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京冲
(和田市第三小学 新疆和田 848000)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邓京冲
(和田市第三小学 新疆和田 848000)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中小学教育的扩展,随着网络对中小学学生影响越来越普遍,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如何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上网并从网络不断地汲取知识,成为中小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普遍思考的课题。
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影响;建设
21世纪,信息时代的降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对教育的严峻挑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网络文化已成为全球最强势的文化,也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成为中小学校的强势文化、主流文化。网络正改变着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日益重要。
1.网络文化的内涵。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本文主要探讨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指狭义网络文化在校园的表现及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影响。
2.网络文化的特征。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其作用和渗透力还将不断扩大。目前,对网络文化褒贬不一。从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入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网络文化,促进网络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网络文化特征是由网络文化的特性决定的,由于网络文化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它的许多特征还未尽显露,因而其特征也还在发展变化之中。就目前其主要特征有:网络文化的衍生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必须具有很强的继承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人际传播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非中心性特征;网络文化技术基础的网络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特征;网络文化的集群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多变性特征;网络文化的信息化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及时性特征;网络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反理性特征。
现阶段,由于网络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网络的管理存在真空,学生对不良网络文化缺乏识别力、抵制力,各种不良网络文化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互联网不良信息泛滥,信息接受的被动性引起青少年公民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逐渐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扭曲,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二是不良网络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沉溺于不良网络的青少年,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脊椎变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
三是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上网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文字、数字、符号,中小学生上网成瘾会变得孤僻、敏感、警觉和脆弱,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更有甚者,有些不良网络文化还可能导致中小学生行为失范,这就减弱了中小学生的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四是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智力素质的消极影响。青少年的智力素质受网络文化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计算机网络减少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游戏,沉湎于网络之国,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固然,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成长有极大的消极影响。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作为现代人类文明标志的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这当代中小学生,校园网络文化是传统校园文化的延伸,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和加强素质教育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网上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获得大量信息和知识,可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发学生的智力,在网络世界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启迪。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很好途径。
二是发展学生健康个性的作用。中小学生的个性培养十分重要,而课外活动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天地。校园网络化文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所喜爱的丰富的内容。通过适度有益校园网络活动,能发掘、培植、引导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抑制和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
三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作用。基于网络的学习和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组织。网络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活动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自主学习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因此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更开阔的途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实践更富于创造性。
1.正确看待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意义。
在当前网络文化的发展中,讨论最多、最热烈的就是如何建立和完善网上法规、网上道德与人格修养,乃至如何在网络上表达各种丰富细腻情感态度的礼仪符号;又比如,在印刷文化中,许多公众总以为,能够写到书报上的文字都是真实可信的,然而在当今国际互联网上发布的各种信息则是万万不可轻信的,要使人们逐渐适应这种极其复杂的网络文化新环境,就必须从小培养批判思维、提高鉴别能力,而这正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最缺乏的一类素质教育。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人类在步入信息时代、网络文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是极其严峻而深刻的,我们的教育当然必须考虑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网络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尤其是对我国青少年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因此而限制国际互联网的发展、限制中小学生上网,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明智甚至是愚昧的,因为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正是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未来文化的适应能力,使新一代国民从小习惯于在网络文化的新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不仅对于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未来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我们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创造出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新环境,同时尽快使那些文化水准、道德品质,思想水平较高的社会群体都来关心和参与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这显然有利于网络文化和网上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对于网络化将会带来的一系列消极、负面影响,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而必须认真研究和预测,并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信息时代的教育对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几乎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当代信息技术为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之间跨时空的联系与交流创造了以往所完全不可能有的条件和模式,这就为贫困落后地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我们必须在当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的结合部上,加强对世界前沿的跟踪研究,把握世界基础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在教育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中宣传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使教育系统以一种健康、充满激情的开放心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这样才有可能紧紧捕捉住各种机遇,在跨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跳跃式发展,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实力和地位!
2.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一,加强网络文化的法治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这个大前提,而网络法治建设是全社会先进网络文化建设首要条件,要把网络纳入有效管制和依法行政的范围内。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第二,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建立学校网络是基础。没有校园网络,网络化校园文化无从开展。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个及其严重的误区就是用纯技术的眼光来规划和设计校园网,不是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出发,以功能作为选择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标准,而是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中机械套用大学校园网模式,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实际,结果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因此,中小学发展校园网络应当立足于应用,不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立足于教学,校园网络及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应当是以实现教书育人为根本目的,不应当舍本逐末。因此在建设校园网络时应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建设原则是网络规划和方案制定的方针,不同的原则侧重会产生不同的方案。在网络规划时率先考虑的有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安全原则、高效性原则和可扩展性原则也是必须考虑的原则。
同时,要在校园网建立支持网上校园文化开展的有关系统。网络环境建设,健全的制度是重要条件。各学校要加紧制定以学生为主体,辅于学校的正确引导的严格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确保校园网络的规范管理,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要以制度形式规范学生上网行为,确定学生在掌握网络操作技能的同时,逐步减少学生受不良信息影响的机会,接受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的重中之重。人文环境建设的重点要定位在构建网络化校园文化,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德育渠道上。
第三,加强校园因特网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网上资源的建设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必要条件。一要加强因特网导航资源或泛资源的利用。建立连接因特网需要考虑充分的开放性,让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因特网资源环境中学会学习。开放的同时要有一定的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在因特网环境中受负面影响。二是加强本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校园信息网络环境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局域网络技术向教师及学生、学生家长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三要加强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设。学校教育管理资源的建设,既要考虑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管理信息的需求,又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校园信息网络环境要用于帮助学校对教学、科研、财务等方面进行管理,实现学校的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及管理效率。还可以提供资料库管理,所有资料都可通过网络系统被检索和使用。另外,要由学生自己建设班级主页,让学生参与资源建设,提供自由空间,建设个人及集体的信息资源,丰富校园网络环境信息资源。
第四,学生和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网络化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与其它个体或组织通过计算机远程通讯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技能,使之能在日益复杂的信息社会中应付自如。
网络化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无限放大网络是消极面,应当正确看待网络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并尽快培训出一支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这是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对在职中青年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信息技术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培养教师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使他们既精通学科教学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进行教育改革。
第五,弘扬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逐步改善社会舆论导向。目前,由于不良网络文化及不健康的上网习惯,引发的青少年沉溺网络导致家庭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使部分家长及教师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对学生上网实行“一刀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逐步形成的中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电脑网络知识大赛、电脑技能大赛、个人主页大赛、电脑美术大赛等,使科技活动在信息领域得以不断地深化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使他们对网络生存方式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发挥网络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网上网下结合,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功能强大的宣传媒体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渲染气氛、报道活动情况,使校园文化活动质量更高使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焕发新的生机。提高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逐步改变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上网习惯,逐步改变社会舆论及家长的思想观念,最大的发挥出网络在新时代的教育作用,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给校园网络文化以准确的定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领导、建设和管理,从而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使我们的实践与探索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1]周鸿铎.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J].中国德育,2010(2).
[2]李晓衡,高征难.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2005(2).
邓京冲(1982-),男,湖南平江人,和田市第三小学小教一级计算机教师,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和德育主任工作。
201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