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商船系 福建厦门 361021)
积极选择还是消极逃避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御宅族”现象解读
林春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商船系 福建厦门 361021)
网络时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催长了“御宅族”这一新兴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族”规模日益庞大,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与生活的社会现象。本文从网络的发达和社会转型的外在作用,西方外来文化影响及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御宅族”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网络背景;大学生;御宅族;成因;对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4日发布了《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跃居世界第一的还有我国宽带网民数和国家域名注册量。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以其独有的特性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发达的网络技术让人们可以不出门就可以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甚至网上同居和婚礼。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30%,学生网民规模达到7600万人。其中,30.3%的网民的年龄在18~24岁以下,31.2%以上的网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大学生成为网民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在信息时代,网络成了观察世界、特别是青年世界的万花筒。近年来,各种有着突出特点的网络青年群体的名词通过网络让人们应接不暇,如“夹心族”、“闪婚族”、“北漂族”、“月光族”、“飞特族”、“御宅族”、“奔奔族”、等。“御宅族”这一新兴的青年群体出现并日益庞大,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与生活的社会现象。大学生为何放弃传统的社群生活而加入御宅族?这种选择到是对现代交际社会的消极逃离还是重新发现自身后的积极选择?如何正确看待“御宅族”现象的出现,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正确引导网络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御宅族”这个词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本意指“贵府上”。“御宅”(日语作おたく,罗马拼音作Otaku)一词的出现及意义衍化与日本动漫文化有莫大关系。在日语中,“おたく”被作为敬语指称他人的房屋或家庭。
1982年,在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女主角林明美以“おたく”作为第二人称敬语指称男主角一条辉。随着这部动画片的风行,“おたく”开始在动漫从业者中流传。1983年,日本专栏作家中森明夫在其系列文章《Otaku研究》中提到:在诸如河森正治、佐藤晴彦等动漫名人间,以“Otaku”互称已然非常普遍。在这一时期,“Otaku”主要指动漫作品的创作者。这些动漫产业的先驱人物对作品品质精益求精,富于创新精神,开一代风气之先。出于敬意,动漫迷们纷纷仿效这些创作者,彼此以“Otaku”称呼。“Otaku”由此转而指称对动漫、游戏产品及文化极度痴迷的特定社会群体,其成员以青少年为主。[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御宅族”现象早已不是日本的独有现象,而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影响着各国青少年的成长。今天“御宅族”这一网络名词,特指那些痴迷于某事物,足不出户,依赖电脑与网络,厌倦上班或上学,另伴有个人癖好的新新人类。具有这些特点的人群被统称为“御宅族”。近年来,随着《电车男》等有影响力的日本影视作品出现,“御宅族”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知,依赖电脑与网络生活的年轻一代也非常喜欢用“宅男、宅女”来称呼自己。
2008年3月份的一期《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写道“广东出现御宅族,越来越多青少年选择呆在家里足不出户,平日里,他们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在屋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上网看动漫、玩游戏,或者爱好收集物品。专家担心他们成为隐蔽青年”。这篇文章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首次在官方大众媒体出现“御宅族”这个词。根据2008年3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关于御宅族的调查结果显示,4610名被调查者中,56.85%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就有御宅族群的存在,40.52%预计自己在40岁之前会成为御宅族。[2]
“御宅族”大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无形的朋友是他们交流的对象,抽象的电子语言是他们交流的方式,虚拟的网络社区是他们交流的平台。宅男宅女有着不同的身份以及社会关系,但却都有相同点这就是极少出门,喜欢整天宅在家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上网、看动漫、打电玩等等,还热衷于于收藏周边产品。宅男宅女中近 80%以玩电脑度日,大多数一起床就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地坐在电脑前,沉迷于网络世界,日夜颠倒,真实的现实生活与他们无关。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往往漠不关心,和家人很少沟通,更不喜欢接触社会,不关心世界发生了什么。
“御宅族”作为网络时代较为典型的青年群体,随着网络化的交流越来越普遍,“宅男宅女”群体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为何这些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青年人会放弃传统的社群生活而加入御宅族?正日益引起主流媒体社会的关注。不管人们是对“御宅族”现象持批判态度,还是大学生将它作为一种时尚生活,“御宅族”的生活状态对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如隐蔽青年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一)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查发现,58.5%的人认为宅男宅女的成因是过度依赖网络,而在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上,有 26.4%的人认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无人能阻挡。”[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24日发布了《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以其独有的特性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 30%,学生网民规模达到7600万人。其中,30.3%的网民的年龄在18~24岁以下,我国青少年群体成为网民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
大学生中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也比几年前大幅提高,且发达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可以从网络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论坛上与网友交流,通过QQ等聊天工具与朋友联系,以写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还可以在网上购物、订餐,使生活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娱乐生活。他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等,这些都是消磨时间的最佳伴侣。[4]这些大学生“宅男宅女”们跟其他同学一样,都要去上课。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活动地点就是教室、宿舍、食堂,他们是高校“三点一线”生活的最佳注脚。他们不爱出门,不愿接触外界,喜欢在宿舍里,看书、上网、睡觉,周末没课时,整天足不出户,睡觉睡个天昏地暗,玩电脑玩得一脸痴迷,真正将“三点一线”进行到底了。
(二)中国当前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外在作用。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社会结构状态的过渡,其具体内容表现为结构的转换、机制的转轨、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改变。[5]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评估,导致了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青年群体由于自身的特点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理解乃至创造新文化、新事物。然而在这种急剧变革中,新的社会矛盾和价值观冲突,社会丑恶现象泛起,社会控制机制缺失使得青年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致使出现行为无序、反叛、道德失范等状态。他们对社会的认同度下跌,对他人的信任感下降,甚至对家庭也不再有安全感,于是宁愿寻求属于自己的孤立空间,在虚拟世界里满足自我。[6]
此外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竞争的更加激烈,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与生存的更大压力,如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甚至导致“职业枯竭症”的出现,对工作和学习失去热情。面对逆境有的人选择直面而上,而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宅”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避难所”,其实很多人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残酷现实,可就是不愿努力克服,于是放任自流,宅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当难以找到合适的途径宣泄与释放压力时,只能选择逃避。
(三)代际冲突及社会交往模式的变化影响。“一出生就没挨饿,一上学就没听课,一毕业就没工作”,可以说是“80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一个写照。社会发展导致的家庭小规模化和家庭生活的空洞化,也是大学生群体热衷于“宅人”生活的重要因素。现在的80后大学生大多属于“80后”,“2+1”即父母和独生子女式的家庭结构在我国相当普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互动成为家庭中信息交流和家庭生活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有限的互动交流往往会因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而产生代际冲突,父母无法理解子女的想法采取压制等粗暴行为,最后必然导致子女与父母之间无话可说。面对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一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当现实生活于心中期望发生冲突,很多人选择了躲避。
此外,居住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使人们虽住一栋楼,但“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非常普遍。邻里之间关系淡漠使得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变得狭小,社会交往能力下降。有御宅倾向的大学生在童少年时期很少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缺乏与人的沟通能力,不知不觉中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相对隔绝,缺少正常的生活经验。而在学校生活中,由于客观原因使得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意愿和能力方面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使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负担,内心想法无法及时与人沟通,形成恶性循环。[7]
(四)大学生闲暇时间相对充裕和自由。如果说电脑和网络给了大学生一个宅的理由,那么有足够的时间就创造了条件。大学前有升学压力,学生们整日忙于课业,假期也不能休息,想宅宅不了,而工作后最多只能下班宅一宅。大学里相对较少的课业和松散的管理,使他们有时间宅。除了上课就是待在宿舍消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熬通宵,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写照。这样几年下来,个人积累不但没提升,反而在吃老本,好的可以顺利毕业,但也有人因此荒废学业,到大学里白走一遭。[8]
所谓“出宅之道”就是引导大学生走出对虚拟世界的长期沉迷、感受现实世界的美好的具体方法。
(一)自律与自觉:“御宅族”走出困境的根本。现实交往无法满足其需要时,“御宅族”才在虚拟交往中寻找寄托。这种困境的出现,其自身因素是最关键的。只有靠自身努力,寻找自我丧失的原因,理性地处理现实与虚拟的关系,避免在虚拟交往空间走向异化的极端。自律与自觉是“御宅族”走出困境的根本。大学生在遇到压力与挫折之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决不可选择避世的方式。压力与困难不会自动消失,最终还是要面对,不如早做准备,胜算更大,延误了时机到头来落得事倍功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力军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积极的人生观,并脚踏实地的向着目标去努力,不能以消极懒惰的态度得过且过,更不能让别人的生活方式影响自己,要培养自律的意识和能力。[9]
(二)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大学生“出宅”。“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成长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优秀人才,而且,一个人的基本知识积淀完成于大学生时期,所以于国于己,学习知识始终是大学时期的第一要务。在处理大学生“御宅族”问题上更要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特有的个性点,加以引导,扬长避短,鼓励他们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刻苦钻研,我们要提供给大学生一个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充满创造力和愉悦感的学习过程,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催生其学习动力,引导他们将大好时光与精力投入学习之中,而不是沉醉于虚拟世界,消磨在电脑或游戏机上。所以,教育今后的发展取向当如王阳明所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自已。”当教育的魅力使广大大学生“其进不能自已”时,相信虚拟世界的羁绊也会大大弱化。[10]
(三)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既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神圣职责,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陶冶、规范和导向等功能,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品位,充实和优化大学生的人格内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素质和创新实践素质。“御宅族”有的是逃避现实,有的是消磨时间,打游戏就会觉得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同样因为校园里没有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所以才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因此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充实精神生活,在实践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不是一味的窝在宿舍上网消磨时间,打游戏。[11]
(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社会转型、体制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等,人们的心理也受到很大冲击,加上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了竞争激烈等,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当前高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日益升高,据有关报道:目前大约有20.6%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抑郁、心理脆弱、过于功利、学习和人际交往障碍等等。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才,加强大学生心理管理刻不容缓。尤其对“御宅族”来说,由于他们喜欢自我封闭,常常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选修课程以及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广播、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并有意识地皮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其实更重要的是向同学们宣传,让大家认知心理问题,消除看心理医生的恐惧,对于“御宅族”,他们可能很少尝试这种心理诉求的方法,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及时对其疏通、开导,慢慢引导他们,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1]张根强.“御宅族”的三重身份[J].中国青年研究,2009(3).
[2]吴荇.中国闪现闷居一族——宅男宅女是怎样炼成的[J].月读,2008(10).
[3]佚名.过度依赖网络中国闪现“宅”一族[J].信息网络,2008(5).
[4][8][9]刘元元,王媛媛.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J].网络财富,2008(11).
[5]李文成.大学生特殊群体行为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3.
[6]周慧.网络背景下“宅人族”现象的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7(11).
[7]赵思.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J].科教文汇,2009(4).
[10]王艳.小议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机、成因及“出宅之道”[J].天津教育,2008(11).
[11]高艳.用科学发展观处理当代大学生“御宅族”问题初探[J].湘潮(下半月),2009(4).
林春(1981-),男,福建宁德人,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商船系助教,主研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