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飞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汇改后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及防范措施
吴雪飞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汇率波幅不断加大给外贸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外贸企业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措施以规避汇率风险。文章分析了汇改后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及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并探讨了外贸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各种措施。
汇改;外贸企业;汇率;风险防范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05%,汇率的波动也随之加大。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按照改革要求实现了双向波动,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开始反映出市场供求水平,波动幅度相比汇改前明显增强。
灵活的汇率制度和适度的升值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将是有利的,但汇率风险给外贸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均出现了较长时期的升值趋势。虽然人民币将参考未公开的一篮子货币,并且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存在双向变动的风险,但预计至少在初始阶段人民币将进入一个升值的周期。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于外贸中常用的结算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元总体上还是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五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22%,年均升值幅度超过4%。
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汇改后,汇率的灵活性扩大,外汇市场的活跃性增强,交易会更加频繁,不确定性会增加。因此,在有管理浮动,参考一篮子汇率制度下,外贸企业不能凭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妄下断言,而应不断适应人民币升值贬值的波动,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一)汇率变化引发汇兑损失。在进出口贸易中,从签订买卖合同到最后的交货、付款,往往需要30-90天。时间越长,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也越大。如果期间汇率变动,将可能直接产生汇兑损失。如外汇汇率上涨,则进口商支付既定的外汇需更多的本币,进口商将受到损失。如外汇汇率下跌,则出口商收入既定的外汇结汇后获得更少的本币,出口商将受到损失。
(二)影响外贸企业的成本和产品竞争力。对出口行业来说,如果企业主要从国内采购原材料,产品主要出口国际市场,如服装、纺织、家电等行业,汇率上升,使本币不变的外销价骤升。出口价格的相对提高,意味着中国产品在国外价格竞争力的下降。如果国际市场上此商品价格需求弹性较大,出口商的外销量就会锐减,直接缩减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尤其将严重影响那些以低价格取胜、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出口。
对进口行业来说,如企业主要从国外采购原材料,产品主要销售国内市场,如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造纸、钢铁石化、航空、交通、电力设备等,若汇率下跌,使外币不变的内销价骤升,增加其进口成本,如果国内市场此类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进口商的内销量就会减少,相应会导致企业盈利的减少。
(一)分散汇率风险。首先,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反应外贸企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依赖程度,过于依赖单一的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汇率风险的集中;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出口企业应通过市场多元化,努力将产品销售到多个国家和市场,其中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可能被另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波动所抵消,从而降低汇率风险。其次,外贸企业持有的外币存款应避免单一外汇币种,按照一揽子货币原则,保持适当的币种组合,以抵消汇率变动的影响。对于结算货款的币种,资金的收付以“收硬付软”为基本原则,即争取出口合同以硬货币计值,进口合同以软货币计值。
(二)在合同中加列保值条款。当由于种种原因使在投标报价或支付结算中必须以短期内汇率波动较剧烈的货币结算支付或部分结算支付时,为减免汇率风险,在签订合同时应争取签订有关保值条款。该条款是指合同双方经协商同意,在签订合同中写明采用某种方式分摊未来汇率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条款。在合同中常可加列的保值条款主要有外汇保值条款、综合货币单位保值条款、物价指数保值条款及滑动价格保值条款等。
(三)提前或推迟结汇。进出口企业根据汇率变动预期,通过提前或推后结算日期来避免外汇风险。一般做法是:预测外汇汇率将要上升时,出口商应尽量推迟收汇日期,而进口商则应争取提前付汇。反之,预测外汇汇率将要下跌时,出口商应争取提前收汇,而进口商则应尽量推迟付汇日期。例如,人们预期美元将升值,远期有美元收入的我国出口商应尽可能推迟收汇,以待美元真的升值后能够以同量的美元收入换取更的人民币。为此我国出口商可以尽可能地推迟合同的执行期,或向进口方提供信贷,允许其延期付款。
此外,出口收汇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结算方式,即要求能够及时安全的收汇,因为及时收汇则汇率变动的时间因素风险会大大缩小。一般而言,即期L/C最符合安全及时收汇的原则,远期L/C、D/P、D/A安全性依次减弱。
(四)利用贸易融资工具防范汇率风险。主要有4个方面:
1.出口押汇。银行凭出口商提供的信用证项下完备的货运单据作抵押,在收到开证行支付的货款之前,向出口商融通资金的业务,期限通常在1年以内。出口商能在国外收汇到达之前提前从银行得到垫款,加速资金周转。这是目前我国企业应用最多的融资工具。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银行按照当天的外汇牌价将应收货款结成人民币给出口商。出口押汇到期后,出口商不必另外组织资金归还,银行直接从该笔出口收汇中扣还。由于提前收汇,不论收汇日的汇率如何变动,都不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同时,由于押汇的外币利率通常比同等条件下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低,企业融资的成本也降低了。
2.远期票据贴现。在延期付款的出口业务中,银行或贴现公司等金融机构有追过权地买进经过承兑的远期汇票,向出口商提供贸易融资。最常见的是远期信用证贴现。这种方法出口商除了可提前取得货款加速出口商资金周转外,还可消除外汇风险。一是出口商将远期票据向进口商所在国的银行贴现,再将收到的外币票款在即期外汇市场上兑换成本国货币后汇回国内;二是将票据向我国银行贴现,直接收到本币资金,转移外汇风险的费用包括在银行收取的贴息里面。但是,一旦承兑人到期不能支付票据,出口商要承担被追索的风险。
3.保付代理。国际贸易中以托收、赊账方式结算货款时,银行从出口商手中购进以发票表示的对进口商的应收账款,并负责向出口商提供对进口商的资信调查、风险担保、销售管理、财务管理、催收应收账款等项目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如出口商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售商品,在货物装船后立即将发票、汇票、提单等有关单据卖断给经营保理业务的保理商,收进全部或一部分货款,从而获得了资金融通。保理商买进出口商的票据,承购了出口商的债权后,通过一定的渠道向进口商催还欠款,如遭拒付不能向出口商行使追索权。保理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融资工具,但在我国只是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赊销在国际结算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以及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后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态势,保理业务今后势必会成为我国国际结算中的一个重要方式。
4.福费廷。在延期付款的大型设备交易中,如成套设备、船舶、基建物资等资本货物及大型项目交易,出口商把经进口商承兑的,并按不同的定期利息计息的,通常由进口商所在银行开具远期信用证,无追索权地售予出口商所在银行或大金融公司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它是一种为出口商贴现已经承兑的、通常由进口商方面的银行担保的远期票据服务,属票据融资。出口企业将汇票卖给银行后,可将所得外币兑换成本币以规避汇率风险。由于银行买入的是经境外银行承兑过的汇票,银行所面临的收汇风险几乎为零。
(五)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主要包括3个方面:
1.远期外汇合约交易。进出口企业与银行先签订合同,规定交易的币种、数额、适用的汇率及日期、地点等,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汇率办理交割外汇的交易活动。它主要用来抵消套期保值者预期的外汇风险,是浮动汇率制国家企业普遍使用的一种汇率避险工具。如某一日本出口商向美国进口商输出价值10万美元的商品,约定三个月付款。签订合同时汇率为1美元=130日元。日本出口商在签订合同时就按1美元=130日元的汇率将三个月的10万美元期汇卖给日本的银行。如一个月后美元下跌,但是由于日本出口商已经按签订合同时的汇率把期汇卖给了日本的银行,从而避免了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2.期货合约交易。它也是根据签订合约时约定的远期汇率在将来到期日办理交割的一种避险交易。与远期外汇合约不同的是:远期外汇交易是现货交易,需要实质上的外汇交割,而外汇期货交易交易的是具有标准化合约的衍生交易工具,不进行外汇的实质交割。
3.货币互换合约,又称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汇率、利率等条件,在约定的期限内,交换两种不同货币的本金。它常被用于双向交易的货币保值,以期抵消汇率风险,其成本是套期成本加上两种交易货币的利差。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外贸企业的出口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上汇改后,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给外贸企业的经营带来的一定的困难。外贸企业应提高避险意识,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以给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
[1]陈平谷等.外贸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J].国际商务研究,2008(2).
[2]彭立,徐燕.外汇风险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3).
[3]蒋绵绵.外贸出口企业外汇风险及规避[J].铜凌学院学报,2009(5).
[4]王姝.浅析我国外贸型企业的汇率风险防范机制[J].财经视点,2009(2).
[5]张京莉.外贸企业防范汇率风险探析[J].河北金融,2009(5).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the Exchange Rate Risks that Foreign-trade Enterprises Faces after China’s Refor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Forming Mechanism
Since China’s refor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forming mechanism began, the widening fluctuation band of the exchange rate has brought uncertainty to business of foreigh-trade enterprises. These enterprises should adopt various measures to mitigate exchange rate risk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change rate risks that foreigh-trade enterprises faces after the reforming and offers some prevention measures.
China’s reform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forming mechanism; foreigh-trade enterprise; exchange rate; risk prevention
吴雪飞(1976-),女,福建福州人,经济学硕士,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讲师,国际商务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
2010-08-17