音tʂ/tʂ'/ʂ/ʐ,只有舌尖前音ts/ts‘/s/z,文中出现的所有的舌尖前音均读为舌尖后音.

[4]梁山方言中的“的”均发[ li ]音.

The Afflixes Phenomenon of Liangshan dialect

Liangshan dialect is rich in affixes phenomenon which has obvious local color and strong word-building ability, especially in terms of noun plus affixes,verb plus affixes,adjective plus affixes etc. The full words plus affixes formed a lot of dialect vocabulary with strong regional features.

Liangshan dialect; The Afflixes

张华娜(1979-),女,山东济宁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2008级古代汉语硕士。

2010-06-29

猜你喜欢
儿化组词后缀
有趣的“儿化”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怎样正确组词
北京话(36)
我会组词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
TalKaholic话痨
说“迪烈子”——关于辽金元时期族名后缀问题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
一种基于后缀排序快速实现Burrows-Wheeler变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